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骶髂關節錯位的臨床整脊治療思考

解剖:

我在治療“腰突癥”疾病過程中發現

單純治療腰部療效欠佳,而腰椎、骶髂關節同治可獲得更好療效;

微創術前一周進行骶髂關節的松解,對腰突癥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腰腿痛治療效果與骶髂關節異常指數存在相關性:骶髂關節異常指數計分越高,腰腿痛治療效果越不理想。

骶髂關節損傷又稱:

骶髂關節錯位或錯縫、半脫位、滑膜嵌頓癥、絞鎖癥、扭傷、紊亂癥及骶髂關節綜合征。

Gray:

滑膜關節

不可動關節   

骶髂關節=木桶

人體最大而又最牢固的關節,具有一定的彈性,為力量的緩沖地帶。由于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髂、髖、恥諸關節結構復雜,與周圍肌肉韌帶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動系統

慢性勞損

+關節周圍韌帶松弛

+暴力

+不協調外力作用下

=骶髂關節損傷

一旦骨盆扭轉、傾斜→

盆腔臟器及所支配的

神經血管受到壓迫與牽拉→

腰椎小關節紊亂→

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

久而久之→

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及粘連→

腰骶及下肢疼痛→

腰部活動受限→

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經不調、痛經

骶髂關節處于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

其關節面吻合牢固

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韌且強

關節活動度小

一般情況下,不易造成移動、錯位

(一)結構:

關節面

由髂骨的內側關節面與上位三個骶骨的外側關節面共同組成,它們的關節面均凹凸、粗糙不平,似耳狀面。

關節腔

狹窄而小呈裂隙狀,內有關節液,正常為負壓

關節囊

緊張,附于關節面的外周緣,髂骨的耳狀附著面向著前內側,骶骨的耳狀附著面向著后外側,如此相對的耳狀面相互交錯、嵌合,形成了骶髂關節。

活體上,它們的耳狀面表面均覆蓋有纖維軟骨透明軟骨(軟骨于骶骨側較厚,于髂骨側較薄些),因而兩側面較為光滑,可減少活動時的磨擦力。骶髂關節前部稍窄而后部較寬。

(二)韌帶:

在骶髂關節周圍有較堅強的韌帶。

前方:

骶髂前韌帶

——寬而薄,起于L5椎體與橫突,止于髂窩、骶骨底。

骶棘韌帶

——呈角形,起自骶骨和尾骨的外側緣,向外方與骶結節韌帶交叉后,止于坐骨棘。

后上方:

髂腰韌帶

——為肥厚而堅強的三角形韌帶,起自L5橫突前面、橫突尖部的后面及L4橫突前面及下緣,呈放射狀,止于髂嵴內唇。

骶髂后長韌帶

——起自髂后上棘,向下分為內、外兩束,內束止于S24的中間嵴,外束貼于骶結節韌帶背面而附于坐骨結節。 

后下方:

骶髂后短韌帶

——起自髂骨粗隆、髂后下棘,斜向下止于S12骶外嵴和骶中間嵴。

骶髂骨間韌帶

——連于髂骨粗隆與骶骨粗隆之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相連,填充于骶髂關節的關節囊的上方及后方,大大增強了骶髂關節囊的后方。

(三)肌肉:

前方:

髂腰肌、闊筋膜張肌。

后方:

臀大、中、小肌,梨狀肌,上孖肌。

腹直肌和臀大肌協同作用——骨盆旋后;

骶棘肌和腰方肌協同作用——骨盆旋前。

說明壓痛點

(四)供血:

來自臀上、髂腰.、骶外側動脈的關節支供應。

(五)神經支配:

前面:

腰5神經前支

骶1神經前支的終支

從腰骶神經分出的分支

后面:

腰5神經及第1骶神經后外側支

第2-4骶神經后支形成的神經叢

下面:

腰骶神經干的終支

臀上神經臀中肌肌支分出的細支

第1-2骶神經后外側支

關節前面有神經叢=(骶2-4神經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形成骨盆神經)+(從腰部延伸下來的交感神經纖維)

支配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泌尿、生殖器官。牽扯痛

跨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

病因

主要是損傷:

姿勢不正

用力不當    

肌力失調   

內分泌改變

(與性別、年齡有極大關系。)

