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是由疥蟲寄生在人體皮膚表皮層內所引起的接觸傳染性皮膚病。疥蟲屬于螨類,外形類似甲魚,嚙食宿主的皮膚角質組織。疥蟲的卵產在雌蟲所掘的隧道內,由卵演變為成蟲需7~14天。疥蟲離開人體一般能生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過的衣服、被褥、鞋襪、帽子、枕巾等也可間接傳染。
疥瘡好發于皮膚薄嫩部位,如手指縫、腕屈面、肘窩、腰圍、下腹部、腋窩、兩股內側、臀部等處,一般不累及頭、面部。在嬰幼兒,掌跖及足趾縫也常被累及,并可侵犯頭、面部。基本損害為針頭大小丘疹、丘皰疹、水皰,疏散分布,迅速蔓延至全身,奇癢難忍,以夜間為甚。接觸傳染性強,容易造成家庭和集體傳染。成年男性或兒童在陰囊、陰莖等處可出現淡紅色或紅褐色,綠豆至黃豆大小半球形炎性硬結,常伴劇癢。發病以冬季多見,如治療不當或傳染源未及早控制,病程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之久。
絕大多數人在疥瘡痊愈后即恢復既往的健康,不會留下什么嚴重的后遺癥。也有部分患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遺癥,皮膚上的后遺癥包括:色素沉著,病愈后大多會逐漸消退;瘢痕;疥瘡結節;皮膚過敏。極少數人在疥瘡感染后會發生全身性的后遺癥,包括腎小球腎炎、一過性蛋白尿、糖尿病,一般預后較好。
外治可以花椒10克,地膚子30克,煎湯洗浴,將疥洗去,再外擦5%~10%的硫磺膏,稍用力擦于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或用夏枯草、蒼耳草、葎草各50克,白礬、川椒各30克,加水1000毫升,煎熬20分鐘后熏洗,早晚熏洗2次,每日1劑。
荊芥、桑葉、丹皮各6克,苦參、黃柏、連翹、地膚子、茯苓皮各10克,銀花、萆解各12克,以水煎服。
治療疥瘡常用硫磺軟膏外搽。成人用10%~20%的濃度,兒童用2%~5%的濃度。搽藥前先用熱水和肥皂洗澡,除去膿痂,然后在頸以下皮膚上搽藥,有皮損處多搽。最好于睡眠前涂1次,早晨起床后涂1次,連續3日為1個療程。還可使用10%的苯甲芐酯擦劑治療。涂藥期間不要換內衣,第4天更換衣服,曬被褥,床單、被罩要煮沸,一般連治2個療程。治療后觀察1周左右,如無新損害出現,可視痊愈,如發現新的皮膚損害,說明還有疥螨存在,必須重復治療,以便治療徹底。
陰囊等部位的結節損害,可抗過敏療法,一般外用皮質激素霜劑即可。頑固患者可局部注射去炎舒松。 (本篇文中方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