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父母和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形成學習和內化的模板。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就變成了一句空話。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什么樣的人。(專指品行,而不是成就。)不然你就沒有說服力,孩子也不會信服,你看你自己都是這樣,有什么資格要求我。也是古人所說的為人師表,表為表率。
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第斯多惠
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盧梭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類似的話:“愛就是教育,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捫心自問,作為父母,作為老師,你愛孩子嗎?當愛缺失的地方,留下的是滿地傷痕。教育而沒有情感的投入,就會變成干巴巴的灌輸,赤裸裸的教條,橫沖沖的理論,很多時候成為一種知識的暴力,而不是教育。
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陪伴每個階段的孩子的成長特點,從關系入手,愛孩子,再與知識和智慧聯結。
三、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歐文(英國)
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最本質的是陪伴一個人成為自己,成為一個人,一個天性得到足夠呵護和成長的孩子,是不會讓父母和老師失望的。
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氣質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而不是形成整齊劃一的工業產品。
蔡元培先生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
四、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愛因斯坦
當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過強,會導致教育的扭曲和孩子的變形,重視知識和考試,而忽視了孩子德行和人格培養,最后形成的都是活在大腦里的人,自私和功利的人,呆板無趣的人。
教育不是為了孩子成績好,為了爭第一,只是黃金屋和顏如玉的追求,為了功名利祿的目的;而是成為一個人,普通人,公民,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學會與人相處,懂得享受生活,做自己選擇的事情,既能適應社會,又能娛樂自己。
五、尊重和愛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蘇霍姆林斯基
人貴自尊。懂羞恥,明道理,知行知止,有所為有所不為。
孩子的自尊心是最珍貴的禮物,小心翼翼的呵護,而不是打壓和批判,不將自我控制體系扭轉為超我控制體系,而在孩子本身的自尊上將這顆種子呵護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自己辨別,作為父母和老師言勿重,位勿高,貼著孩子表達,孩子自己心理明鏡似的。
六、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
我們現在學的太多的都是要愛惜時間,卻沒有學習到如何浪費時間和享受時間,學習變成了苦行,失去了其本身的樂趣。
生命短暫,人生如白駒過隙,苦哈哈的過一輩子,總是在努力勤奮上進追求中度過,卻忘記了品味生命和生活的味道,這種生活哪怕成功了,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個人既能勤奮努力,又能愉快玩耍,一邊工作,一邊娛樂,一邊學習,一邊游戲,既能珍惜時間,又會浪費時間,兩者之間能夠平衡,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七、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學習的廣博,知識和世界的浩淼,從小培養孩子的寬廣的視野,而不是盯著幾本書,看著班上的同伴,在一個小小的窩里內斗,比成績,世界很大,在基礎的時候陪著孩子多接觸各種學問,通過各個學科的特點拓展孩子的容量,陶冶情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孩子自然會綜合辨別選擇實踐,成為言行舉止的支撐。
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孔子曾說過: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這是孔子當年學易經時的真實感受,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陶醉不已的狀態。
學習開始于好奇心,動力來自于興趣樂趣,覺得這件事情好玩,有意思,如果學習不好玩,就成了一個苦差事,心理會很有阻抗,一邊和自己斗爭,兩個小人在打架,一邊要面對沉重的作業和激烈競爭,學習還有啥意思。
作為父母和老師,需要注意,讓學習成為一個有趣好玩的事情,這就需要本身對于生活和智慧的領悟水平了,所以關于教育,實際上本質在于父母和老師自身的成長。
九、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番話表達一個人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尊師不等于盲目相信,而是通過學習老師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對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高于對老師的崇拜。
儒家也有云:當仁不讓于師。韓愈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學習要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決心,人類的發展就是一代代的傳承和新的延伸。
十、一個壞的教師販賣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
瑞士教育家亞美路說: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教育不只是知識是什么,而是怎樣發現知識,如何思考獲得知識,知識背后的東西更重要。人類在知識的道路上每一代人都在思考,既能吸收以前的營養,又自己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角度,相信而不迷信,知道而不忘懷疑。啟發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學會懷疑,質疑一切,驗證所學,新的思考,這才是學習。
十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愛因斯坦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先是加法,然后才是減法,書往往剛開始越讀越厚,慢慢的越讀越薄,得而忘,忘而得,從知識方法到方法論,從方法論闡述知識和方法,也許你一生最后就只體會到一點,那一點就是你的智慧所在。
十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知”是良知,“行”是指對良知的實踐以及對道德的體會和實踐。
不做花架子,不做空談者,不做蠻干者,達不到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以先將理論和實踐慢慢結合,所學知道所行,所行驗證所知,在實踐中修正,在學習中總結。
十三、生而神靈。《黃帝內經》
所有教育的起點都是生而神靈,能夠成立的立足點也是生而神靈,相信孩子是生而神靈的,相信每個人都是生而神靈的,不以教育者自居,學會向孩子學習,向生而神靈敬畏。教育者滿懷敬畏,才有教育。
相關鏈接:
作者簡介:阿蘇,男,心理咨詢督導、精神分析傾向心理咨詢師、家庭治療師、團體輔導師,2015年度壹心理最佳專欄作者,北京晚報'心理行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