婦女經期、懷孕、分娩和產后→內分泌的變化→骨盆韌帶松弛→骶髂關節不穩。

分娩過程中→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的強力收縮→牽拉恥骨上附著點→骶髂關節損傷。

病理機制

1  關節局部軟組織損傷;

2  關節周圍無菌性炎癥、水腫刺激和壓迫神經、血管。

關節滑膜水腫、出血——神經刺激癥狀;

如刺激到股后側皮神經及坐骨神經——大腿后側痛及坐骨神經刺激癥狀;

刺激到第4腰神經——臀外側及大腿前方疼痛。

因此很容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梨狀肌綜合征、臀上皮神經損傷等混淆。

骶髂關節滑膜嵌頓。

腰突癥、骶髂關節損傷統計

腰腿痛的每年流行率為15-20%

其中75-85%

可以用非手術療法獲得良好效果。

椎間盤突出占腰腿痛病因的1-3%

而高達50%的妊娠婦女下腰痛

起源于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的錯位方向:

左后錯,右前錯——

左側90%后錯位,

右側90%前錯位。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

30%合并骶髂關節損傷!

骶髂關節損傷中占腰腿痛患者比例

高達33.6% 

廣東骨傷界名家劉尚禮教授總結出,在臨床下腰痛患者中,30-40%是椎間盤問題,60-70%是關節錯縫引起的。

骶髂關節損傷的臨床分型

1.坐骨神經痛型

2.關節型

3.盆腔臟器功能紊亂型:

腹部脹而不適,肛門脹墜感,會陰部不適感 

大便——便秘或溏便

小便——尿頻尿急、遺尿而量少,無尿痛、尿熱感。

內分泌紊亂━━女性可有痛經、月經紊亂;男性可出現早泄、陽萎。

4.脊柱畸形型

骶髂關節損傷的癥狀

1嚴重腰腿痛,活動時痛甚,休息可稍緩解,但不能長時間平臥;

2恥骨聯合處疼痛,有時向腹股溝、大腿內側傳導,活動時有響聲;

3刺激骶叢引起坐骨神經痛,容易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4臥位翻身困難,病人常取側臥位,患側在上;

5)腹痛、尿頻、尿失禁等腸道、泌尿生殖系功能紊亂癥狀;

6骶尾部痛、肛門緊感,為繼發性骶尾韌帶病變引起;

8站立時,病人常將體重支持在健側下肢,坐位時健側坐骨結節著椅子,患側下肢呈松弛屈曲狀,以減輕腘繩肌牽拉,并常伴有骨盆及脊柱代償性偏斜;

9)步行時呈跛行步態且患側臀溝下垂;

10)臀部外突,病損側鞋易磨壞,拖步。

骶髂關節損傷的專科檢查

步態:

歪臀行走,上半身向健側傾斜,伴不同程度跛行或拖步行走。

腰活動度:

前屈、后伸受限、患側側彎明顯。腰椎有病理性棘突偏歪。坐位彎腰活動時,疼痛及活動受限程度均比站立彎腰時大為減輕,因此時腘繩肌松弛,骨盆相對固定的緣故。

患側骶髂關節部位明顯壓痛:

這是因為骶髂關節的滑膜絨毛很豐富,其感覺纖維也很豐富。

腰臀部的肌肉緊張,臀上皮神經.、臀中肌、闊筋膜張肌、梨狀肌、髂脛束、股方肌、坐骨結節(骶結節韌帶)壓痛明顯。

直腿抬高試驗受限:

這是由于腘繩肌緊張,牽拉坐骨結節向下移動,髂骨后傾刺激骶髂關節發生疼痛之故。一般無患肢放射痛。

后錯位患肢縮短,前錯位患肢增長。

——左短右長

雙側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高低不一。

——左凸右凹;左低右高

必須先將腰骶、臀、大腿等可以影響骨盆活動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充分松解的情況下再行觸診,否則很容易形成假陽性。

患側下肢外展外旋困難,“4”字試驗陽性:

這是由于患側臀中肌收縮和牽拉使髂骨離開骶骨而發生疼痛之故;健側“4”字試驗出現患側骶髂關節處疼痛或患側下肢酸脹、疼痛、麻木也應視為陽性。(足一嘴試驗陽性)

骨盆旋轉試驗陽性; 

俯臥提腿(Yeoman)試驗陽性; 

斜扳試驗陽性; 

跟臀(Ely)征陽性; 

床邊(Gaenslen)試驗陽性;   

