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說:“風行水上,自然成紋。”作文指導貴在“自然”,巧在“無痕”。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我們汲取眾家教學所長,探求著一種新型的作文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把“聊天”引入習作指導,收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尋找一個合適的話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與學生聊作文,在聊天中學生自然巧妙地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一、聊天淡化學生的心理障礙
學生怕寫作文,老師開口就說今天我們上作文寫作課,定會使學生感到緊張恐懼,難以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我上習作聊天課,從不提“作文”二字。如曾指導學生寫夢境的作文時,我就興致勃勃地跟學生講自己做過的真實有趣的夢,在笑聲中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夢。話音一落,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述說。習作指導課就在師生“聊夢”中愉快地度過。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適時說:“同學們都想說,時間也不允許,你們把它寫出來,讓老師一個一個地看,看誰的夢最有趣,可以嗎?"學生齊呼:"可以,沒問題!”由聊天自然地過渡到寫作,學生興趣盎然、一揮而就。
在每次聊天活動之前,教師自己得有聊天模式,對聊天作文活動的主題、形式、過程,以及預期的教學效果應進行通盤考慮,要特別關注教學亮點的出現,努力預約教學的精彩。如在聊《溫暖的時刻》時,我選了朱自清的《背影》,以配樂視頻的方式讀給學生聽,聽后和學生聊作者為什么要寫父親的背影?他是如何來刻畫父親背影的?你看到這樣的背影心里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去感受父輩那真摯的愛。然后我聊起自己的下水作文《外婆的酥餅》,以及班上學生隨筆《那不經意的一瞥》,聊天開啟了學生的思路。我適時提問:“在你成長的歲月里,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給予你愛和關懷,你感受到他的溫暖了嗎?”不露痕跡的指導,淡化了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一個個蘊含著真摯情感的小故事激發了學生暢所欲言的興趣,激起了“我要寫”的創作欲望。
二、聊天開啟學生的寫作思路
學生總感作文無話可寫,讓他寫事,他說什么事也沒發生;讓他寫人,他說大家都一樣,沒什么好寫;讓他寫景,他說不覺得景美。“作文為生活而作”,我認為只要有生活就有內容,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無話可寫關鍵是他們不善于觀察和發現。教師用輕松平等的聊天方式和學生交流,引導孩子去發現、回憶、感受、品味生活,幫助學生找到下鍋的米。
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帶領學生親近自然、步入社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廣闊的認知天地,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我在聊《又到秋風來到時》,熟悉的校園在學生筆下難以描述。我就帶著他們在校園里走一走!師生一起開開心心地尋找著角落里的發現。
生:“老師,我看見一顆小芽在枝頭努力地生著。”師:“好!一個頑強地生命!”
生:“老師,我聞到淡淡的桂花香了。”師:“生命的芳香不只是桂花,還有如花的我們。”生:“老師,我掀開石頭發現了一個熱鬧的昆蟲會!”師:“自然是充滿生機和趣味的。”
生:“老師,我看到秋葉飄零,回歸大地……”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在師生走走、看看、聊聊中,學生不停地攝取著校園的點點滴滴,聊著各自的所見、所感,開啟了寫作的思路,《又到秋風來到時》就真實、生動的躍然于習作中。
三、聊天幫助學生寫得具體生動
初中生作文一個很大毛病就是缺乏真情實感。老師雖一再強調寫作要有真情實感、細節部分描寫要具體,學生就是不得法。學生在聊天的氛圍中,為了吸引聽眾,他們也會不知不覺地將問題的主要部分說得具體,精彩;同時聊天又是一個師生互動性很強的過程,聽眾的積極傾聽和主動發問,也幫助說者不斷地理清思路,把話說完整,說清楚,說具體,說生動。
我在聊《又到中秋月圓時》,要求學生體會中秋節的意義。學生大都談晚飯后和家人在院子里吃月餅、自己在學校不能回家而思念家人等等。時值晚自習,明月當空,我就叫全班學生到操場上看月景,大家興致盎然。我和學生們一起暢談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的傳說,古人與月的不解情緣,進行猜字謎、對對聯、朗誦詩歌等有趣的游戲。學生們一邊聊一邊描述著比賽戰況。一起聊為什么中秋節能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意義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古人能與月結下不解之緣?當時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在遇到困境時,他是怎么擺脫的?能不能寫一篇文章安慰他?我們一邊聊一邊設計寫作提綱,學生聊得輕松,有話可說,文章也寫得具體生動。
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其習作就必然具有個性化。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放飛心情,選準寫作的側重點。如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盲孩子的心理活動,給予了學生豐富的思維想象空間。于是我就借課“發散”,我和學生聊:假設自己也擁有了一個神奇的影子朋友,你會發現些什么事呢?有了一個興趣的話題,你會發現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借助影子朋友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心愿,成為抗癌專家,拯救病痛中的人們;有的借助影子朋友,親臨奧運會現場,為運動員們加油助威,去看美麗的“鳥巢”、“水立方”……他們脫離了已有的表象進行著自己奇異的想象,寫出了生動的《假如我也有——》。
四、聊天使習作指導生活化
話題來自于生活,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習作指導。回歸生活的談話主題使學生關注鮮活的生活,關注社會的腳步。了解人們議論的“眼球熱點”,如“嫦娥飛天”、奧運火炬的傳遞;關心的“社會焦點”,如環境污染、學業的減負;抓住“動情點”,如感動一座城——孟祥斌的光輝事跡等。在談談說說中,讓他們感受時代腳步的匆匆,感受到生活中的自豪和感動,感受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我們的聊天話題才會越來越充滿靈氣和創意。。
五、聊天使習作呈現精彩的瞬間
題目是習作的眼睛,好的文章題目讓人眼前一亮,有一種迫不及待想看的感覺。由于學生聊出的事件重點不同,所以設計的習作題目也應妙趣橫生,這樣更能展示出學生的個性了。以“與有個約”為作文內容,學生的題目豐富多彩《與父親有個約》、《與桃花有個約》、《與那片相思的梧桐葉有個約》、《與櫻花有個約》等題目。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角度,去思考、分析,鼓勵學生創新習作題目,為自己的習作畫龍點睛。
在聊天的基礎上,學生逐漸明晰各自關注的事件重點:有的對事情的結果帶來的心理沖擊進行強調,在寫作時就著重描繪故事結局;有的具體敘述某件事的事情過程,就運用生動的語言色彩、情景渲染;有的客觀敘述事實,平淡而真情流露;有的更注重刻畫內心世界,反襯出人物的性情……通過自己對聊天作文后的感受,讓情感升華,讓學生在習作中達到流暢表達、自由表達,各展個性表達的訓練效果。
寫作絕非無中生有,它是“深度生活的產品”。(葉圣陶語)學生對寫作的心結,需要我們不斷激活生活經歷、不斷撞擊心靈的教學時空,用輕松愉快的語調,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自行設計的主題聊天,想說就說。讓學生聊出一份樂趣,創造一份輕松的環境,難道不是寫好習作的良好開端嗎?當作文愛上聊天時,你會發現,我們的學生已經愛上寫作了!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看點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布后的30日內與新浪看點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