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淺析新課程下學校核心價值文化建設

李光均(重慶400030

[摘要]  新課程改革,學校核心價值文化的引領至關重要。學校核心文化的形成,要立足校情,吸納中國教育哲學元氣,吸取教育大家精髓,繼承學校優良傳統,匯集各方智慧,使其成為學校精神的高度凝練和全面概括。學校核心價值觀形成,要抓好理念與引導關鍵,突出目標與希望重點,搞好制度與氛圍營造,充分發揮激勵與評價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  新課程   核心價值觀  價值建構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發展是新課程的根本目的,其要義包括學生的全面和個性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和諧發展。按照鄭杰的同心圓理論,發展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其次是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但三個層次的發展是有機的統一。沒有教師的發展和教師為學生發展所付出的勞動和智慧,學生發展就成為空話;沒有學校的發展和學校為師生發展所提供的環境、條件和平臺,師生的發展不可能達到較高的水平和狀態。但是,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都是在學校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文化的熏陶下來實現的。所以,我們從形而上的層面來研究學校核心文化建設,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與管理和新課程的改革。以文化引領和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

一、什么是學校核心價值觀

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學校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國內有關學校文化的專家學者從當初的表層文化(如行為文化)、策略文化(如發展策略)、制度文化向學校核心價值文化模式推進。文化管理正成為構建和諧校園,激發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新的管理模式。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熱點。

關于什么是價值觀,目前國內哲學界比較權威的理解是: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價值的總觀點、總看法,是人們的價值信念、信仰、理想、標準和具體價值取向的綜合體系,是人們關于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具有什么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區分好壞、利弊、得失、善惡、美丑、正義與非正義、神圣與市俗等的觀念判斷,也是人們特有的關于應該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約束性規范。

何為學校核心價值觀?學校核心價值和基本價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觀念,不同的學者對核心價值觀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如有的認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反映。有的學者認為學校核心價值觀就是學校追求的某些核心價值,如提倡師生之間的尊重,關心、感恩。有的認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是學校管理理念,學校使命、學校愿景以及理想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模式。以上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核心價值觀進行了詮釋。但是學校作為培養人的社會組織,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在內涵上是指這種培養人的社會組織所應遵守的核心價值觀,它要激勵、維系、約束學校的所有成員,是對學校所有成員的期待、要求和規范。從這個角度上講,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學校目標和愿景或學校目標的一部分,而是學校實現諸多目標必須遵循的若干價值原則,它也不同于學生應該樹立的核心價值觀,而是學校在實現學生預期發展目標中應該反復應用和始終堅守的價值原則。不過學校核心價值觀的選擇與踐行反過來也確實會影響到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我認為,學校價值觀是從多種具體的價值理念中抽取的帶有基礎性的或能夠為不同價值主體共同選擇的價值目標。核心價值觀是教師普遍認同的、指導教育教學行為與管理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與原則,它集中反映學校管理者為有效促進學校發展而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的主要思想理念。

核心價值觀要經過一段時間積淀而形成的,并影響教師行為的意識產物,它是每位教師教育工作的最高價值取向,也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贊賞什么、批判什么,主張什么,體現著不同的辦學理念,建構著不同的價值觀。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是一盤散沙,人心無法凝聚,合力無法形成,教育活動必然是低效的。核心價值觀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的核心,它是學校校長的辦學思想、辦學精神、辦學特色、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高度概括與凝練,是整合學校綜合實力,形成學校社會影響力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是學校也是全校師生員工自強不息、攜手共勉的精神價值追求。

二、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我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可概括為“大事文化”,其語言表述為“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學校核心文化的形成,立足學校校情,吸納于儒家教育哲學元氣,吸取了教育大家精髓,傳承了百年老校歷史文化,集中了區域內及學校同仁的智慧,是學校領導班子和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