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陽性。

鑒別:腰椎間盤突出癥

急性期十分相似,

都有嚴重的腰腿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根性的坐骨神經痛,

腰椎椎旁壓痛、放射痛;

骶髂關節損傷腰部多無壓痛點。

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

骶髂關節損傷加強試驗多(-)。

腰椎間盤突出癥屈頸試驗、

仰臥挺腹試驗(+);

骶髂關節損傷(-)。

腰椎間盤突出癥

“4”字試驗、骨盆擠壓分離試驗(-);

骶髂關節損傷則為(+)。

臨床分析方法

骶髂關節錯位主要是用

骨盆的正位和矢狀位X光片來分析。

正常骨盆平片:

1  左右側大小對稱,骶骨居中。

2  髂嵴連線和坐骨結節連線平行。

3  骶骨中軸線與兩線垂直。

4  垂線左右側距離相等。

X光片觀察要點

1 、雙側髂骨、閉孔、恥骨支(有否上下或前后移位)形態、大小對比。

2 、雙側髂嵴是否等高,其連線是否經過第四腰椎椎體。

3 、骶骨中軸線是否與恥骨中心線、尾椎尖重合,有否偏移、旋轉。

4 、雙側骶髂關節間隙是否等寬,正常骶髂關節間隙在3mm之內,有否邊緣模糊、密度增高。

5 、雙側股骨大粗隆是否等高,與髂骨旋轉錯位有關。

6 、骨盆入口兩側骶髂關節的結合處曲線平滑、流暢性,有否上下移位。

7 、注意排除骨盆骨折、骨結核、強脊炎、骨質疏松、腫瘤等。

骶髂關節錯位的方向分析

骨盆錯位主要是以骶骨為軸心的髂骨運動:

1  前或后錯位;

2  內或外向錯位;

3  順或逆時針轉動;

4  旋前或旋后;

5  骶骨的前翻(前上方向)或后仰(后下方向)的矢狀面運動。

A  骶髂關節順時針或逆時針錯位

指骨盆以骶骨為軸心在額狀面上旋轉,使骶髂關節錯位。

錯位時骨盆正位X光片顯示

雙側髂嵴、坐骨結節、恥骨支高度不等。

骶骨中軸線與恥骨聯合的中心線互成夾角,不相重合。

臨床表現雙腿長短不一。

髂關節、恥骨的旋前或旋后錯位

指骨盆以骶骨中心線為軸的水平面上旋轉,使骶髂關節錯位。

它實際包含了髂骨的前或后錯位。

矢狀X光片顯示向前(后)旋錯位的恥骨支向前(后)錯位。

正位X光片顯示:

雙側髂骨大小不等,旋前側髂骨橫徑變窄,旋后側髂骨橫徑變寬。

——左后錯寬,右前錯窄

恥骨閉孔與之相反,旋前側的閉孔變大,旋后側的閉孔變小。

——左后錯小,右前錯大

股骨頸長短也可呈現相應變化。

——左后錯短,右前錯長

臨床上發現仰臥位時一側足過度外旋或過度內旋,不呈正常“V”形位置。

——左后錯外旋,右前錯內旋

C  前上、后下方向的髂骨錯位

前上髂骨錯位:比較兩側髂骨的相對長度,短的一側即為前上髂骨。在側面觀察時,髂骨移位是在一個前、上方向的弧形線上,其上下長度值變小。

——前上短,后下長

髂骨前上、后下錯位的X光片的表現

觀察測量髂骨時,主要是描繪髂嵴頂端和坐骨的最下緣的平行線之間的距離。

髂骨測量要首先由建立的脊柱基線來確定,也稱為股骨頭線。

這兩個測量數據中的較小者表示髂骨前上錯位,較大者則表示髂骨后下錯位。

——左后長,右前短

圖例

骶髂關節腔內存在液體,也是可以觸及的重要指征象。前上髂骨錯位,其關節間隙的后下緣開放,引起纖維軟骨盤的膨脹或骶髂后韌帶形成水腫并在觸診時產生一種海綿樣的液體感覺

D  骶髂內外方向錯位

正常排位的骨盆,兩側髂骨的最內側緣距骶骨中心線應該是等距離的。

如果骶骨中心線向下延伸,將在恥骨聯合將兩側髂骨的接合部二等分。

下圖顯示正常骨盆的前后位和上下位。

內外方向錯位的運動方式

在有內外方向錯位的骨盆上,

一側髂骨可發生遠離骶骨中線的移位

——外髂骨

而另一側則更靠近骶骨中心線

——內髂骨

該兩側髂骨錯位是作為一個單位圍繞骶骨發生的,或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兩側髂后上棘之間的距離依舊是相同的。因此,在內和外髂骨錯位時,恥骨聯合均會偏離骶骨中心線,而在膠片上定位于此線的一側或另一側。

