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確實有不小的誤解。
許多人真的以為,古人說話就跟書里寫的一樣,嗚呼哀哉,之乎者也!
我舉一個誤解的例子,好比“朕”。
朕是口語還是書面語?不少人會說,朕當然是口語,皇帝都是自稱為“朕”的,不信,看影視劇里都是那么演的。比如我看電視劇《雍正王朝》,雍正在做皇子時,口口聲聲都是“我”如何如何,一旦當上皇帝,馬上改口,都說“朕”如何如何了。
好比朝廷發詔令,都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布,通篇文言,怎么可以夾雜一個口語“我”?皇帝在詔書中就自稱“朕”。其實,古代的詔誥敕諭都不是皇帝本人寫的,而是由大臣代筆,不過他們需用皇帝的口吻,所以歸了包齊,“朕”是皇帝本人和大臣都可以用的字眼,但它只在具有法律地位的朝廷文書中使用。
為了凸顯皇帝的金口玉言,多數古書在引述皇帝之言時,也用“朕”這個字。
結果今天的人就上當了,以為皇帝開口閉口,都說“朕”如何如何。
可見古人主要用書面語寫作、記事時,給今人造成很大的困惑。
中國古代自文字產生,“書面語”就自成一套系統。在古人的生活中,閱讀,是文言文,說話,是口語與方言。
但由于文言簡潔,規范性強,是一種易于推廣的標準化文字,這對于我們這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的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與維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方言太多了,俗話說“三里不同音”,然而不論走到哪里,文字都是相同的,大家讀的書是一樣的,而且這些書一讀幾千年,先秦時人寫的書,明清時代的人照樣認得,這是異常神奇的!而中國統一的共同文化及心理基礎,由此而形成。
然而,果然你不懂文言文,看不懂書,寫不來字,那么在古代就是個文盲,只能做些低級的體力勞動。像項少龍那樣,能做到項少傅,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穿越秘籍第一條,就是學好文言文!莫怪我沒提醒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