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6年間,接收婚姻家庭案件類型總計15種,其中離婚案件共6040件,解除非法同居關系18件,婚姻無效21件,婚約財產案件258件,登記離婚后財產糾紛30件,夫妻財產約定糾紛1件,撫養、扶養關系糾紛案件137件,撫育費32件,撫養費糾紛案件41件,監護權糾紛13件,贍養糾紛21件,解除收養關系1件,探視子女權糾紛1件,分家析產42件,其他34件。由此可見,我院在2011年至2016年間,雖然接受婚姻家庭案件有十五種,但仍然以離婚案件為主,其他婚姻家庭案件占少數。
從2011年至2016年間離婚案件占2011年至2016年間案件總量的較大比重,并穩定在90%,其次比重較大的是婚約財產案件,穩定在收案總數的4%,婚約財產案件,占當年案件總數的比例逐年上升,婚約財產案件呈穩定增長。扶養、撫養關系糾紛案件逐年增長,占收案總數的2%,并趨于穩定;撫養費糾紛案件、撫育費糾紛、登記離婚后財產糾紛、分家析產案件、其他類案件贍養糾紛案件均不到1%,解除非法同居關系、婚姻無效、夫妻財產約定糾紛、監護權糾紛、贍養糾紛、解除收養關系、探視子女權糾紛均于2011年至2016年間個別年出現。
綜上數據分析,2011年至2016年間,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婚姻家庭案件總數量逐年增長,其中離婚案件占各年案件的較大比重穩定在85%~92%,婚約財產案件、贍養糾紛案件、變更撫養權案件、撫養關系糾紛案件、撫養費糾紛案件、同居關系子女撫養案件占當年案件總量不超過7%。
二、婚姻家庭案件審理情況分析
以上數據顯示出,從婚姻家庭案件總數上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的案件數量中離婚案件的比重占主要部分,其他案件所占比重較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變化,今年來婚姻家庭案件不斷增多,婚姻家庭案件也出現了方方面面的問題,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事人舉證及法院認證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
1、 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
當事人舉證方面:由于離婚案件涉及的是家庭內部事務,事關當事人的感情生活,感情破裂與否只有當事人本人最清楚,再加上大多涉及個人隱私,因此在實踐中、當事人舉證中對于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的有關證據并不能很好的提供。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涉及有重婚行為或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的,多數情況下是很難舉證的,法院的認定也多以當事人主動承認為主要的認定依據。因多數的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因此無法舉證。(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涉及家庭暴力,提交法醫鑒定,提出證人,或村委會、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等證據是主要舉證方向。(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涉及吸毒、賭博行為的,提交村委會或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涉及行政處罰、刑事犯罪的,應提交有關處罰決定或判決書是主要舉證方向(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提交村委會或公安機關出具的分居的具體時間、原因的證明、可以提供相應的人證、證言、通過鄰居作證,在外打工人員的證明或單位證明等是主要舉證方向。如果夫妻雙方認可也可。
法院認證方面:離婚的法定標準是感情確已破裂,判斷夫妻感情是否破裂,應當從婚姻基礎、婚后感情、離婚原因、夫妻關系的現狀和有無和好可能等方面綜合分析。為此,在審判實踐中,須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認定:(1)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結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難以共同生活的;(2)包辦、買賣婚姻、婚后一方隨即提出離婚,或者雖共同生活多年,但確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3)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滿3年,確無和好可能的,或者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又分居滿1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的;(4)一方與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經教育仍無悔改表現,無過錯一方起訴離婚,或者過錯方起訴離婚,對方不同意離婚,經批評教育,處分,或在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過錯方又起訴離婚,確無和好可能的;(5)一方好逸惡勞、有賭博等惡習,不履行家庭義務、屢教不改,夫妻難以共同生活的;(6)一方被依法判處長期徒刑,或其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7)一方下落不明滿二年,對方起訴離婚,經公告查找確無下落的;(8)雙方辦理結婚登記后,未同居生活,無和好可能的;(9)一方欺騙對方,或者在結婚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結婚證》的;(10)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結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發生性行為,且難以治愈的;(11)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后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12)一方重婚,對方提出離婚的;(13)受對方的虐待、遺棄,或者受對方親屬虐待,或虐待對方親屬,經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諒解的。;(14)因其他原因導致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
2、當事人一方是否有過錯