髂骨寬度的改變

內外方向髂骨錯位時,

X光片上顯示

內髂骨較寬,

外髂骨較

如下標記:

在兩側髂骨內外側緣處各設置一個標記點。

以測量恥骨聯合偏離的同樣方法設置并引出股骨頭線。

循各標記線各引一條垂直線,確保各垂線與股骨頭線的絕對垂直。

測量兩側髂骨的寬度。

閉孔形狀的差異

內髂骨閉孔將顯示其基地處寬度較窄,

外髂骨閉孔則顯示較大。

腰生理曲度改變

內髂骨將引起腰生理曲度變小,這是與發生在后下髂骨時相類似的一種代償性改變。原因是在髂骨發生對骶骨的向內錯位時,它也傾向于向下移位,近似于后下髂骨。相反,對外髂骨來說亦是如此,腰生理曲度變大,類似于前上髂骨。

在胸部和頸部脊柱也會存在與內外髂骨錯位相伴隨的代償性改變,類似分別發生于前上和后下髂骨錯位時的那些代償性改變。

關節間隙水腫

外錯位:

骶髂關節后部關節間隙分離,引起一個膨脹的水腫盤區,觸診明顯。

內錯位:

在骶髂關節前緣可發生類似的水腫盤區,此區域不能觸及,但常常產生疼痛癥狀。

股骨頭高度和足展開改變

外髂骨與前上髂骨錯位類似,

傾向于降低那一側股骨頭高度。

內髂骨與后下髂骨錯位類似,

傾向于升高那一側股骨頭高度。

內和外髂骨錯位的足展開鑒別:

取患者仰臥位時比較兩腳偏離正中線的角度,如內髂骨傾向于引起腳更遠地偏離正中線,而外髂骨則傾向導致腳靠攏正中線。

——左后錯外旋,右前錯內旋

復合性方向錯位

在大多數情況下,骨盆不只是沿著一個平面發生錯位,而通常是在兩個平面同時性錯位,即復合性髂骨錯位。下圖顯示帶有通過關節面近似中心點的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左骶髂關節。這些線將錯位方向分為ABCD象限,分別代表前上外、前上內、后下外、后下內錯位。

骶髂關節錯位整脊復位

治療1——骶髂關節整脊復位

骶髂關節前錯位:

發生于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于同側骶髂關節后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后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骶髂關節后錯位:

發生于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后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后,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后上錯位。

醫者通過觸診患者髂后上棘,并通過對比骨盆旋轉及下肢長短、內外旋,找出錯位骶髂關節,行手拉足蹬法或屈髖屈膝壓法或定點牽拉法等骶髂關節整復。此時多可聽到骶髂關節有彈響發出,如此反復3次即可。

①屈膝屈髖復位法--前錯位

②單髖過伸復位法--后錯位

③側臥擠壓法--恥骨聯合分離

右前錯的常用整復手法

屈髖曲膝復位法

骶髂關節前錯位復位手法(以右側為例)患者仰臥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站患者左側并按壓左側膝關節和髂前上棘,醫者立于患者右側,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再往對側季肋部過屈右側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聽到關節復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復位感。

另一種骶髂關節前錯位整復方法,是應用髂前上棘推壓法,在整復時的用力方向是長方形的對角線,如圖示:

左后錯的常用整復手法

1)俯臥位單髖過伸復位手法之一

患者俯臥床沿,醫者站立于患者左側,右手托患膝上部,左掌根壓左骶髂關節,先緩緩旋轉患肢5-7次,醫者盡可能上提左側大腿過伸患肢,左手同時用力下壓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的搬按,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復位感。此法適用于體弱及肌肉欠發達患者。

2)俯臥位單髖過伸復位手法之二

肘壓法

3 俯臥位單髖過伸復位手法之三

患者俯臥,醫者站立床上,左足立于患者右側,面向患者下身,右足跟置于患側骶髂關節處,然后雙手過伸提拉患肢至最大限度(即至患側骨盆距床板10-15cm)并保持這一高度,游足跟猛力下蹬患側骶髂關節,常可聽到關節復位響聲或足下有關節復位感。