1、吸納于儒家教育哲學元氣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集中國古文化之大成。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派—儒家。形成了世界三大文化傳統即中國、印度和西方。儒學的發展經歷了子學儒學、經學儒學、理學儒學、心學儒學、氣學儒學和新學儒學六種歷史形態。一千多年前,繼漢學興盛,大唐與印度文化和合之后,清朝末年,國門大開,西學東進,儒生留洋,東、西在次實現文化聚頭。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締造新學,發展儒學,共倡大學之道。創立了新“仁學”,揭示了“仁”是孔子學說的精髓,是中國儒家的最高范疇。現代新儒學繼承理學 “萬物皆有理,理物皆有道”和心學的“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緣總在心。”之傳統,援佛以入儒,兼納西學人本主義,倡導社會應以道德作為核心價值,認為,天下大事,和久必分,分久必合。新儒學在和合中分化,亦在分化中和合。今天社會也進入一個大分化大綜合的時代。作為具有百年文化的實驗外語學校,其發端于康梁締造的新儒學時代,發展于文化大和合、大協調的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哲學思想理應吸納于儒家教育哲學之元氣。

2、吸取了近代中國教育大家之精髓。

20069月,我有幸參加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與南京教育局舉辦的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在第一次集中學習中,有幸聆聽到被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被譽為當代大教育家——中國人民大附中校長劉彭芝的精彩報告。作為剛走入學校管理崗位的我,對劉彭芝校長非常的敬重,休息間隙,我提出與劉校長留影,劉校長欣然同意。并送我兩本書即〈〈人生為一大事而來〉〉和〈〈〈人生為一大事而來〉書評〉〉。返校后,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對書進行了研讀,受益頗多。2007年秋,我到成都學習,其間聽了教育家李鎮西校長的報告,并參觀了他的學校,在他的啟發下,對陶行知對中國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 先生教育思想進行了一些研究。其中,他在《自勉并勉同志》詩中寫到的“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多少白發翁,蹉跎悔歧路。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陶行知文集》)的思想,加深了我對人生與教育價值的感悟。產生了將“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作為學校辦學理念的念頭,為此,我還多次請教了北京大學的教授。

3、繼承了百年老校的光榮傳統

學校發端于1890年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華西議會委任下屬“女布道會”美籍人士費女士主辦的收容棄兒的孤兒院,校址先后在渝中區戴家巷---成都(1906年)---重慶曾家巖(1910年)—壁山縣(1939年)—山洞,學校先后更名為重慶私立淑德女子中學、重慶私立蜀德中學(抗戰時,張治中創建了圣光中學)、重慶蜀德中學、四川省重慶市第十五中學、重慶市第十五中學、現加掛重慶市沙坪壩區實驗外語學校。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過程中,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歷史。辦學初,傳承中西文明、解放女性,實現知識報國;四十年代,率先實行外文教學、小班化教育,培養“靈性美好、學識淵博、培育德智體群全面發展的英才”。解放戰爭前夕,在反饑餓、反壓迫的斗爭中,愛國學生彭秀清等30余人在校內集會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白色恐怖政策。解放后,學校教師師生立足三尺講壇,辛勤耕耘,涌現出了重慶市優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佟亦非、欒文莆、鐘興維等市、區先進教師。學校培養了如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張素我,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新時,任瑞士國卡爾莫斯大學教授的曹淑美、人民銀行重慶分行原副行長的張家林、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一中黨委書記兼校長魯善昆、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廖慶軒等數以萬計的優秀學生。

教育的本質是愛。 愛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奉獻,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愛更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他力求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的理想與我校創辦時的“解放婦女,知識報國”、圣光中學追求的“普照中華,文化發揚,首沾教澤遠且長;有教無類,天恩浩蕩,欣看桃李滿門墻。”(《圣光中學校歌》)、十五中“尊師重教,好學求精”校訓及沙外“一切為師生和諧發展”的愿景一脈相承,細細品味,其傳統文化內涵和韻味都極為豐富。

