小編導讀
當下,氣溫高低不定、忽冷忽熱的天氣,對過敏性鼻炎一族,可是痛苦不堪,噴嚏不斷、鼻塞鼻癢、水樣鼻涕更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晝夜離不開手紙,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也只能隔窗相望一眼。過敏性鼻炎該怎么治療呢?萬文蓉教授辨治有妙招,拭目以待不如一睹為快,趕緊瞧正文吧!
過敏性鼻炎是以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發病率越來越高。現代醫學認為由于機體免疫功能失調,對某些吸入的變應元(過敏原)敏感性增高所致的變態反應,又稱此病為“變應性鼻炎”。根據其臨床特點,中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屬于“鼻鼽”范疇,《黃帝內經》稱之為“鼽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又曰:“嚏,鼻中癢而氣噴作于聲也。”并發現《黃帝內經》對相關的論述有多篇涉及,現結合臨床就學習體會匯報如下。
通過對本病的深入研究,深刻體會到其標在肺,其本在脾腎,其誘因為風寒侵襲、氣候突變或異氣、異味刺激,而其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根本原因是久病導致氣虛陽微,抗病能力低下。
鼻為肺之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而鼻又位居中央,當屬脾土,腎絡通于肺,為諸陽之根,《素問·宣明五氣》曰:“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對此《靈樞·口問》注解為:“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蓋少陰之氣在下,病則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則欠,反逆于上則嚏。”精辟地指出了呵欠、噴嚏是腎氣虛的病證之一。
肺為嬌臟,主一身之皮毛,肺氣虛,衛表不固,風寒或異氣等外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正邪相爭而致鼻癢、噴嚏、流清涕。肺氣充實有賴于脾氣的輸布,腎氣的溫養。脾腎陽虛,攝納無權,氣不歸原,耗散于上,則噴嚏頻發,清涕漣漣,癥狀更加嚴重。正所謂“五臟化液……肺為涕”,“腎者,水臟,主津液”及“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又《醫學發明》謂:“皮毛之元陽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所以,過敏性鼻炎癥狀往往遇寒則發,得溫則解,氣陽虛衰是關鍵病機。
針對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機,明確過敏性鼻炎的辨證思路,臨床上制定了益氣溫陽法作為治療大法。所謂“益氣”即是補益肺脾之氣;“溫陽”即是溫養脾腎之陽。如脾氣健,腎陽足,則肺之宣降及衛外功能正常,鼻竅通利。
根據臨床大量的病例觀察及追蹤隨訪,從而擬定益氣溫陽湯為基本方,臨床應用屢驗有效。處方由補骨脂12g、益智仁12g、巴戟天12g、黃芪20g、白術10g、防風6g、桂枝8g、白芍8g、紅棗20g、細辛3g、桔梗6g、炙甘草4g組成。如鼻癢明顯者,加紫草10g、茜草10g、旱蓮草10g;鼻塞甚者,加路路通10g。方中補骨脂、益智仁、巴戟天補腎溫陽為君,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中醫補腎陽藥具有調節機體細胞的功能,拮抗過敏介質及提高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等多個環節以調整人體免疫;其含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為臣,其中黃芪補肺氣以實衛,又因脾為肺之母,虛則補其母,故用白術補中實土以生金,防風與黃芪、白術相合既有升健脾陽之功,又有補中寓散,發而不傷之妙;含桂枝湯之意,功在溫經散寒、調和營衛,取其辛甘化陽以助衛陽,酸甘化陰以滋營陰,陰陽協調以提高機體對外界的抗病能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溫陽之功。
李某,男,27歲,2009年4月1日初診。
鼻癢陣發性發作,癢即嚏,伴流稀涕2年,每于秋冬季節或氣交之變時癥狀明顯加重,尤見于晨起之時。1周前因感冒著涼而誘發,曾求治于西醫(用藥不詳),迭治未效。刻下癥:鼻癢作嚏,多者連續10余個,以早晨和半夜明顯,清涕滂沱,惡寒畏風,諸癥均隨氣溫升高而好轉,舌胖紅,苔薄白膩,脈沉細。查:雙側鼻黏膜淡晦。
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
中醫診斷:鼻鼽,證屬氣虛陽微。
治法:益氣溫陽。
處方:益氣溫陽湯。
藥用:補骨脂12g,益智仁12g,巴戟天12g,黃芪20g,白術10g,防風6g,桂枝8g,細辛3g,白芍8g,桔梗6g,紅棗20g,炙甘草4g。7劑,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分服。
二診:藥后惡寒減輕,嚏、涕皆減少。仍鼻癢、鼻通氣欠暢,舌紅,苔薄白膩,脈細。查:雙下鼻甲腫大,黏膜色淡紫,鼻道內無分泌物堵積。繼守上方加旱蓮草10g、紫草10g、茜草10g。7劑,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分服。
三診:藥后鼻癢明顯減輕,噴嚏明顯減少,每天最多2~3個,稀涕已轉黏,舌紅苔白,脈細。查:雙下鼻甲腫大消失,黏膜色淡。繼守上方,每日1次,堅持連續服用4周后鼻癢、嚏、涕均告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