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長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駱有慶作了題為“林業高校在線教育的推進與思考——北京林業大學為例”的主題報告。報告分別從我國林業高等教育概況、林業高等院校推進在線教育、對MOOC的功能定位及思考等方面介紹了林業高校在線教育的情況,下文內容節選自該報告。
我國林業高等教育概況
1. 中國林業高等教育規模
我國林業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多學科門類的林業教育體系。獨立設置的高等林業院校6所,森林警察學院1所,一大批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設有林學院或涉林專業。在校林科專業本???含高職)學生數為13萬人。開展涉林研究生教育的單位75個,在校林業學科研究生1.3萬人。
2. 主要林業高等教育院校分布示意圖
圖 林業高等教育院校分布示意
3. 規??焖侔l展
(1)本科生
全國高校本科生招生規模:1980年僅28萬,1998年達108萬。從1999年開始,連續7年擴招,到2006年已達546萬,2007年增加到567萬,2008年599萬,2009年629萬,2010年657萬。2010年的招生規模是1980年的23.5倍,是1998年的6.1倍。其如下圖所示。
圖 本科生招生規模示意圖
(2)研究生
1980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僅為3616人,到1998年增加到72500人,2010年達到536000人。2010研究生招生人數是1980年的148倍,是1998的7.4倍。其如下圖所示。
圖 研究生招生規模示意圖
北京林業大學本科招生規模與專業數量涉林的專業數量比例較低,一般在25%左右。國內的主要林業大學均如此。北京林業大學招生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 北京林業大學本科生招生規模示意圖
圖 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示意圖
4. 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e-Learning是通過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進行內容傳播和快速學習的方法。本文中涉及的網絡課程(包括慕課),只是在線教育的核心形態之一??傮w上講,林業高等院校中,在線教育處于起步階段。
林業高等院校推進在線教育
1.發起創立亞太林業教育協調機制
6年前,北京林業大學(下文簡稱:北林大)發起了創立亞太林業教育協調機制。6年來我們在加拿大、新西蘭、菲律賓、南非等地有規模較大的協調會議。協調辦公室就就掛靠在北京林業大學。
2.開發亞太林業慕課
我校利用亞太林業教育協調機制,通過申請從亞太森林網絡組織獲資助經費55萬美元。由北林大和UBC主持,聯合墨爾本大學、菲律賓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開發6門林業慕課,已獲加拿大國家級優秀創新教育技術大獎。
圖 亞太林業慕課
3.建立有關資源共享聯盟
2014年5月8日,北林大發起創建了“全國林業高等院校特色網絡課程資源聯盟“,首批盟員單位包括全國10所林業高校。2016年5月16日,全國林業院校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資源聯盟在北京林業大學成立。
4.建立研究平臺----林業教育信息化研究會
2014年12月,北京林業大學發起成立中國林業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研究會。2016年5月,中國林業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理事會議暨第一次學術年會在南京林業大學召開。
5.北京林業大學網絡課程制作中心
智能高清廣播級數字錄播系統,包括:三機位高清攝像機、多通道錄制系統、多功能控制系統、手動及自動導播切換系統、大洋非編工作站和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套設備。
制定慕課基本規范(與國際接軌):我校也梳理了慕課的基本規范,我們專門派人到UBC那里進行集中的培訓交流。這樣盡快使得課程能夠遵循一個基本的規范,當然這種規范不是指定,它是一種動態彈性的。
6.北京林業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建設
(1) 功能規劃
由三個子平臺構成,相互獨立、課程共享,分別為:亞太可持續林業管理創新教育項目平臺;全國林業特色資源課程聯盟平臺;北京林業大學在線學習資源與課程平臺。
(2)規劃階段如下圖所示,北林大正處于第二階段
圖 規劃階段
(3) 在線課程資源逐步豐富
我校在線課程還不是很豐富,我們正在和其他院校共享交流一些資源。其中有亞太地區林業教育的6門慕課;9門國家級精品課、8門北京市精品課、46門校級精品課;全國林業高等院校特色網絡課程資源聯盟內的資源交換與共享(北林大與東北林大、南京林大的資源交流)。一大批課程正在建設之中。
7.慕課情境下的翻轉課堂探索
圖 《森林有害生物》昆蟲部分課程安排
例如,《森林有害生物》這門課我是主講人。我想如果通過慕課的這種情景教學,我們的教學方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那么如何適應這么一種教育?首先,給學生整課程設計的方案,這是慕課情景下的這門課如何來學;第二,把我的教學PPT,其他參考資料包括:100多個研討題,含知識要點題、綜合題和思辨題三類都拷給他們;第三,跟他們交代清楚每一部分的章節由誰來講,讓他們自己分配;第四,課前學生自習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森林有害生物控制》,他們可以重新組裝這個課件。一節課一般三分之二由學生講,三分之一我來主持點評和交流,給學生布置課外觀察性作業。
我們的翻轉課題探索取得的效果:課程極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得到很好鍛煉;學生們學會如何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
8.互聯網+新型教材建設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專有在線課程正在興起。S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MOOC的massive和open而言。北林大理學院張文杰教授已與中國農大出版社簽定出版合同,將再版《大學物理教程》的制作SPOC(64學時),使用HexStudy教學平臺(caup.hexstudy.com),順利開展“教”與“學”。
9.在線教育管理
如果我們的管理沒有視野,那前面所提的內容也是白搭。因此我校做了一些探索,《北林大視頻類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面向教師)、《北林大視頻類公共選修課學習指南》(面向學生)出臺。如下圖所示是我們的一些運轉的管理路線圖,一些相應的要求。
圖 北林大管理路線圖
對MOOC的功能定位及思考
1.MOOCs的功能定位
(1)慕課的地位或作用
