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的有車一族
吳鉤
首先說明一下,我們要說的《清明上河圖》,并不是張擇端的宋本,而是遼寧博物館藏的明代仇英本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清院本。
在明清時期,有一輛屬于自己的小車還是挺拉風(fēng)的。仇英本《清明上河圖》上,這樣的獨輪車最常見,一般都用于載貨:
但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載人:
比較奇葩的是這樣的拉人小車子:
而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上,則是二輪車比較常見,拉貨多用二輪車:
載人一般用兩輪的牛車、馬車:
這種二輪馬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出租車,平時??吭诼愤叺群蚩腿?,你想坐車,招呼他們過來就行???,這個酒店門口就有一輛馬車在等生意:
還有四輪的牛車、馬車,未必更豪華,但車廂肯定更寬大一些,可以載更多的人或貨物:
這輛居然用了20匹拉的四輪車,真不知道裝載了什么重物?
許多網(wǎng)友認(rèn)為,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只有二輪馬車。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卻出現(xiàn)了幾輛四輪車。顯然,中國古代是有四輪馬車的。
還有人論證說:“中國古代沒有四輪車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未能解決四輪車的轉(zhuǎn)向問題,中國人的四輪車只是簡單地將四個輪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因此無法轉(zhuǎn)向,無實用價值。西方發(fā)明了轉(zhuǎn)向架,四輪車就可轉(zhuǎn)向自如了?!彼坪跤悬c道理,我們看上圖中的四輪牛車、四輪馬車,果然是將四個輪子都安裝在固定的車架上,轉(zhuǎn)向確實成問題。
但我們的古人真的無法解決四輪車的轉(zhuǎn)向問題么?回頭再來看仇英本《清明上河圖》,上面也有四輪馬車:
請注意這輛四輪車的構(gòu)造,四個輪子并不是固定在同一個車架上,而是分別裝在一前一后兩個車廂下面,前后車廂的銜接應(yīng)該有一個轉(zhuǎn)軸,這就解決了轉(zhuǎn)向的問題。
圖像史料可以糾正人們的許多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