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2~2014年離婚案件相關情況的調查分析報告
根據我院(2015)第17號明傳《關于開展離婚案件有關情況調研的通知》精神,到目前為止,共收到高級法院的調研報告20份,其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廣西、新疆、西藏、河北、黑龍江、陜西、四川、福建、遼寧、浙江、江蘇、云南、青海、湖南、吉林、湖北高院以及新疆兵團分院等,另有重慶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級法院的調研報告5份,現將有關情況匯總報告如下:
一、關于2012~2014年各級法院受理的一審離婚案件數量
總體來看,全國法院離婚案件數量近年來保持相對穩定態勢,與媒體所稱的離婚率持續上升的觀點并不吻合,反映出通過法院訴訟離婚的仍然是少數,大多數離婚手續是在民政部門辦理的。民政部網站顯示,2012年全國登記離婚的是242.3萬對,法院訴訟離婚的是68.1萬對;2013年登記離婚的是281.5萬對,法院訴訟離婚的是68.5萬對;2014年登記離婚的是295.7萬對,法院訴訟離婚的是67.9萬對。根據司法統計數據,2012- 2014年全國法院分別受理一審離婚案件125.1萬件、130.5萬件和131.9萬件,通過法院訴訟而離婚的數量總體穩定。
北京市2012年受理的一審離婚案件數量為20902件,2013年為21296件,年增長率1%,2014年下降為20159件,與2013年相比降低5%;西藏地區2012年一審離婚案件數量為781件,2013年為874件,年增長率1%,2014年為832件,比2013年下降4%;黑龍江各級法院2012年共計審理32123件,2013年為31953件,比上一年下降0.5%,2014年為31435件,比上一年下降1.6%;四川省2012年共受理離婚案件89606件,2013年87127件,下降2.8%,2014年86495件,下降0.7%;上海市2012年受理離婚案件18042件,2013年為18314件,年增長率1.5%,2014年為18063件,比上一年減少1.4%,案件數量基本持平。
二、當事人作為原告起訴離婚的性別比例問題
從抽樣調查的情況分析,離婚案件中作為原告起訴離婚的大多數是女性。如上海高院從全市一審離婚案件中抽取的510份樣本中統計,原告當事人中,女性為322件,占案件總數的63.14%,男性188件,占案件總數的36.86%。
統計還發現,年齡段越輕,女性作為離婚案件原告的比例越高;年齡段越大,男性作為原告的比例越高。如根據浙江高院的抽樣統計,30歲以下年齡段中,女性為原告的比例為76.06%。隨著年齡增長,比例差距縮小。在30歲-45歲年齡段,女性為原告的占65.45%。在45歲以上年齡段,原告為女性的占50.85%。而根據西藏高院的抽樣統計,30歲以下女性提出離婚的占60%,30歲-45歲女性占55%,45歲以上女性占40%。離婚案件中不同年齡段原告性別所占比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是由男女兩性不同的社會定位和生理、心理特點等所決定。雖然法律上男女完全平等,但實際生活中擇偶標準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公眾對男性的要求是有權有錢,對女性的要求是年輕美貌。而45歲以上正是男性事業上的發達期,女性則由于年齡增長而日漸失去視覺魅力,經濟上也沒有優勢,故女性45歲以上提出離婚的比例明顯下降。據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法官稱,45歲以上男性作為原告起訴離婚的比女性多,女性大多堅決不同意離婚,拒絕出庭、拒收法律文書的現象并不鮮見。
三、離婚案件當事人的生活區域、是否初婚、起訴次數、離婚原因及一審結案方式情況
1.從離婚案件當事人的生活區域來看,上海高院抽樣統計的結果是當事人主要分布在城鎮,這與上海的城鄉結構比例也較為一致;浙江高院的抽樣統計顯示,當事人生活區域在城鎮的占39.66%,在農村的占60.34%。從廣西高院隨機抽取的500件離婚案件中,有152件案件當事人生活在城市,348件案件當事人生活在農村;山西高院的抽樣統計顯示,因法院管轄的農村人口基數大,離婚訴訟當事人多為農村村民,占到離婚訴訟的八成以上。究其原因,可能與各地區農村和城鎮人口區域分布不同有關,也是因為對于農村地區的當事人而言,訴訟離婚是一種相對便捷的途徑,登記離婚在農村地區的可接受度相對較弱。另外,由于外出務工等導致的兩地分居,也是引發婚姻危機的重要因素。
2.從當事人是否為初婚分析,鑒于初婚人口的基數遠遠大于再婚人口的基數,初婚起訴離婚的比例也就遠高于再婚起訴離婚的比例。根據吉林高院的統計,近三年離婚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屬于初婚的比例分別為96.4%、96.3%、95.9%,離婚案件中絕大部分是初婚離婚;浙江高院經抽樣統計,91.02%當事人為初婚。
3.從離婚案件當事人的起訴次數和一審結案方式來看,仍有近三分之一的離婚訴訟需要通過兩次以上訴訟得以解決。一方面源于婚姻法本身的規定,在第一次離婚訴訟中,如果被告堅決不同意離婚,原告又很難證明存在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等導致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情形;另一方面,審理案件的法官也希望通過駁回原告離婚訴請的方式,給予夫妻雙方更多的冷靜期。
