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選讀好的論文。精讀論文很花時間和精力,所以要花在值得的地方,不要讀了論文發現其實沒什么內容。大牛挖坑,小牛灌水。精讀論文的重點要放在挖坑類型的論文上。看作者,學校,發表的地方也是很好的方式。
第二,初讀論文注意了解的地方。作者描述的論文的主要貢獻(細讀以后你還需要自己分辨它真正的貢獻),以往相關的研究,作者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比如是理論為主,還是數據經驗為主,還是二者兼得。不需要仔細看公式,或者看所有的數據結果,這一篇讀論文主要是決定這篇論文是否值得你投入時間細看下去。
第三,精讀的時候,數學和公式怎么讀。如果沒有時間,不需要去在意每一步推到(如果讀完論文覺得需要細致掌握,可以回頭做推導)。主要在意的是結論的解釋,不僅僅是作者的解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很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看最后的公式,看看它和它的變量變化的關系,比如某個變量變大,會導致函數值變大,那你就要思考,這符合常理嗎?如果從常理不能明顯看出來,那你要思考,是不是由于作者做了某個假設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解釋比公式的推導過程重要得多。常常公式中的某個形式就是來自于作者的假設,這樣能夠把假設和結論結合起來看。
第四,了解文章的真正貢獻,用批判的眼光看論文。不管作者聲稱文章有多少貢獻,你自己心中都要有判斷。看結論的時候要帶有批判的眼光。看過程的時候也要有思考文章的真正貢獻在哪里。比如,一個全新的問題,用全新的方法,還是老的問題,用新的方法解決,還是新的問題用其他領域一有的方法解決?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修改了問題的假設,或者是問題出現的環境?這些都是需要思考,也需要對整個領域文章的積累,看多了才好判斷。當你看出作者真正解決了什么問題,作者的思路有哪些局限和缺陷的時候,你自己的研究思路就來了,這常常就是一篇自己寫的論文的開端。
第五,present the paper。輪流讀別人的論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督促你讀論文,增強理解的辦法,別人也會有批判性的意見。想要真正讀懂一個東西,就要試著講給別人聽,把別人講懂了,自己也就懂了
第六,重現paper。如果你自己想繼續做這個領域的研究,那么很有可能你需要重現前人的成果,然后再實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做對比。這是個非常花時間精力的過程,這也是做學術研究常常需要經歷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