當事人舉證方面:對于當事人一方是否有過錯,因在提出離婚請求時,訴求者多以達到其訴訟請求為主要目的,然而急于到達請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的目的,因此對于一方當事人是否有過錯的舉證幾乎沒有,即使少數情況發生有當事人舉證的,也會因為其證據提供無法形成證據鏈而不劇院證明效力。
法院認證方面: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是否能夠形成證據鏈,以證明其所須證明的過錯事實。
3、親子關系
當事人舉證方面:當事人須提供戶口薄、出生證明、村委會、公安機關出具的戶籍證明、親子鑒定等證據。
法院認證方面:離婚率的升高使單親家庭的孩子也隨之增多。離婚過程有子女的首先是撫養權歸屬問題,然后是撫養費、探視權等方面的問題。實踐中有關撫養權的問題有的相互爭奪、有的相互推托。法院認定中的原則是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從經濟上講,孩子的撫養權認定給經濟能力較強,且有利于孩子成長的一方;對 于一方有過錯的,且雙方當事人均認可,孩子的撫養權給無過錯方;孩子未滿兩周歲,其撫養權一般歸女方所有更利于孩子成長,孩子滿十周歲法院認定撫養權時會征求當事人孩子的意思。
(二)夫妻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的認定與分割
關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夫妻雙方無法繼續共同生活,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一般以協商處理為主。如果協商不成,以財產的分割偏向無過錯方和撫養子女的一方,對于一方當事人為另一方當事人盡撫養和贍養義務的或在一方當事人生活確實有困難的,在財產的分割上也予以偏向。
關于債務的處理: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夫妻“共同償還”的責任是無限的、連帶的清償責任,不論雙方是否離婚,均得以夫妻共同財產、自己所有的財產(包括婚前的財產)清償。債權人有權向夫妻一方或雙方要求清償債務的部份或全部,它不分夫妻應承擔的份額,也不分先后順序,夫妻任何一方應根據債權人的要求全部或部份承擔債務,一方財產不足以清償時,另一方負有清償責任。在離婚時,夫妻對共同債務承擔的約定只對彼此有效,屬于內部的約定,對外并不能對抗債權人。
關于彩禮的處理:彩禮返還不易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中僅規定了返還條件。婚約沒有法律約束力。對因解除婚約而引起的財物糾紛,應區別對待 。對屬于包辦買賣性質的訂婚所收受的財物,應依法沒收或酌情返還。對以訂婚為名詐騙錢財的,原則上應歸還受害人。對以結婚為目的的所為之贈與(包括定婚信物),價值較高的,應酌情返還。對婚約期間的無條件贈與,受贈人無返還義務。對因解除婚約而引起的財物糾紛,應區別對待。對屬于包辦買賣性質的訂婚所收受的財物,應依法沒收或酌情返還。對以訂婚為名詐騙錢財的,原則上應歸還受害人。對以結婚為目的的所為之贈與(包括定婚信物),價值較高的,應酌情返還。對婚約期間的無條件贈與,受贈人無返還義務。
關于一方婚前的個人財產在婚姻存續期間取得收益的處理:首先應當以協商為主,如果協商不成,以財產的分割偏向無過錯方和撫養子女的一方,對于一方當事人為另一方當事人盡撫養和贍養義務的或在一方當事人生活確實有困難的,在財產的分割上也予以偏向。
關于婚內財產約定的處理:婚內財產的約定,如所確定的約定符合法律規定,應當以婚內約定為財產分割依據。如果婚內財產的約定不符合法律的規定,那么以夫妻共同財產處理。
(三)涉及家庭暴力認定標準和把握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所用的手段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三種。它存在其自身的特點,即隱蔽性、多樣性及連續性。因存在的上述特點,在離婚訴訟中,給家庭暴力的司法認定帶來一定的困難。
家庭暴力多發生在家庭內部,很少有目擊證人,單憑受害人陳述又不能作為定案依據,給法院認定家庭暴力行為帶來困難,使很多家庭暴力案件因缺乏證據無法立案。司法實踐中加害人對暴力行為通常予以否認,而受害人對以下幾方面較難舉證證明:實施暴力的行為人、具體為何種形式的暴力行為、一定的損害后果。相當一部分當事人在遭到暴力后,因缺乏法律常識沒有報案或去醫院開具診斷證明,這樣當對方否認有暴力行為時,便無據可查。對于家庭暴力認定法院的認定一般以當事人所遞交的法醫鑒定,提出證人,或村委會、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等證據為認定的依據,或者施暴方自己認可施暴行為。
對于造成精神上的損害及社會影響受害人收集證據更是不容易,由于無法舉證的原因導致存在很多有名無實的婚姻。法院在審判時無法認定,另一方又可能在法庭上不予認可受害人的說法。因此對于精神暴力,法院在審理認定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四)過錯賠償的適用情況
根據《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賠償:一是對方重婚;二是對方與他人同居;三是實施家庭暴力;四是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具體來說,提出離婚損害賠償應當具備以下一些條件:
第一,一方具有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行為。
第二,因為上述行為而導致法院判決離婚。也就是說,損害賠償應該以離婚為原因,如果沒有達到離婚的程度.而是在婚內損害,則不應該單獨提起夫妻之間的損害賠償。
第三,受害方受到了損害。受害方因為對方的‘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了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的行為,而給自己造成了損害。這種損害包括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兩種。財產損害又分為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兩種。實際損失,是指現存財產和科益的減少。可得利益的損失,是指無過錯方應當得到的或者能夠得到但卻沒有得到的利益。精神損害,是指由于對方的損害行為,導致受害人反常的精種狀況,例如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輝埔。
第四,請求人合格且無過錯。有權提起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只能是無過錯一方的配偶;只能要求有過錯的配偶賠償,也就是只能把有過錯的配偶列為被告,而不能把第三者等其他人列為被告要求賠償。請求方不應有過錯,如果雙方都有上述的“重婚”、“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一種或者數種過錯行為,雙方都沒有損害賠償的請求權。 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對當事人提出的離婚損害賠償請求,不予支持。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提起離婚訴訟.單獨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根據2001年12月27日<>