4、立足于學校特點和發展定位

學校地處中梁山脈的歌樂山,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歲月,有過中國第一個獨立自辦教會的歷史,有過圣光中學的輝煌,有過五、六十年代的十五中沙區一流的辦學業績,成為百面紅旗之首。文革期間,遭到摧殘,傷痕累累,八十年代教育教學質量處于歷史低谷。九十年代中期實行委托辦學、末期探索外語特殊辦學,初中教育在沙區名列前茅。歷經百年,學校幾起幾落,就其原因,有學校區位、上級領導重視、硬件投入、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管理、發展定位、隊伍建設等內部原因。學校發展最關鍵在內部。當前,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學校必須進一步認清形勢,鼓足“精、氣、神”,凝聚核心價值觀,讓核心價值觀為師生所知曉、所認同、所信仰、所實踐,最終使其成為學校組織成員的信念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會堅守的組織行為原則。科學搞好科學定位,實施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和文化發展的策略,推進特色優質精品學校建設步伐。

三、學校核心價值觀——人生為一大事而來”的解讀

1人生為一大事而來”的解讀

1)“人生”含義。

“人生”含義有多種解讀,《漢語詞典》曰:“人生是人的生存和生活。”《佛學大詞典》指“人生是人中之化生。也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 從社會學角度講,每個人都要經歷自己的一生。人生是一本書,在這個復雜的自然界與社會中,寫好、讀好人生這本深沉厚重的生命之書,需要奉獻自己的全部甚至寶貴的生命。

2)“人生大事”的價值判斷 

“大事”是中國歷朝歷代的領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與精神世界諸多領域之真諦的探索和追求。何為“人生大事”?有人認為能夠登上權力、財富、聲望的高峰是大事;能夠做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舉是大事;能夠學貫古今、智達天下是大事。然而“大事”并非僅僅如此。我們認為,所謂“人生大事”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歷程、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基本認識和根本看法。是要解決人生價值和人生奮斗的根本目標的問題,它貫穿于人生的整個生命歷程。沒有價值目標的人生,是庸碌的人生,盲目的人生,錯誤的人生目標則把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只有選擇了正確的價值目標,人生才有“靈魂”,才能真正使人的生活有意義,生命有價值。

2“人生為一大事而來”解析。

“人生為一大事而來”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構成了四層邏輯遞進關系。第一,出自中華教育名家之典不僅具有“大氣、通俗、立意高、品質優”的特點,而且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激勵人心之功效。第二作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既彰顯出學校歷屆領導的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又昭示著“沙外”師生在追求真理大道上的宏大志向和矢志不移的抱負。激勵“沙外人”自加壓力,追求卓越,努力完成“辦人民滿意的優質特色精品學校” ,讓百年老校煥發時代的青春。第三“經師易找,人師難求。”陶行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出自平民的巨人,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留下了教育理論巨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教育家;他積極投身民主政治活動,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著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地追尋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宗旨。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將激勵學校教師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教師的價值在于奉獻,教師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優秀教師,得天下英才(即使是普通孩子)而教育之是教師的人生快事,是教師的至樂。他將激勵教師“視教育若生命,視學校若家庭,視學生若子弟。”追求人類社會普世價值、追求人類社會的科學真理!第四 對沙外的每個學生而言,應該在“重慶沙外”這個精英薈萃,人才濟的大家庭里,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在生命的歷程中,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做一個志向高遠、學識淵博、人格健全的中國人。讓人生存在于為了理想和信仰義無返顧的前行中,存在于為了一份事業的不懈奮斗中;存在于為了家庭幸福的努力工作中,更存在于對美好幸福的價值追求之中。

“人生為一大事而來”的多層意思共同構成了“沙外”核心價值的豐富內涵,也是“沙外”精神的高度凝練和全面概括。成為學校“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它克服了把核心價值僅僅作為師生的準則或訓誡等流弊,也為一代又一代沙外人預留出了廣闊的詮釋、演繹和想象的空間。這句詩對學校、師生最貼切。人生百味,把整個身心全部投入到了“大事”之中,更能體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

3、“人生為一大事”外延解析

人生為一大事包涵了“心存大志、感悟大道、修養大德、開啟大慧、成就大業不可分割的五個方面.