慕課必須是可共享的優質課程資源,但也絕不可能完全替代現有實體課程,只是作為改進傳統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的補充,是構建翻轉式教學模式的基石,是進行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等是慕課無法觸及的。因此,慕課情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即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的結合形式或線上線下教學結合(O2O,Online To Offline)應然而生。同理,O2O永遠無法替代面對面(Face to Face ,F2F)。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說:“校園環境能夠提供在線教育所無法復制的機會和經驗, MOOC設計的初衷是改進而非替代校園經驗。”
(2) 慕課三要素:授課視頻、習題作業和論壇互動
授課視頻是在線課程最重要的要素。它是經老師對教學內容精心梳理、提煉,將相關的教學資源碎片化,再進行多層次的問題設計和系統的數字化設計,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其有機整合成一段網絡教材。一門慕課上線視頻是由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的短視頻組成。習題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必需環節。每一次學習信息經過網絡平臺大數據處理,即時反饋給任課教師。老師據此再組織深入教學。論壇互動是學習過程只是“吸收內化”的重要環節,是“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之一。MOOC是開放共享手段,而后MOOC的SPOC是一種管理學生的手段。(上述觀點引自:中國農業出版社顧問林家棟)
2.國內MOOC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的大多數慕課,至少是國內的課程:
(1)總體上處于創建和發展初期,課程質量論證不充分;
(2)學分論證和互認機制尚處在探索階段,機制尚不完善;
(3)誠信考試機制不完備;
(4)不同學校專業課程體系的封閉性與現有慕課資源的開放性尚未有效銜接;
(5)尚未實現每門課程知識點的系統化,屬片段化、知識科普化為主,難以滿足專業核心課程的需求;
(6)國際化較弱,主要是中文版,英文版極少;
(7)此外,教師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很強。
3. MOOC適合什么類型的課程?
慕課不是萬能的、通吃的,在不同類型課程中適應性不一:
(1)最適合的是公共基礎課(如數理化、人文社科、素質養成、思政等通用型、廣譜性課程),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
(2)理論課較適合,實踐類課程(包括驗證性實驗、野外實習)難。
(3)對于具有很強的自然生態地理區域特點或屬性,并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門類,如林學類專業核心課程,要在全球范圍內共享相同內容的一門課程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象中國這樣疆域廣大的國家,有時國內共享也有困難,如《樹木學》就分南方本和北方本,《造林學》也是如此。
總之,慕課一定要有學校鮮明的優勢、國家的特色、具備質量的保障,才能具有國際影響力。
4.MOOC引發高校重構內部分工
高質量MOOC是具有規模開放效應的公共社會產品,從制作到運行維護都需要專業化的分工團隊:
(1)授課團隊:主講教授+輔導教師;翻轉式教學模式的主動權主要在學生手中,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2)課程運行團隊:教學設計專家和課程管理人員;
(3)課件制作團隊:課件設計專家+專業制作人員。
5.教學管理變革是推動在線教育應用與發展的關鍵
如下圖是在線教育不同階段與其難度系數。
(1)慕課也是公共產品,需要“標準”,盡管此標準是彈性或動態的。現總體上是處在起步階段:開發者摸著石頭過河,規則約束性弱,良莠不齊;管理者強調重要和鼓勵,但配套政策少,更未形成一種良性機制;誰制定質量標準?誰進行質量評價?如何由第三方進行質量評價?
(2)政府或學校層次的認可、推動與協調是關鍵:質量論證和學分互認是前提,課程繳費是慕課可持續改進的保障,免費的國際主義是不可持續。
(3)如何納入各級教學成果評獎體系?否則,慕課將只是自娛自樂。
1)完善考試機制,仿照高教自學考試,統一集中考試后獲取課程證書;
2)從人才培養方式看,在線教育模式更適合于繼續教育;
3)管理效益角度的“互聯網+”/“互聯網- ”?
(4)新媒體與教材建設深度融合,如北交大出版社章梓茂:一書一碼與M+BOOK的融合之道,真正活的教材。這本書可以實現:
1) 互動僅需手機 圖書無須特殊印刷;
2) 不用實時聯網 APP可離線使用;
3) 圖像作為入口 能呈現三維動畫。
2015年4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要大力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制訂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辦法和學生修讀在線課程的學分認定辦法;鼓勵高校制訂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認定標準,將通過本校認定的在線課程納入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鼓勵高校開展在線學習、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的學分認定、學分轉換和學習過程認定。目前政策保障體系滯后于技術支撐體系。但政府的引導政策已經明確,高校層次的配套措施尚未健全。
中國大學MOOC平臺已于2014年8月正式推出了認證證書服務,證書為紙質版,要修完課程并考試合格后才能得到,發放證書需由中國大學MOOC平臺、高教社、高校、老師四方確認成績有效。這是否是確認學習效果的最佳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觀察。目前已能夠申請證書的課程:國防科大的《高等數學1、4》、《大學計算機基礎》、北大《翻轉課堂教學法》、浙大《C語言程序設計》、哈工大《計算思維導論》等。
結語
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在線教育是發展機遇,是高校彰顯優勢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和體現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但更是挑戰。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時代潮流,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和教學體驗。但要注意:不能盲從或隨波逐流,網絡教學是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經典教學方式。如遇漩渦,要把住主流方向,不能原地打轉。在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的共識共建共享共認鏈條中,共識是基礎,共建是手段,共享是目的,共認是關鍵,也是“最后一公里”,是漩渦之一。(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記者楊馥紅根據會議PPT及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