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介紹,目前調度情況看,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目前長勢較好,有望再獲豐收,預計新小麥開秤后價格將保持平穩態勢。目前來看,小麥、早秈稻市場價格明顯高于最低收購價水平,預計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不大。
油菜籽、小麥即將從南向北陸續收獲,夏糧收購近在眼前。
5月11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受國際糧食市場頻繁大幅波動影響,為穩定口糧生產,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國家有關部門綜合考慮糧食的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適當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水平。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介紹,目前調度情況看,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目前長勢較好,有望再獲豐收,預計新小麥開秤后價格將保持平穩態勢。目前來看,小麥、早秈稻市場價格明顯高于最低收購價水平,預計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不大。
“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首要任務。無論是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各地政府都要擔負起糧食安全的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產糧大縣加大獎勵力度,創新糧食產銷區合作機制。同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在主產省的產糧大縣實行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全覆蓋,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放心種糧。”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最低收購價連續多年提高
多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了糧食生產,其中從2004年開始國家陸續在主產區對稻谷、小麥實行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有效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穩定稻谷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已經連續三年提高,早秈稻連續四年提高,之前中晚秈稻也連續三年提高。而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是每斤1.17元,早秈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錢,中晚秈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記者,最低收購價連續多年提高是為了提高糧食種植的比較效益以提升種糧積極性,這一點是政策面利用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來對市場和農民在糧食保障與糧食種植方面進行積極引導與調節。
在盧景波看來,這樣的安排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保護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有利于保障農民的種糧利益,堅定農民的種糧信心,促進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供應穩定和市場平穩運行。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最低收購價政策,及時批復在符合條件地區啟動托市收購,加強對有關地方和企業的督促指導,進一步發揮好政策的托底作用,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盧景波說。
“除最低收購價政策外,還可以采取其他舉措來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種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合作社發展,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市場,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等。這些舉措可以提高農民收益和生產效率,增強他們的種糧信心和積極性。”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告訴記者。
啟動小麥托市收購可能性較低
受疫情延宕、經濟下行、極端天氣、地緣沖突等因素影響,近年來的國際糧食市場波動較大。與之相比,我國糧價總體保持平穩,糧食市場始終保持充足供應,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消費需求。
從小麥市場來看,去年以來的國際小麥市場持續震蕩運行,而國內小麥連年豐收,產需平衡有余,庫存處于較高水平,口糧絕對安全,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事實上,2022年小麥價格高開高走。從5月份新小麥上市,其價格便整體高于往年,年內高點價格已經接近1.7元/斤。但今年以來小麥價格“跳水”,2月份至5月份的陳麥價格持續破關下跌,雖然在此期間偶爾出現回漲情況,但價格難以沖高的疲態已經盡顯。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截至5月9日,主產區小麥均價為2727.27元/噸,較4月底累計下跌95.91元/噸,跌幅為3.4%。
因此,隨著新小麥收獲在即,夏糧收購近在眼前,且近期的國際小麥期貨價格觸及了近兩年低點的情況下,新小麥的開秤價格難免已經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據叢亮的介紹可知,目前調度情況看,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去年增加,目前長勢較好,有望再獲豐收,預計新小麥開秤后價格將保持平穩態勢。目前看,小麥、早秈稻市場價格明顯高于最低收購價水平,預計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不大。
他表示,將加強市場監測,會同有關方面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切實發揮政策托底作用,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以上來源 | 記者 | 王悅 徐蕓茜 北京報道 免責聲明 | 僅用于學習交流,并不用于商業用途。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及設計圖片,所有轉載的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知識歸該權利人所有,新社匯·全媒體矩陣不對相關圖片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
圖片來源:網絡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臺·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袁帥表示,糧食事關國運民生。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糧食等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同時,我國農業發展基礎依然薄弱,確保糧食等初級產品穩定供給的壓力依然較大,確保農業穩產增產,必須狠抓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首要任務。無論是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各地政府都要擔負起糧食安全的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產糧大縣加大獎勵力度,創新糧食產銷區合作機制。同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在主產省的產糧大縣實行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全覆蓋,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放心種糧。
嚴守耕地數量、質量“雙紅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線的優先序,確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完成。確定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大力推進種源等關鍵技術攻關,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和精準鑒定評價,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推進重大品種的研發與推廣。貫徹落實種子法,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特別要加快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的研發制造和推廣運用。
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支持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活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實現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