一、要心存大志。

古人曰“人得天地之靈而生,需先立其志”。要成就人生大事,必放眼未來,胸懷大志。被譽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的人物”的巴斯德說:“立志是一件大事,因為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規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將為我們打開通向光輝幸福的成功門戶。

大志,能產生“巨大動力效應”,志氣就是動力的源泉。大志能產生“持續發展效應”。只有樹立大志,才能夠實現個人的持續發展。 大志能產生“總聚焦效應”。只有樹立大志,才能夠把人的全部能量聚焦于一點,人的能量也只有通過樹立大志在總聚焦效應下才能形成大突破,產生大巨變!

二、要感悟大道

(一)感悟大道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律。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內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兩方面內容:一、道體(有),即“道之為物”,是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二、道性(無),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最一般規律。道體、道性不可分離,二者相互對立統一,構成了宇宙的本原。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感悟大道就是要通過學習實踐,了解事物內在的聯系,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發展規律,從自然王國走向必然王國。三、要修煉大德

古人云:“百行以德為首”,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問題。因此,做大事必先做人,做人必須先立德;德乃為人之本,為人須先修德。教育的真諦在于培植真心、培育愛心、培養美感、牽引靈魂,其最根本乃是培養德行,其次才是知識技能。常保善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進而培育誠意、正心、這是修身的大根大本,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修煉大德,就是培育、長養學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糾正其偏差的觀念、錯誤的言行舉止。

 四、開啟大慧

人類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錢造就的,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

大慧”就是一個能和諧地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智慧是尋求理性和情感的平衡點的能力。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著眼,并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愈是緊急的時候,愈能鎮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開啟大智慧就是讓學生悟大道,想大事,抓大節,要用大智慧看社會,看發展,看自己的成長,要特別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最后要成就大業

我們現在要在“心存大志、感悟大道、修養大德、開啟大慧基礎”之上,時刻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保持良好心態,敢于做出重大決斷,善于選擇、善于創造,埋頭苦干,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劃。自覺將個人命運同國家前途、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樹立為中華振興、為祖國經濟和科技騰飛做貢獻的遠大理想和歷史責任感;把集體、把團隊精神、把國家意識放在第一位,要把它作為終身學習和思考的基準。

只有通過修身、培育人文情懷、學習科學知識、體會博大精深的偉人智慧、修煉廣闊的胸襟,方可成就偉業。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成就命運。“人生為一大事而來”是一本哲理智慧大傳,一本人物勵志大傳,一本指引生命的智慧書,一部歷練品格的羊皮卷。

 

  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學校核心價值觀主要表現為學校的管理觀、教育觀和質量觀

1、管理觀。學校是一個群體,有了良好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才能讓教師個人的價值觀統一到學校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上來,讓教師價值觀與學校核心價值觀相融與互補,讓廣大教師凝成堅強的戰斗堡壘。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統籌兼顧、績效優先是學校的管理原則。規范緣于制度,動力緣于激勵,關愛凝聚人心,細節決定成敗,是我校所倡導的科學管理觀。

2、教育觀。

教師的工作態度、師德師風將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語言文雅、行為儒雅、情趣高雅”是我校教師修養的標準,“敬業、愛生、善教、求精”是學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教育觀體現的是教師捧著一顆愛心來、盡職盡責去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

3、質量觀。以怎樣的質量評價標準和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準則。著眼于素質教育,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并讓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科知識教育均衡并進,培養有發展潛力的學生是良好質量觀的應有表現。