根據各高院的抽樣統計結果,一審離婚案件調解、撤訴的比例保持較高水平。如據新疆高院的統計,北疆烏魯木齊市對離婚案件以判決結案的占16.8%,以調解結案的占58.8%,以撤訴結案的占24.4%,調撤率達到83.2%,體現了法院家事審判著重調解的特點。法院判決準許離婚的占54.8%,不許離婚的占45.2%。北京高院的調查顯示,調解在家事案件中作用特殊,調解撤訴率達到離婚案件總數的三分之二強。根據青海高院的統計,從離婚案件的結案方式來看,主要是調解、撤訴的方式,共占結案數的80.6%。
4.從離婚原因分析,現階段離婚原因呈現多樣化,既有性格因素、經濟因素,也有家庭暴力、婚外情、賭博吸毒等原因,部分離婚案件包含多重原因疊加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根據浙江高院的統計數據顯示,以性格不合作為離婚理由的高達33.22%,家庭暴力占16.27%,賭博、吸毒占10.51%,婚外情占10.51%,經濟原因占8.47%,兩地分居或一方下落不明占7.46%,婆媳關系不和占2.37%,生育原因占0.68%。
四、當前離婚案件審理中的疑難問題及相關建議
1.婚后父母一方部分出資為子女買房的處理問題,目前審判實踐中爭議很大,亟需予以明確
第一種意見:婚后父母一方部分出資為子女買房登記在出資者子女名下的,不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的規定。離婚時該房屋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對于父母出資部分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精神處理。
第二種意見:婚后父母一方部分出資為子女買房登記在出資者子女名下的,不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的規定。離婚時該房屋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對于父母出資部分可認定為只對自己子女的贈與,離婚分割時該部分出資屬于出資人子女個人的財產,但相應的增值部分應按照夫妻共同財產予以處理。
從更加有利于保護婦女權益的角度考慮,我們傾向于按照第一種意見處理。
2.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是否包括公司股份、車輛、船舶等,審判實踐中爭議很大
第一種觀點認為,對“不動產”的理解應限定在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范疇內,應排除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公司股份、車輛、船舶等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情形。
第二種觀點認為,從當時起草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的本意來看,關注的重點不在解釋什么是“不動產”,而在于將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與“確定只歸一方”進行鏈接。因此,如果父母一方將公司股份、車輛、船舶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同樣應視為確定只贈與自己子女一方,應屬于一方的個人財產。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男方父母出資買房,女方父母
出資買車,如果登記在女方名下的車輛不被認定屬于女方的個人財產,將更加不利于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我們傾向于第二種觀點。
3.離婚案件中夫妻共同債務認定難,處理不當極易導致矛盾激化和纏訴上訪
審判實踐中當事人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串通債權人偽造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虛假債務、惡意損害未舉債配偶利益的現象較為多見。如何平衡債權人與未舉債配偶一方的利益是個令人糾結的難題。
我院《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性質如何認定的答復》中明確了“如果舉債人的配偶舉證證明所借債務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經營,則其不承擔償還責任”,但該函復并不是批復,不屬于司法解釋的范圍,建議我院審判委員會對該問題進行討論,盡快予以明確規定。
另外,建議立法機關在編纂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時,專門規定夫妻一方大額舉債應由另一方簽字同意或事后追認,否則應由舉債一方承擔償還責任。這樣規定有利于避免婚姻風險,平衡保護債權人和未舉債夫妻一方的利益。
4.離婚訴訟中,法律文書無法送達被告是非常困擾法院的一個難題
無法送達法律文書既有社會人口流動導致原告無法提供被告準確地址的客觀原因,也有當事人不誠信故意拒收法律文書的情形。法院在無奈之下只能采取公告送達的方式,導致法律文書生效后被告提出“被離婚”的問題。根據江蘇高院的調研報告,江蘇鎮江京口法院曾經統計,缺席判決離婚的案件占2012年以來該地區受理離婚案件總數的18%。
面對法律文書難以送達被告的離婚案件,我們應強調在窮盡其他送達方式都無法送達時才能采取公告送達的方式。審理案件的法官應盡量與被告的近親屬取得聯系,向其釋明法院審理該類案件的法律程序以及缺席審理的法律后果。在缺席審理離婚案件過程中,法官應嚴格把握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認定標準。