此法適用于身強體壯、肌肉發達的患者。

側臥過伸復位法

另一種骶髂關節后錯位復位方法,是應用髂前上棘壓推法,其用力方向是正方形的對角線,如圖示:

牽抖復位法

妊娠期及有骨質疏松高齡患者復位手法采用患肢牽抖復位法,患者仰臥床沿,患肢靠外側,兩手拉住床頭或由助手牽拉其腋下,醫者右腋夾住患肢踝部,右手繞過患肢小腿后側搭在左前臂中段,左手緊握患肢小腿中上段,如此對抗牽拉1-2分鐘,用力往下牽抖即可。

治療2——功能鍛煉

右前錯——屈髖壓腿法

下蹲彎腰下壓腘繩肌并同時右踝內旋

彎腰下壓腘繩肌并同時右踝內旋

左后錯——弓步單髖后伸壓腿法

同時加強腰背肌鍛煉,

主行“飛燕”和仰臥起坐功能鍛煉。

手法復位注意事項

有腰椎峽部裂和椎體前滑脫者不宜用單髖過伸復位法,可變通采用健側骶髂關節的屈髖曲膝復位法,通過健側骶髂骨的旋轉,帶動患側復位;左后錯患肢直腿抬高低于80度者,需先牽拉腘繩肌和松解腰臀部攣縮的肌筋,并囑咐患者作屈髖壓腿的功能鍛煉,待直腿抬高大于80度后,方可行整復方法;

老年人以及骨質疏松患者,慎用整復方法;

對于腰突癥患者,在其腰曲未恢復之前,禁用單髖過伸復位法;

伴有股骨頭壞死或髖關節強直的患者,禁用骶髂關節的任何整復法;嚴重心血管疾病和骨關節結核、腫瘤患者,禁用復位手法。

治療3——骶髂關節關節內注射法

患者俯臥位,首先在壓痛處(多見于骶髂關節耳狀關節面上1/ 3 做標記,常規消毒后,號注射針于標記處垂直刺入關節內,碰到關節面后將針退后約0. 5cm , 以穿刺點為中心向上、下呈扇形注射2% 利多卡因4ml , 病程時間長者加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毫升。 

根據解剖特點,行骶髂關節注射治療時,做了穿刺點的選擇觀察:有下肢及足底癥狀者,選骶髂關節上端入路,將藥注到上1/3處;有腹股溝區與臀部后外側癥狀者,選骶髂關節下端入路,將藥注到下1/3區域。

思考1——李義凱教授的《脊柱推拿的基礎和臨床》

!任何一塊與腰背筋膜和SI相連肌肉的活動增加,都將影響SI周圍組織的張力,此張力和應力的增加,將導致SI活動度更少、更穩定

!在模擬負荷下,SI的移位絕不會超過2mmSI的旋轉不會超過2

!研究SI方法學上的錯誤:

二維研究多為偽影假象,必須三維評價;

尸體和活體上的巨大差異。

SI病所致的下肢痛缺乏L5神經根水平以上受損的征象,可有L5神經根以下任何節段損傷的征象;

運動觸診不成熟。因為同一個體的雙側SI解剖形態都有差異,這種差異將導致運動學上的不對稱.

SI所有的特殊檢查方法不具備特異性,其臨床價值尚未肯定。

診斷和療效評價方面缺少客觀指標,多為主觀性的內容。

所謂的特異性手法缺少對照研究的驗證。

思考2——環鏈理論

臨床上在治療“腰突癥”時,常常由于忽視了整體觀念,僅對病變局部進行治療,而使療效得不到提高。如何面對僅有短暫療效,或根本無效?

