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郭老師的講座視頻整理而成,文稿未經專家本人審閱。
作者簡介:
郭老師,管理學博士,山東省屬重點高校青椒、碩士生導師,多本CSSCI來源期刊審稿專家。近年來在《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科學》等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本,主持國家社科青年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多項,參與國家社科、國家自科、省社科等課題10余項。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管理與創新服務、用戶行為等,擅長定量研究方法、工具和軟件應用。文獻回顧必須要圍繞著研究問題來做,既然是圍繞著研究問題來進行文獻回顧,就需要根據你的研究問題,或者細小的研究主題,去鎖定合適的文獻范圍。在中國知網上,如果以“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為檢索詞,文獻的數量是特別多的,有900多篇文獻,因為這是一個大的研究主題。如果我們把研究主題縮小一下,研究“學術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再來用主題檢索,有68篇,這就把范圍縮小了。還有一種縮小是篇名的縮小,比如,采用“學術虛擬社區的知識共享”進行篇名的檢索,范圍又縮小了,只有32條。所以,主題檢索和篇名的檢索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篇名的檢索只適合檢索與你的研究最相關的文獻。還有一個過程,就是對文獻進行過濾,我們做文獻的篩選,一般以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優先,這樣我們就需要定義一下學術期刊,然后再定一下來源類別,定義到核心期刊或者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把文獻進行一個篩選。還可以借用高級篩選,比如,可以檢索“虛擬社區知識共享”,我們只檢索學術一類的,你就可以進一步地限定檢索詞,也可以只看CSSCI來源的,或者看北大核心,也可以按時間的范圍進行檢索,如圖1。這樣檢索的結果會進一步縮小。 有些時候,會出現研究的問題不好檢索的情況,比如,有人運動完之后在朋友圈里“曬運動”,像“曬運動”這樣的詞,你可能不好檢索,一檢索你發現只有一兩篇,但這并不能說明你的研究問題特別好。這時候你應該去更換檢索詞,像“曬運動”,就可以更換成“運動打卡”,因為像校園跑步類的運動打卡,也是運動打卡的現象,這就有相關的文獻了。 有些時候,圍繞研究主題進行檢索,會發現這個主題的文獻相對來說比較少。舉個例子,像“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的意愿”,只有6篇,用來寫期刊論文的綜述是完全不夠的,就需要把研究主題進行擴展。再如,研究“微信用戶持續知識共享”,則只有1篇文獻,這樣就是不合適的,擴大一下,改為“微信用戶知識共享”,只有9篇,還是太少,如果再往上擴展,想到微信屬于一類社交媒體,微博、學術性的知識社區等都屬于跟微信用戶知識共享相關的主題,這樣就可以將原來研究的主題慢慢地進行擴大。總而言之,在檢索和篩選文獻時,需要去找到的研究問題或者小主題的相關文獻大約在30-150篇左右。還需找出與你的研究問題最相關的2-5篇,這2-5篇是需要體現在論文的文獻綜述里邊的。有些老師在寫論文的時候,感覺這些研究跟自己的研究很像而刻意回避。這就可能出現一個問題:你把你的論文投到一個期刊上,而期刊一般都是小同行的評審。如果小同行收到你的文獻發現,你的論文都沒有引用我的文章,或者連最新的這兩篇文獻你都沒有引用,他就可能把你的文章斃掉,直接退稿了。所以,不要去刻意地回避與你的研究問題最相關的這2-5篇文獻。在檢索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檢索全面。但是,文獻綜述一般只有幾百字,不能把你檢索出來的文獻都放進去。在文章中真正能夠用到的文獻,只有10-20篇左右。這就好比,電視劇里面演員很多,但是主要的演員只有那么幾個。這就需要你篩選出這些主要演員是誰,也就是說,你要把檢索到的文獻里邊最主要的篩選出來。同時,在檢索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最近和最新的文獻。有的文獻綜述,最新的文獻是2018年的,今年都2021年了,你的期刊論文要投出去,編輯第一步初審的時候,一看你參考文獻都沒有最新的,說明你的研究就不是最新的,可能被斃掉的概率就非常高。國內的數據庫來源主要有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有些老師可能會用萬方和其他的一些數據庫。需要注意的是,萬方數據庫里的文獻有可能是不全面的。你的檢索一定要成功,如果你的檢索不成功,后邊的寫作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很多老師或研究生在寫論文的時候是小白,不會寫,這就需要去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寫的,去模仿、借鑒一下。首先,你需要去查找前人是否已經寫過相關研究問題或者主題的綜述類的文章。然后,你需要去閱讀與自己的研究最相關的研究思路和邏輯步驟。以《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研究》為例,這篇論文是2014年11月發表的。如果我們站在作者當時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檢索“虛擬社區知識共享”,這一主題之前就有人發表了綜述類文章,可以找到,代寶、劉葉正在2014年10月份發表了論文《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的實證研究綜述》,如圖2。可以看到,別人已經寫過的研究綜述里,主要是從研究所用的基礎理論角度論述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梳理文獻的思路,我們也可以從理論的視角來做這種梳理,可以借鑒模仿。我們回過來,看一下陳明紅在《社會資本視角下的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研究》中是怎么處理的。如圖3。講到“已有研究從不同視角對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的內涵、模式、主體特征……展開了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這就是他文獻梳理的思路和視角。我不可能把別人的所有的關于“理論的視角”的文獻都讀全了,你就去看看已有的文獻綜述里,別人是怎么梳理的,就找到了梳理的思路。按照此方法,還可以再來看一下其他人還有沒有寫綜述的,都是在哪個視角上去做的。一是,你去查看前人是否已經寫過相關研究問題或者主題的綜述類的文章,去學習別人的綜述梳理的思路。再有,你去閱讀與自己研究相關的文獻的綜述,去學習別人的文獻梳理的思路和邏輯的步驟,就可以模仿著寫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