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青
外孫貪玩,有時吃飯也不顧。姥姥反復絮叨,外孫總是拖延。妻便埋怨:“這么不聽話,你姥爺也不好好說說你!”她認為我說話比她管用,因為重要的事情我只需強調一次就有效。外孫偷偷跟我說,“姥姥說得那么多,讓人煩,我不想聽她話!”原來不是姥姥說話不管用,而是因為說得太多,結果卻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埋怨孩子不聽話,卻很少想到自己的說話有問題。由于家長說話的方式方法不對,或者僅僅只是因為說得太多,孩子便不愿意去立即糾正錯誤。家長對孩子總是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趾高氣揚的發號施令。時間一長,孩子們便會“迷失”其中而不能也無法獨立成長發展。
家長總以為和孩子說很多話就是講通了道理,其實這很可能只是一廂情愿。孩子們經常假裝在聽,實際過后依舊不改。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對所有講道理的人都如此待承,那可能真的就沒人管得了了。家長說的道理,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他們不喜歡被強迫“聽話”。找不到問題的源頭,沒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只是憑著多說話,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
一個小女孩犯了錯也認了錯,但媽媽仍然不依不饒對她質問追責,逼得她一邊哭一邊和媽媽據理力爭。最后孩子累了,不得不心碎地說,“我知道錯了!請你們出去,我只是想靜一靜!”看著想著,讓人心酸心疼。面對一個需要靜一靜的孩子,家長們不妨等等,給孩子點消化情緒的時間和空間。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我們要學會做“聽話”的家長。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想不到還需要要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那陣勢直接就是不容分辯,不容置疑。這樣被迫聽話的孩子,是會被憋壞的。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更需要家長提升自我認知。很多事情,并非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做家長的“不會說話”。這是怎么說的?老大不小了,怎么還不會說話了?這個“會說話”不是指孩童時的咿呀學語,不是指成人之后的信口開河,它牽扯到對孩子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適時的學習些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些對孩子說話的本領或叫技巧。
最后需要闡明的是,“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全是“好孩子”,這要看孩子聽的是什么話。大人說的正確,孩子才能做得正確;要讓孩子聽話,大人不光要能說話,更要“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