5.離婚案件中涉及有關“忠誠協議”效力的認定問題,全國各級法院掌握的尺度不一,基本處于“各判各的”局面,迫切需要予以規范
當初起草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時,對“忠誠協議”的效力問題作了專門規定,即“夫妻雙方簽訂相關忠誠協議,人民法院經審查沒有欺詐、脅迫等情形,應當認定為有效。如果當事人約定的賠償數額過高,一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適當調整。”但由于對該問題的爭議過大,起草過程中將其擱置。
雖然“忠誠協議”問題缺乏相關規定,但法官不能拒絕裁判,故目前各地法院裁判不一。有認定“忠誠協議”有效的,也有認定無效的,還有主張“忠誠協議”屬于道德、感情范疇的協議,法院不應賦予其強制執行力。一旦法院認定“忠誠協議”有效,當事人就要費盡心思證明對方具有出軌的行為,勢必出現捉奸成風的負面社會效應,不利于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
綜合考慮實際情況及權衡利弊,我們更傾向于法院對有關“忠誠協議”問題不予處理,此類協議應當依靠當事人自覺自愿的履行。
五、建議和對策
正確運用審判職能,妥善處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維護健康穩定的婚姻關系,進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是人民法院重要職能之一。基于上述抽樣調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適當方式向民政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加強對登記結婚當事人進行婚姻風險教育
婚姻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締結婚姻是構筑家庭的重要基石。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家庭的穩定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起訴離婚的當事人初婚比例均超過90%的情況看,許多年輕男女在結婚前對婚姻的本質和風險認識不足,導致在初婚后婚姻過早解體。有必要建議民政部門婚姻登記機關在婚姻當事人辦理登記結婚手續時,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婚前教育,讓即將邁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獲得更多的婚姻家庭知識,最大限度地增強抵御沖擊婚姻家庭和諧穩定的免疫力。
2.積極推進家事審判改革試點工作,強調對家事案件進行專業化審理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家事案件的特點,結合自身條件,設立家事案件的家事調查官、調解法官、心理咨詢(輔導)專家等專門審理家事案件的人員;建立調解室、探視室、心理咨詢(輔導)室等場所,邀請心理咨詢師、婚姻情感專家、社會工作師、婦聯等協助法院做好心理疏導、調解工作,建立多元化調處化解婚姻家庭糾紛的有效機制。
3.加強涉及家庭暴力離婚案件的審判工作力度
審判實踐中普遍存在家庭暴力認定難的問題,要加強法官技能培訓,提高審理涉及家庭暴力離婚案件的司法能力。第一,鑒于家庭暴力的隱蔽性,未成年子女所做的與其認知能力相適應的證言,可以作為家暴案件中的重要證據形式;第二,對于家庭暴力行為的事實認定,應當適用民事訴訟的優勢證據標準,根據邏輯推理、經驗法則作出判斷,避免與刑事訴訟“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相混淆;第三,進一步推進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工作,做好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作,確保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有效執行,使受害人得到及時有效的司法救助。
4.謹慎行使裁判權,正確處理離婚案件
法院是解決婚姻糾紛的最后途徑,在審理離婚案件中要考慮婚姻的特點,查明雙方當事人離婚的真正原因,正確認定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既要保障離婚自由,又要嚴格把握離婚的法定標準,對尚能挽救的婚姻,不要輕易判決準予離婚,要加大調解工作力度,避免走過場,不能因為案多人少的矛盾就忽視必要的調解工作。
5.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應是法院判決離婚時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基本準則
要特別注重對未成年子女的權益保護,在決定離婚后由哪一方直接撫養的問題時,要征求十周歲以上子女的意見,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僅僅根據一方的經濟條件優越作出裁判。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規則
(2015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