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案情簡介
2017年5月2日9時許,段某某與醫(yī)生楊某先后進入某電梯內,因段某某在電梯內吸煙,楊某遂進行勸阻,二人發(fā)生言語爭執(zhí)。雙方被物業(yè)工作人員勸阻后,楊某離開,段某某同物業(yè)工作人員進入物業(yè)公司辦公室,后段某某心臟病發(fā)作猝死。經查,楊某與段某某接觸時長不足5分鐘;另段某某有心臟病史,2007年曾做過心臟搭橋手術。
事件發(fā)生后,段某某的妻子田某某以楊某侵犯了段某某的生命權為由,起訴至鄭州市金水區(qū)人民法院。該院一審認定醫(yī)生勸阻吸煙的行為與段某某的死亡之間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同時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之關于公平原則的規(guī)定,判決醫(yī)生補償田某某15000元。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審判決后,田某某認為一審法院適用公平原則錯誤,主張楊某存在過錯且楊某的行為與段某某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故上訴至鄭州市中院;楊某未上訴。鄭州中院二審后認為,楊某勸阻段某某在電梯內吸煙的行為未超出必要限度,屬于正當勸阻行為,與段某某的死亡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故最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楊某不承擔侵權責任,駁回了田某某的訴訟請求。
02
案件分析
分析之一:醫(yī)生勸阻吸煙行為是否有過錯,與段某某的死亡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關于該點,法院的二審判決論述已比較充分,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第一,醫(yī)生楊某勸阻段某某在電梯內吸煙的行為于法有據、于情有理。一方面,鄭州市早在1998年就公布實施了《鄭州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條例》,其第三條第七項即明確規(guī)定了市區(qū)內的電梯間屬于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此外,該市還于2017年公布了《鄭州市公共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其也明確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違反規(guī)定者將會被記入到個人誠信檔案并可最高被罰款200元,雖然該條例公布時間系本案發(fā)生之后,但也足以看得出鄭州市對禁煙的態(tài)度與行為是明確的,因而醫(yī)生在電梯間勸阻段某某的行為是正當并且于法有據的。另一方面,根據上述鄭州市有關規(guī)定,公民有權制止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吸煙者吸煙,這可以減少煙霧對環(huán)境和身體的侵害,對于保護公共環(huán)境,保障公民身體健康,促進文明、衛(wèi)生城市建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均具有重要意義,因而醫(yī)生的勸阻吸煙行為是于情有理、于公共利益有益的行為。
第二,醫(yī)生楊某的勸阻行為并未超出必要限度,屬于正當勸阻行為。根據監(jiān)控視頻,在勸阻吸煙的整個過程中,醫(yī)生情緒相對比較冷靜、克制,一直是進行平和地勸阻,且二人之間僅是語言交流,并無絲毫的拉扯等肢體沖突,也沒有證據能證明楊某對段某某進行過呵斥或有其他不當行為。因而,醫(yī)生的勸阻行為并未超出必要限度,其更不存在侵害段某某生命權的主觀故意或過失。
第三,醫(yī)生楊某主觀上無侵害段某某生命權的故意,且得知段某某發(fā)病后還積極幫助搶救,其亦不存在過失。客觀上,醫(yī)生的未超過限制的正當勸阻行為本身沒有造成段某某死亡結果的可能性,段某某系因自身患有心臟疾病,并且其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一直情緒較為激動,系在未能控制自身情緒的情況下,發(fā)作心臟疾病不幸死亡。雖然從時間上看,楊某勸阻段某某吸煙行為與段某某死亡的后果是先后發(fā)生的,但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綜上,醫(yī)生勸阻吸煙的行為不具有過錯,其勸阻行為亦與段某某的死亡之間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因此楊某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圖片來源于網絡)
分析之二:本案二審法院在僅田某某提起上訴而醫(yī)生未上訴的情況下改判醫(yī)生不承擔責任是否違反禁止不利變更原則
本案一審判決后,僅段某某妻子田某某提起上訴,而楊某并未上訴,那么二審法院徑行撤銷一審判決并駁回田某某的訴訟請求是否違反了法律的相關原則呢?我們知道,《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了上訴不加刑的原則,即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只有被告一方提出的上訴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的刑罰,其目的在于切實保障被告一方的上訴權。在民事訴訟法當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此相類似原則,但民事訴訟法有關處分原則及上訴審查范圍等的相關規(guī)定表明,民事訴訟二審程序中實際已確立了禁止不利變更原則,即二審法院對審理上訴案件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加重上訴人民事責任或減損一審確定的其民事權益的。
如此看來,似乎二審法院在僅只有田某某一方上訴情況下判決撤銷一審判決并駁回田某某的訴訟請求是違反了該原則的一般規(guī)定的,但事實上該原則的適用存在例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二十三條之規(guī)定,即當一審判決確有錯誤,違反了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或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下,二審法院認為應加重上訴人的民事責任或減少其民事權益的,不受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限制,即使是在當事人未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亦得審理。
本案中,醫(yī)生楊某對段某某在電梯內吸煙予以勸阻合法正當,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一審判決判令楊某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既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故一審判決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屬于適用法律錯誤,因而鄭州中院二審改判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其并未違反禁止不利變更原則。
03
延伸思考——公平責任再審視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學界通常將此條的規(guī)定稱為公平責任,但事實上亦有諸多學者主張該條所謂的“公平原則”并不是一個歸責原則,而系關于損害分擔的規(guī)定。
從該條文的最后一句“由雙方分擔損失”可以看出該條文的價值取向關鍵是在于界定如何進行損害分擔而不是關于責任的認定,并且條文規(guī)定的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即該條文的規(guī)定是沒有強制性的,但反觀我國規(guī)定的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這兩個歸責原則卻都是具有強制性的,由此來看該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并非屬于公平責任這樣一種歸責原則。
同樣值得反思的是,“公平”不單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其更是一個倫理問題,因為對于公平的界定向來是包含了太多的價值評判與主觀偏見,這導致每個人對于公平的理解都不相同;更嚴重的是,由于在法律上很難對“公平”做出一個好的界定,從而導致法官在運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時享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雙方當事人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司法實踐中更存在法官為了達到盡早結案的目的而隨意適用該條規(guī)定進行損害分擔分配的風險。
本案中,二審法院通過認定醫(yī)生的勸阻行為與段某某的死亡之間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并闡明《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的適用前提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且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從而巧妙地跳過了對于“公平責任”的適用,這在司法裁判技術上無疑是成功并值得稱贊的,同樣在社會效果上亦贏得了人民的一片喝彩之聲。二審法院的及時改判對于提升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進而對促進社會文明、引導公眾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具有十分重大的積極意義。(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本期責編:焦沖
注: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