五、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構

1、理念與引導。理念是教師共同體所達成的共識,是學校教師整體價值觀的體現;也是管理者的意向與目標。學校整合提煉了“以人為本、中西兼容、凸顯特色、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關注內需、提升人格、知行合一、引領發展”的德育理念。“因材施教、注重績效、文理兼修、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并在學校教師中引領與倡導,即通過正面的友情提示,引導教師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體現的是對教師生命體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在文化管理過程中,我們認識到理念是基礎,引導是手段;理念是核心要素,引導是執行過程;兩者相互相乘,沒有理念做基礎的引導是盲然的,沒有引導的理念是空想的。只有在正確理念引導下,才能使廣大教師達成核心價值觀。

2、目標與希望。目標是理念的具體化,制定正確可行的辦學目標,才能讓全體教師明確方向,增強向心力,最終達成目標。學校讓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并對目標給與分析,多數教師所認可。形成了打造重慶市特色優質精品學校學校發展目標:理念先進,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團結協作,特色鮮明的教師目標:文明守紀,勤學善思,志存高遠, 開拓創新學生目標。學校的每個教師學生都認可學校目標,每一位教師心中產生希望;教師心中有希望,有奔頭,工作有干勁,再苦再累也無怨。

3、制度與氛圍。制度是學校規范化管理地有力措施,是學校正常運行的保障,近年學校不斷完善制度,讓廣大教師有章可循。在此基礎積極營造良性的工作與學習氛圍。俗話說:進朱者赤,進墨者黑。環境教育人,氛圍影響人。因此制度的建設與氛圍的營造也成了學校核心價值觀建構必不可少的內容,

4、激勵與評價。激勵方法的正確應用,是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手段。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時時給予肯定,離不開時時時給予鼓勵。學校這些年來在干部任用、教師配置、過程考核、評職評優等方面,堅持正面、積極、客觀的評價態度,有成績就及時肯定和鼓勵,不斷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斷贏得前進的力量,并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評價則是對教師工作業績做出客觀鑒定的過程,通過評價,在肯定教師工作業績的同時,也讓教師在橫向或縱向比較中,明確自己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促使教師糾正不足,并在競爭中迎頭趕上。

在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中,我認為理念與引導是關鍵,目標與希望是重點,制度與氛圍是內容,激勵與評價是手段。四者之間缺一不可。

 

李光均簡介

李光均,男,出生于19668月。西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畢業。中學政治高級教師,現任重慶市第十五中學校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沙坪壩區教育科研中心組成員。從教二十余年,先后任重慶大學城第一中學辦公室主任、德育副校長、教學副校長。2005年調任沙坪壩區實驗外語學校(重慶十五中)校長,2007年兼任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在教育教學及管理中,先后主持了《中學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研究》、《固本鑄魂,整體育人》等6個市、區級課題研究,有多篇論文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職業技術教育》、《重慶教育》、《今日教育》等刊物發表。有20余篇論文獲國家級、市、區級一、二等獎,1998年被沙區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教師,2004年被授予沙坪壩區首批“骨干教師”,2007年被沙區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校級干部”, 19992004年兩次榮獲“重慶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4年被重慶市委組織部、市總工會等五家單位聯合授予的“踐行三個代表和志愿者學雷鋒”先進個人。2007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兩基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參加中央教科所舉辦的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學習。現在北京大學公共管理在職研究生班學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聚焦“核心素養”
什么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論學校文化的雙重屬性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怎么扣好?
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黎平县| 尼玛县| 棋牌| 富民县| 平昌县| 南陵县| 民县| 邮箱| 庄河市| 田阳县| 容城县| 东兴市| 东城区| 城市| 鹿邑县| 横山县| 辽中县| 利津县| 扎囊县| 方山县| 成武县| 界首市| 江川县| 北辰区| 阿尔山市| 汕头市| 蒙自县| 北京市| 左贡县| 井研县| 墨竹工卡县| 赣州市| 中牟县| 东海县| 安福县| 图片| 贞丰县| 色达县| 景德镇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