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簡介
唐姓:一個了不起的姓氏!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關于唐姓的起源,有關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里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唐氏遍布全世界,是在當今百家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有1600多萬唐氏族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唐姓在我國分布廣泛,其中四川、湖南、貴州、重慶這些省市唐姓最多。
唐氏來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1、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號陶唐,謚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據《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峰氏之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勛,就是后來的帝堯,堯是放勛的謚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侯,于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
后來帝堯讓位于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豖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陜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后,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于唐國位于晉地(今山西境內),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后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洲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后代子孫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2、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后,把唐公之地轉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地近于楚國,由于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于這支唐姓位于楚國境內,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于少數民族。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余國,600多萬人臣服于漢朝,并進貢方物。后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陸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金印
紫綬,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摘抄自《百家姓書庫——唐》
唐氏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主要為唐堯、唐叔虞、唐仁祖。
【唐堯簡介】
在位起訖:公元前2357—前2318年。
生卒年:公元前2379—前2318年。
出生地:丹陵(今河北保定市順平縣蒲陽鎮西南)。
立都:平陽(今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東南平陽鎮)。
年號:帝堯元年(甲辰,前2357)。
帝號堯,尊號唐堯、帝堯陶唐氏。
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帝堯陶唐氏政權的首任帝。
堯姓伊祁氏,名放勛。帝嚳四子。帝嚳長子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于堯。堯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亡。
【唐叔虞簡介】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唐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給了叔虞。
晉國的開國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據西周“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內。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為氏,所以又被稱為唐叔虞,國名大概也叫唐國。后來他的兒子燮父遷都于晉水之旁,就改名為晉。他的后代又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等地,但國名依舊稱晉不改。
各支始祖
唐伯徵:駕前指揮,字遠稽,號遂良,葬寧邑七都八區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隸丁癸石墓碑記山禁員,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據。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楓樹山子山午向。子三:寶珍;珠;瑞。續配:謝氏,封安人,葬楓樹山高安人瑩同向石墓。子一:寶璌。是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兩廣節度使,賜紫金魚袋,誥授銀青光祿大夫致仕,居道州鵝頸觜,繼居衡州踏水橋,后遷于潭生沒闕,諭葬于本邑淦田舊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煙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圖有傳有墓田十二畝。元配:黃氏,誥授一品夫人,生沒葬闕。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寧雄:仁公長子,名剛行四,唐朝中和間任豐城令避亂歸歸隱路過唐溪見山水秀麗遂由米嶺而遷歸焉,公謀謨神斷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創家業卒葬本都隴云山,按米嶺古屬筠州今隸奉新。元配:諶氏,五里人,卒葬與夫合墓。子二:進瞻;進穩。是為湖南瀏陽唐氏始祖。
唐壽興:丕謨之子,字松齡,號禮翁行敬四,公襟懷淡宕嘯傲山水因念,祖訓萬邑可家遂契妻子而遷焉,其才猷經濟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綿遠無窮迄今五百余年。蕃衍湘贛歷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壽九十有八沒葬江西萬載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沒葬萬載一都柞柱窩口虎形。繼配:趙氏,沒葬涂陂真武形與夫合墓。子二:虎,世居萬邑;彪,遷居瀏邑。是為湖南瀏陽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澤尊王,歷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廟,南宋微宗帝敕賜“靈顯神祠”匾額)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孫承裕,均居零陵南鄉,厥后曾孫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間,以家于東安之龍溪。唐冕生唐持(承信郎),唐持生唐信明,唐信明生唐澤(迪功郎),唐澤生唐干(縣丞),唐干生三子一女,唐自本、唐自木、唐自介,一女適伍進士,唐自本生唐天定、唐自木生唐天成、唐自介生唐天申,天申生唐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賢不知誰之子,淑清生仁卿,濟卿、壽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舊譜云:承裕公以后無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間遭世大亂,兵燹之害,無復考據,縱觀東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將明甫、良甫、章甫、玉甫、榮甫、賢甫、東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為立籍始祖纂修族譜。從家世始祖冕公至今歷時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縣城的龍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兩岸村莊。
唐義華:字國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洗馬池四排樓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掛冠歸里,舟過潭之昭陵,偶值風阻,挈家泊岸十里許而居,至四派衍為芳、源兩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嘯壩。清初纂成墨譜,康熙57年(1718)續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豐8年(1858)六修,光緒28年(1902)七修。
唐氏圖騰
唐姓圖騰,唐姓之“唐”,是堯氏族的天文儀器“重”、“童”、“章”的簡化,是由璇璣晷天儀器和牙璋與天文臺組成的象形。始祖唐堯,發祥于河北唐縣,由唐侯升為帝堯,初都唐縣,又遷山西平陽。郡望探流:晉陽縣。春秋時晉國都城,后為趙國晉陽邑。漢代設置縣,為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唐氏族歌
唐氏,一個千古望族,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唐氏迅速地成為全國大姓,唐氏歷代英才輩出、功勛卓越,為中華歷史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勢力極其強大,人才眾多,其數量遠在他姓之上,唐氏威德萬古流芳,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這首《唐氏族歌》震撼了千萬唐氏子孫,唐氏文化淵源流長,唐氏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名人不勝枚舉!水有源,樹有根,唐氏子孫始終堅持把國和家放心中,團結一心,創造美好的家族事業!走在華夏大地,只要你姓唐,我們就是一家人!天下唐氏一家親不再是一句口號,是千千萬萬的唐氏族人的心聲,我們因姓唐而驕傲,因姓唐自豪。秉承先祖遺訓家訓,積極的傳承和發揚唐氏精神文化!為家族作出一份應有的貢獻。為唐氏文化傳播添磚加瓦!為唐氏家人喝彩!!
天下一唐
唐氏祖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為唐氏家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為唐氏族人精神糧食,唐氏祖訓是修身、齊家的一盞明燈,為唐氏的繁榮昌盛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唐氏家訓是歷代先祖嘔心瀝血的結晶,為唐氏后在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上多有幫助,唐氏族人應謹記著先輩們遺訓,嚴于律己,吾輩應該繼承先祖精神,發揚光大。
唐氏,一個古老而又傳奇的族群。從古至今,唐氏能人輩出,他們不忘祖恩祖德,傳承唐氏家風。子孫后裔薪火相傳,團結一心,繁榮唐氏,讓唐氏更加強大!
今天,我們因一個“唐”字聚在一起,我們同宗同源、血脈相連、同心同德、互幫互助、磕族奮勇、再創輝煌,迎接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