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消痞丸
一、古方簡介
【來源】《蘭室秘藏》。
【組成】干生姜3g,炙甘草6g,麥芽曲6g,白茯苓6g,白術6g,炙厚樸12g,半夏曲9g,人參9g,枳實15g,黃連6g。
【功用】行氣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證。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調。
二、臨床新用
(一)內科疾病
1.慢性胃炎
【案例】某女,54歲,干部。胃病史10年余,曾經省屬某醫院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糜爛性胃炎,經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病情時好時壞。此次因飲食不當,致病情加重,故來我院就診。胃鏡檢查提示:胃體和胃竇部變厚,皺襞的隆起處糜爛,其中有點狀潰瘍。病人感覺上腹脹痛、噯氣惡心。給予上方治療,服藥5帖,上腹脹痛止,噯氣惡心消失。服藥2個療程后,胃鏡復查病變部位黏膜組織結構已恢復正常。追訪半年,癥狀未復發,胃鏡檢查無異常[廖加維.四川中醫,2002,(8):37]。
【按語】本病屬中醫的“胃脘痛”、“嘈雜”、“痞證”的范疇,致病原因多為飲食不慎,勞倦內傷,或情志失和,用藥不當,致脾胃損傷,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清濁交混,氣機逆亂,氣血壅塞中焦,腸胃傳導運行受阻,故出現胃痛、胃脹、噯氣、惡心等癥狀。治療當以調理脾胃,樞轉氣機,恢復其傳導功能為治療關鍵。以加味枳實消痞丸治療,甚為合拍。本方中之枳實、厚樸行氣導滯除痞;半夏、生姜燥濕和胃散結;黃連清熱消炎,與生姜同用辛開苦降,調寒熱之互結;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麥芽益氣健脾、開胃祛濕,更加丹參、玄胡索活血、化瘀、通絡,方藥更切病機。諸藥合用,使脾胃健,壅滯去,腑氣通,痞結散,氣血和,中焦氣機升降有序,脾胃納化有司,傳導功能正常,諸癥自然向愈。
(二)兒科疾病
兒童厭食癥
【案例】某女,5歲,于2002年8月3日初診。厭食2年余,勉強喂之,則反胃嘔吐,伴形體瘦弱,面色萎黃,精神欠佳,肌肉松軟,腹壁稍陷,胃脘區有輕微壓痛。大便無定時,13天1次,質溏,大便鏡檢未見異常,無寄生蟲卵。舌質淡紅,苔白稍厚,脈細無力。診斷:厭食癥(脾胃氣虛型)。治則:益氣溫中,運脾化滯。處方:黨參、蒼術、炒谷芽、麥芽、茯苓、炒雞內金各10g,枳實6g,厚樸、白豆、黃連、干姜、炙甘草各3g。每日1劑,連服3劑。
二診:3日后復診,食欲明顯改善,每餐食量增加1倍。原方再服6劑,食欲轉佳,病告痊愈。停藥至今未見反復[文燦新.湖北中醫雜志,2004,(7):46]
【按語】《成方便讀》論枳實消痞丸:“以黃連、1干姜并用,一苦一辛,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泄,二味實為消痞之要藥。然痞結于中,則氣壅濕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樸散濕,麥芽化食,半夏行痰,自無膠固難愈之勢。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必以四君子湯坐鎮中州,祛邪扶正,并駕齊驅”。本方立法以運脾為主,寒溫并用,消補兼施,屬八法中的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