經臨床觀察發現,腰、骶髂關節同治,療效可大大提高。

在腰突癥體檢時,同時可能還有和骶髂關節有關的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股四頭肌、股內收肌、股方肌、縫匠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闊筋膜張肌、髂脛束等部位的明顯壓痛。

根據軟組織外科學的對應補償調節和系列補償調節的理論骨關節微小移位理論,提出慢性軟組織損傷環鏈理論

(一)慢性軟組織損傷環鏈理論表述方式

1每一塊(或一群)肌肉與其附著的骨骼可以視為一個環,這個環由軟性部分的肌肉(包括韌帶、關節囊等)組織和硬性部分的骨骼組織組成。

 2.當軟組織急性損傷后遺或慢性勞損導致軟性部分痙攣、攣縮時,其環的硬性部分-----骨骼組織也將發生相應變化,如脊柱曲度變直或增大、脊柱側彎、關節微小位移等。

3.根據軟組織外科學的對應補償調節理論,一側的環發生病變時,與之相對應的環也必然發生病變。

一側腰部的肌痙攣 →對側腰部肌痙攣;

腰背部的肌痙攣→腹肌肌痙攣。

4據軟組織外科學的系列補償理論,某一環發生病變,同時也可以導致上方或下方與之相鄰的環發生病變。

腰部疼痛和肌痙攣經久不愈——臀部、背肩部肌痙攣。

5.原發病變環以腰部和頸部為主,繼發病變環首先向其對側,而后向其上方或下方漫延。

原發病變環在腰部者→對側腰部→頸部、肩部、肘部、腕部→臀部、髖部、膝部、踝部漫延;

6.遷延日久,病變環可能波及相關的神經、血管,從而導致極為復雜的臨床表現(神經根損害、皮神經卡壓、脊柱相關疾病等)。

(二)臨床意義

1.病程短者

多以治療原發病變環為主,治療相對應的繼發病變環為輔;

2.病程長者

繼發病變環的臨床表現有時超過原發病變環,此時不但要治療繼發病變環,同時還要治療原發病變環。

臨床上,對于很大一部分患者,用上述思路進行治療,將使療效更加持久。

(三)病變環的判斷

1主訴 如疼痛、麻木部位等。

2體檢  筋結、筋索、鈍厚、壓痛點、棘突偏歪等。

3影像學  如骨質增生、雙邊征、雙突征、關節間隙不等寬

4兩條線原則  一條線沿著肌肉骨骼環尋找;一條線從神經肌肉支配之間的關系尋找。

思考3——脊柱立體多維動力結構

脊柱立體四維動力結構(Lindsay):

頸椎

前二維——前、中、后斜角肌,

后二維——肩胛提肌和斜方肌;

腰椎

前二維——腰大肌

后二維——豎脊肌。

——脊柱立體多維動力結構

思考4——脊源性疾病

()源性疾病不但包括各種頸..腰椎的骨傷疾患,更主要包括脊神經受壓,引起的臟腑.系統等各種疑難雜病

脊源性腰腿痛:

腰椎骨、關節、椎間盤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退行性病變

→腰椎后關節錯位(功能紊亂)、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骨質增生

→病變部位直接或間接地壓迫、刺激神經根、脊髓(馬尾神經)及交感神經

→繼發性損害的一類臨床癥候群。

L1——結腸功能失調、便秘、腹瀉、下腹痛;

L2——下腹痛、腰痠痛、性功能減退;

L3——膝關節內側痛無力、月經不調;

L4——坐骨神經痛、尿頻、腿痛放射到小腿外側;

L5——下肢無力怕冷、腿痛放射到小腿后外側;

踝扭傷—S1

腱鞘炎頸椎椎體(567)

整骨不整肌,根本不懂醫;

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

思考5——李祖謨教授的《論中國傳統手法醫學》

不分前后錯,每一側都用屈膝屈髖復位法、單髖過伸復位法。

思考6——《肌肉鏈與扳機點》

(比)Philipp Richter    

(德)EricHebgen

骶骨基底部出現1-1.5mm的傾斜就足以改變椎旁肌肉的緊張度。

——Irvin   <Movement,Stabilityand Low BackPaim>

Kuchera   <Osteopathic Principles in Practice>

臀肌、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維持骨盆的穩定。

頭部的所有問題都會影響枕--樞復合體,反之亦然。

--樞是頭部副交感神經的關鍵區域。

腰骶連結、踝關節、枕--樞是姿勢調節的最重要區域。

硬膜與枕骨大孔和S2牢固結合,這些部位的畸形可以累及整個姿勢系統。

功能弓、支點

上弓:C1-4

中弓:C6-T8

下弓:T10-L4

 骶弓

生理學支點:

C2:頭部支點。

非常敏感的枕下肌肉組織連接枕寰--復合體。

T4:Littlejohn力線的重要支點。

L3:是不通過韌帶與骨盆相連的最低腰椎,也是整個身體的中心.

