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A)是比較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年齡為30-50歲。臨床主要表現為手和足的持久性系統性關節炎。
1、 病因:
目前還不是很清楚,目前認為和環境及遺傳有密切關系
2、 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為疲勞、全身不適、手水腫、彌漫性肌肉骨骼疼痛和晨僵,晨僵常長達1小時以上,后期表現為滑膜炎。此病關節常對稱受累,一般先累及小關節,后累及大關節。
A 關節受累表現:
(1)手關節:手指近端指間關節對稱受累,掌指主要累及手掌中央和尺側,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表現。
(2)腕關節:會發生對稱性的病變,腕關節不能伸直暗示侵襲性損傷。
(3)肘部:在關節鷹嘴部由于積液或滑膜炎而隆起,此外還會出現類風濕結節。
(4)肩部:肩部疼痛并且活動受限。盂肱關節損傷導致活動或靜息時的疼痛及典型的凍結肩。
(5):頸椎:頸部常受累,尤其是C1-C2。滑膜炎破壞韌帶和齒突,引起頸椎關節半脫位,患者常有感覺、運動、和反射異常。如寰樞關節半脫位,頸部脊髓就有可能遭到破壞。
(6)髖部:腹股溝、臀部、下背部及站立時膝蓋部發生疼痛。
(7)膝關節:膝關節研磨試驗常可聽到細小捻發音或握雪感,可變現為隆起、疼痛、局部溫度升高,積液為其特征性表現之一。可見膝關節活動受限、異常屈曲、韌帶松弛引起變形、肌肉萎縮。
(8)足部:第五跖骨最早受到侵蝕。
(9)環勺關節:約30%的患者環勺關節受累,可出現聲音嘶啞、吸氣性哮喘,可能需要行氣管造口術。
B關節外表現: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除關節病變外,可累及全身,如肌無力、皮膚紅斑、角膜炎、脈管炎和心、肺、腎等器官的炎癥和功能障礙。
3、 輔助檢查
A 實驗室檢查
(1)血沉和C-RP:是RA的非特異性指標,可作為判斷其活動程度和病情緩解指標,活動期升高,緩解期降低。
(2)類風濕因子RF:75%的患者中可檢測到RF陽性,且滴度在1:80以上。
(3)核抗原抗體:近來發現RA協同核抗原抗體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一項有力證據,陽性率在15%左右。
(4)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目前認為抗CCP抗體對RA診斷敏感性為50%-78%,特異性為96%,早期患者陽性率可達80%。
B 影像學檢查 RA早期表現為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松,隨后出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
4、 診斷
目前主要依據的診斷標準是由美國風濕病協會在1987年制定的,診斷標準如下:
(1) 晨僵至少1小時,持續至少6周
(2) 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
(3) 腕關節、掌指關節或近側指間關節腫脹持續6周或以上
(4) 對稱性關節腫脹
(5) 手的X線片應具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改變而且必須包括糜爛 和骨質脫鈣
(6) 類風濕結節
(7) 類風濕因子陽性
具備上述4項即可確診
5、 治療
一般治療
強調患者教育及整體和規范治療的理念。
適當的休息、理療、體療、外用藥、正確的關節活動和肌肉鍛煉等對于緩解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藥物治療
非甾類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生物制劑、糖皮質激素、植物藥制劑
非甾類抗炎藥:具有抗炎、止痛、退熱及減輕關節腫脹的作用,是臨床最常用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非甾類抗炎藥對緩解患者的關節腫痛,改善全身癥狀有重要作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可延緩或控制病情的進展。生物制劑:是目前積極有效控制炎癥的主要藥物,減少骨破壞,減少激素的用量和骨質疏松。糖皮質激素:能迅速改善關節腫痛和全身癥狀。植物藥制劑:雷公藤、白芍總苷:對緩解關節腫痛有效,是否減緩關節破壞尚乏研究。
外科治療
常用的手術主要有滑膜切除術、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以及軟組織修復術。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經過積極內科正規治療,病情仍不能控制,為糾正畸形,改善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并不能根治類風濕關節炎,故術后仍需藥物治療。
二、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是以骶髂關節、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病變的疾病。嚴重者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臨床表現以腰部疼痛、僵硬、不適最為常見,關節間斷性疼痛并伴有明顯僵硬,多數患者伴有腰部僵硬感,以晨起僵硬和久坐后僵硬為重,經過輕度活動和熱水浴后可減輕。
1、 病因
A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一定關系。
(1)基因因素:AS家族的發病率為正常人的30倍,而RA的家族發病 率僅為正常人的2-10倍。
(2)感染因素:泌尿系統感染或盆腔感染后經淋巴途徑播散到骶髂 關節再到脊柱,還可擴散到全身其他部位引起周圍關節、肌腱 和眼色素膜的病變。
(3)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障礙 (4)其他:年齡、體質、氣候、潮濕 等。
2、 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于16-30歲的青、壯年,男性占90%,有明顯家族遺傳性。
A 關節病變
(1)骶髂關節炎:約90%的AS患者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骶髂部僵硬感,間歇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支腿抬高試驗陰性,4字試驗可陽性
(2)腰椎病變:下背部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
(3)胸椎病變:早期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如胸肋關節、胸鎖關節、胸骨柄體關節及肋軟骨關節受累,則呈束帶狀胸痛;嚴重者患者出現駝背畸形、胸式呼吸減弱或消失。
(4)頸椎病變:少數患者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由頸部疼痛、活動受限。
(5)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患者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
B 關節外表現
另外AS可侵犯全身多個系統,引發主動脈瓣病變、眼部病變、肺不規則纖維化、骨質疏松、椎間盤炎等。
3、 輔助檢查
A 實驗室檢查
在患者中有990%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但是在正常人群中約有7%-8%也出現HLA-B27陽性,一般不依靠HLA-B27來診斷。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可能是由于AS病情活躍導致。類風濕因子陰性。
B 影像學檢查
X線骨盆正為片提示骶髂關節炎的5個等級。
I級:可疑改變;
II級:關節有微小的局限性侵蝕、硬化;
III級:中度或進展性骶髂關節炎,關節侵蝕、硬化,間隙增寬或部分強直;
IV:嚴重異常,完全性關節強直,X線提示脊柱呈竹節樣改變。
CT或MRI檢查對于早期發現骶髂關節或脊柱炎癥損害更敏感。
4、 診斷標準
國際上目前多采用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 減輕;
(2)腰椎在前后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
(3)胸廓擴展范圍小于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4)雙側骶髂關節炎II-IV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III-IV級。
如果病人具備(4)并分別附加(1)-(3)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類風濕關節炎(RS)與強直性脊柱炎(AS)的鑒別診斷
AS
RA
發病人群
青壯年男性多見
30-50歲女性
骶髂關節受累
均有
鮮有
脊柱受累
脊柱自下而上受累
只侵犯頸椎
外周關節受累
較少、非對稱性、下肢關節為主
多關節、對稱性、先累及小關節,后累及大關節
風濕結節
無
有
類風濕因子
陰性
陽性率占60%-95%
HLA
90%HLA-B27陽性
多與HLA-DR4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