(五)變更撫養權、實現探望權存在的問題
新《婚姻法》第38條規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望權,探望權的行使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法院判決。對探望權的權利范圍、權利實現方式、權利行使時間的長短、地點選擇等問題都沒有可供操作的具體規定,一旦雙方當事人無法就探望權達成協議,法院在處理時就會發生困難。因此在對探望權的認定時會遵循公序良俗原則,在作出探望權判決時,對探望權的范圍、實現方式、時間、地點、監督辦法等盡可能具體的作出規定,避免判決執行時發生分歧。對當事人不協助,權利實現難。由于離婚案件雙方一般對立情緒較大,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在對方行使探望權時不協助,不配合的較多,編造多種理由不讓探視方與子女見面,導致對方當事人無法正常行使探望權的對探望權案件的執行可以邀請當事人所在村委會等相關機構一同協助作思想教育工作,使當事人真正自覺自愿履行。對一些頑固不履行協助義務的當事人可以及時采取強制措施以示懲戒并可通知當事人所在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對當事人行使探望權多次受到妨害的案件,可以支持權利人變更子女撫養權的請求,以促成探望權的最終落實。
夫妻在離婚后,一方或雙方撫養能力發生較大變化、一方當事人撫養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嚴重疾病或因傷殘無力繼續撫養子女的、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盡撫養義務或有虐待子女行為,或其與子女共同生活對子女身心健康確有不利影響的、十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隨另一方生活,該方又有撫養能力的,需要變更其一方的撫養權的,變更子女撫養權一般先由雙方協商確定,如協商不了的,應以保護單親家庭子女為原則,在尊重其個人意見的同時,以更利于孩子成長為認定依據。
三、結合當地婚姻家庭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轄區均屬民族聚居區,隨著經濟發展,各種婚姻家庭案件頻發,經濟相對落后,百姓的生活較為貧困,而最近幾年由于女性年輕人外出打工后有一部分不歸原居住地,加之當地結婚時女方向男方家索要的財禮數額大,故離婚案件的處理、執行難度大,因此在案件的處理中,本著“公平、公開、公正”和“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加大巡回審理、加大調解力度,使調、撤率每年均能達到70%以上。
四、民事審判工作中審理婚姻家庭案件中目前的處理
1、加強法制觀念和普法工作的開展
進一步確立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理念,由過去注重禁止性規范教育、義務性規范宣傳普及轉變到注重對公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法治理念的培育上來,幫助農民群眾牢固樹立法律至上意識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引導村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自覺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結合當地的實際,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組織的指導,并且按照“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多調少判,采取有效措施,在堅持依法、自愿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適用調解,通過訴訟調解達到平息紛爭的目的。開展法制宣傳課,通過以案說法,對人們進行了法制教育,提高了農民的法律意識。
2、積極加強各級關各部門的調解工作
一是強化調解意識,把調解機制貫穿于整個訴訟過程中。承辦法官崇尚和解,重視“家務事”的處理,倡導“和為貴”。我們在審判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調解機制,即全員、全過程參與調解,從承辦案件的法官到合議庭成員,庭室負責人均參與調解,對復雜疑難案件的調解,必要時向分管院長匯報,邀請分管院長親自參與調解;凡是一方當事人有調解意愿的,無論是在庭審中、庭審后,甚至在判決書下達前,承辦法官都要抓住時機,采用多種方式,力促當事人庭外調解。
二是充分運用各項調解技巧,保證調解案件質量。辦案人員在廣泛調研、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研究當事人的心理,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首先,在調解工作中切實強調做調解工作要有“三心”:即誠心、耐心、細心,以此取得當事人的信任,激發當事人的調解愿望。其次,針對具體案情,找準“三個切入點”:即案件爭議的焦點,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點,法理與情理的融合點,為案件的調解打下好的基礎。
三是拓寬調解渠道,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擴大調解成效。我院在充分發揮合議庭調解功能的同時,積極擴寬外部糾紛解決渠道,通過加強與村委會等基層單位的聯系,充分利用基層組織的“地利人和”優勢,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請來村委會等基層組織的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親屬參加糾紛調解,把法庭開進鄉村,組織當事人就在自己家門口進行協商,促使當事人達成協議。
3、提高法官職業化水平
現代的社會我們對法官的要求越來越高,法官也應積極的跟進時代的發展。在案件審理中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點在婚姻家庭案件中非常重要。同樣的一句話可能效果大不相同,民事法官不但要有高深的法律告素養,更要懂得訴訟心理,掌握審判技巧,巧妙的化解矛盾。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設立專門審理離婚案件的法官。對這部分法官進行培訓,防止實踐經常出現對法律有不同的理解。適時的時候可以出臺一些細則規范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