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討】執行夫妻名下財產的司法困境及路徑選擇(上)
執行依據認定債務人(夫妻一方)對債權人負有金錢給付義務,但未明確該債務是單方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此時如何執行債務人的夫妻共同財產?在主債權為金錢債權的執行案件中,夫妻一方作為被執行人的情況下,是否應當執行夫妻另一方(即執行依據上未列明為當事人的一方)的財產?以及選擇采取何種路徑執行?這個問題成為執行案件中困擾司法界多年的、較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難題。
審判實踐中,對于起訴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大多情況下借款合同或其他合同上僅以夫妻一方作為債務人),不追加其配偶為被告,也不在判決書中判斷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大量的存在。究其原因,從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因可能導致訴訟中的主張、舉證難度較大,影響訴訟效率,債權人對起訴時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缺乏動因。裁判者也趨向于引導當事人在債權債務糾紛中不牽涉該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故此情況下,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判令承擔責任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或因既判力理論產生的爭議,或因民事案由規定中缺少對類似情況下債權人如何在生效判決后進一步向配偶一方主張權利的渠道指引,在債權債務生效判決做出后,再判令夫妻另一方應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案例,同樣屈指可數。基于上述審判現狀,如果執行中簡單的、機械的不參與認定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債務,不執行配偶一方的名下財產,那么極可能導致被執行人有財產卻無法執行、債權人利益受損,在下一步的訴訟救濟并不完善的情況下,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債權人實現其已經裁判確認的債權,并使得執行工作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針對上述問題,實踐中各地法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筆者通過對各法院在實踐中的做法及相關司法判例進行梳理和總結,歸納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及做法如下:1.以執行裁判程序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前提下可以裁定追加被執行人,產生爭議時,通過執行異議復議程序處理。申請執行人主張按被執行人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并申請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的,“執行機構應當進行聽證審查,并根據下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應當認定為被執行人個人債務的,作出不予追加決定;除應當認定為個人債務和執行中不直接判斷債務性質的情形外,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裁定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1]直接追加的做法優點在于能有效提高案件執行的效率,更好的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同時使得夫妻之間通過轉移財產規避執行的手段失效,但因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中并沒有明確在執行裁判程序中如何認定是否屬于共同債務的程序,如做出追加被執行人的決定,如何保證被追加執行人下一步的救濟權,尤其是是否應當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保證其訴權,是在此模式下不能回避的問題。[1] 參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夫妻個人債務及共同債務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解答》(滬高法執[[2005]9號)第2點。2.不追加被執行人,也不執行夫妻另一方名下財產,申請執行人主張的,通過其他程序另行主張。因現行法律、司法解釋并未明確規定,不追加配偶另一方為被執行人,也不將另一方名下財產納入執行財產范疇,是比較簡單的處理辦法。因債權依據相同,申請執行人能否向夫妻另一方再次直接提起訴訟,該訴訟為要求夫妻另一方針對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給付之訴,還是確認已經裁判的債務為共同債務的確認之訴,頗值得研究。該問題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內,但是如上所述,司法實踐中暫缺乏明確的訴訟救濟保障。[1][1]如浙江高院認為:“若判斷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申請執行人對此有異議的,可以提起訴訟,案由為夫妻共同債務確認糾紛?!边@是較為少見的針對此類情況下適用何種訴訟案由的表態。3.不追加被執行人,但執行實施中初步審查后能判斷被執行人配偶名下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可以直接執行該財產,產生爭議時,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程序處理。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人為夫妻一方的,不追加被執行人的配偶為被執行人,申請執行人主張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告知其通過其他程序主張。但亦不排除直接執行登記在被執行人配偶名下的財產的情況,申請執行人提出申請的,執行法官做出基本判斷認為該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的,也可查封、扣押、凍結該財產。[1]配偶一方對執行行為不服的,可以提出案外人異議,此時案外人異議不審查債務是否共同債務,僅審查財產的權屬性質。[1] 《北京市法院執行工作規范((2013年修訂)》第539條第1款。4.不追加配偶為被執行人,但執行實施中如能判斷屬于共同債務,可以直接執行夫妻另一方的共同財產甚至個人財產,對債務性質產生爭議時,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處理。執行機構根據相關證據經審查判斷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可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經執行仍不足清償的,可以執行夫妻另一方的個人財產,而無需裁定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1]夫妻一方以正在執行的債務非共同債務、法院執行夫妻共同財產不當為由而提出異議,系對執行機構采取執行措施的財產概括性的主張實體權利,該異議可視作案外人異議,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這種做法實質是在同一案外人異議中同時審理共同債務和共同財產問題。[1] 參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夫妻一方為債務人案件的相關法律問題解答》(2014)。“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中[1]則建議直接推定共同債務,“執行依據未明確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的,如果債務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配偶不能證明非夫妻共同債務的,可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并可以直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配偶(包括已離婚的原配偶)的個人財產?!痹诹硪粋€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對此的態度是:對于屬于共同債務的事實比較清楚,配偶另一方爭議不大的,有在執行程序中直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并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配偶的個人財產的做法。但對于事實比較復雜,配偶另一方爭議較大,難以對債務性質作出簡單推定的,應通過審判程序審查確定。這類案件中鑒于僅通過執行異議、復議程序進行審查,對異議人的程序權利保障不夠充分,故以不通過復議程序對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作出最終判斷為宜,而應當從根據案外人異議的程序,由配偶另一方提起訴訟進行救濟。[2]上述觀點各有千秋,然而在執行中如何妥善的、有理有據的解決執行被執行人配偶一方財產的困境,以期在保證各方當事人救濟權的基礎上提高執行的效率,減少當事人的訴累。我們應先從實體法的法理基礎上找到矛盾產生的根源,剝絲抽繭的發現答案。[1] 參見高執研:“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載《執行工作指導》2013年第2輯。[2]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4)執監字第106號裁定書。二、理論探究——夫妻共同財產的權屬狀態及其與夫妻共同債務的關系本文論及的司法困境實則根源于實體法中的兩個問題,即夫妻名下財產的權屬狀態不明晰,及夫妻在承擔共同債務中各自的責任。夫妻共同財產產生的矛盾根源是夫妻名下財產的權屬不清,尤其是當共同財產為不動產時,矛盾更為突出。其現象體現在:房屋等不動產大多數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但是不動產的真實權屬狀態與其表現出的公示表征往往不盡一致,即雖然登記在一方名下,實則為共同財產,也有可能是一方的婚前個人財產,這種現象造成了不動產物權的混亂狀態。德式民法以不動產登記和動產占有作為物權的公示表征。我國《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該條文確立了不動產登記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原則,登記作為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的特別生效要件。但如何調和該條文與《婚姻法》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規定之間的矛盾?《婚姻法》第十七條是否是《物權法》第九條規定的“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呢?理論和實務界給出了較為明確的答案,即不同于傳統德式民法強調夫妻間仍應以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標準[1],認為只要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包括購置、受贈等)的不動產,無論是否登記在雙方名下,也無論登記在哪一方名下,均認定為共同財產。如《婚姻法解釋二》第十九條規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即從側面印證了上述觀點。[1] 如臺灣地區“民法典”認為夫妻財產制中,登記于一方名下不動產即為個人財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