雙弓

上后弓:C7-T8

下前弓:T10-骶骨

從力學角度看,上后弓承擔頭胸和上肢重量有向后

移的傾向,這正好被直接朝向髖關結的下前弓均衡。

上部雙弓頂點在T4-5水平,

下方雙弓的頂點在L2-3水平,

這兩個節段非常易患功能障礙。

力學薄弱點是C7、第五肋、T91112L2L3.

C7:脊柱運動節段和固定節段的移行點。

T9:前后雙弓的功能支點。

T1112:脊柱旋轉中心。

第五肋:上胸與頸曲以及下胸與腰椎的移行區。

L23:擔負全身重量,脊柱最薄弱點.

9

SAT——特異性校正技術

根據弓、支點和雙弓的模型深化產生的整脊療法

SAT.將運動系統分為三個單元尋找治療關鍵節段

每個單元都有特定的支點(脊椎的拐點):

C1235T3491112L35和骶骨。

單元1

下肢、骨盆、L3以下的腰椎。

負責運動。

單元2

骶骨、頸曲、T4以上胸椎、肩、上肢、上胸。

負責頭、喉、胸的營養功能。

單元3

下胸、T4-L3椎體。

負責腹部營養功能。

10

易化節段、神經沖動的放大鏡(Korr團隊)

易化節段——

指脊髓的某一節段,在該處所有的神經元因反復刺激或慢性刺激降低了刺激閾值。結果,閾下刺激足以使易化節段神經元興奮,引發一種比例不對稱的反應。比如牽引后的急性斜頸或單側豎脊肌痙攣.

神經沖動的放大鏡——

當脊髓某一節段受到慢性激惹時,就會對正常時只作用于遠端節段的刺激過度敏感.

11

Korr團隊的實驗研究結果——

1)增加交感神經緊張度(局部或全身)可以降低受累節段的刺激閾值并使那些受該節段影響的肌肉增加緊張度。

2)脊柱關節活動受限增加了該節段的交感神經緊張度并降低刺激閾值。

3)各種壓力增加肌肉緊張度,尤其是在“易化節段”。

4 )體位不平衡影響椎旁肌肉組織和受易化節段影響的肌肉緊張度。

5) 降低椎旁肌肉的緊張度可以降低這些節段的交感緊張度。

6) 骨骼肌系統是導致并維持人體功能不全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生命的基本機器。

7) 脊髓在病理狀態的發生過程中起到“實施者”和“組織者”的作用。

副交感神經部分有助于機體的再生,并能進行長期持續的調節;

交感神經部分使機體系統的功能可以適應即時需求。

精確的解剖學知識和敏銳的觸覺,

再加上對機體自愈力的堅定信念和助人的意愿,

就能成為杰出的整脊師。

思考7——蝴蝶效應

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洛倫茲曲線→13個方程式→0.506 →0.506127 →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

非線性混沌學:天體運動、天氣、股票、人類健康、基因

結語:

與師合,

可盡得師傳,

與師離,

方兼收百家。

言正骨無效者,

因其未得法也。

醫學邏輯

不問東西

正念正解

洞中肯綮

重復強調我不會隔空看病:

患者主訴癥狀

醫生親自問診

+

醫者親自專科查體后之陽性體征

+

醫學影像血檢等輔助檢查,

醫者只有三參合一,

才能明確診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腰骶部疼痛,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病:骶髂關節半錯位
骶髂關節紊亂癥
『8分鐘創傷』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累及關節面的髂骨骨折脫位(新月形骨折)
超級干貨!骨盆骨折,超詳細的診療來了!
腰痛之捉妖記(十四)------能動還是能凍,神秘的骶髂(上)
女性產后腰痛久治不見好轉?可能是它的原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泸西县| 丹东市| 云林县| 富阳市| 行唐县| 金堂县| 罗田县| 廊坊市| 紫金县| 虹口区| 策勒县| 隆化县| 寿光市| 淅川县| 宜昌市| 庄浪县| 托克逊县| 芦溪县| 沽源县| 南乐县| 宜城市| 通许县| 青铜峡市| 静安区| 石狮市| 綦江县| 安塞县| 廊坊市| 富平县| 平果县| 昌宁县| 云龙县| 丹凤县| 潜江市| 宣城市| 樟树市| 左云县| 无锡市| 富川|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