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對頭條的認知過程
我最早知道頭條這家公司是在13年,母公司名就字節跳動,當時主打的產品是內涵段子 搞笑囧圖 犀利語錄這些,我當時的認知是:這是一家在手機端搬運搞笑內容的公司
后來頭條越來越火,大概是在14年,日活完全超越原來的老的那些新聞門戶的app,當時一個主流的觀點是,這是一家興起于移動時代的資訊入口公司,也就是新聞門戶的移動互聯網化。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覺得頭條是火車站地攤文學讀物(比如《故事會》這種)的互聯網化,主打屌絲用戶。我個人當時也是這個觀點的擁護者。
到了17年,隨著西瓜視頻 火山視頻 抖音這些產品一個個被孵化,大家對頭條這家公司又產生了很不一樣的看法,有人認為這其實是一家做內容孵化的公司,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家做資訊和內容的娛樂公司。那我對頭條看法又變成什么了呢?等會下面說
王興的四縱三橫理論
張一鳴的龍巖老鄉王興,在2011年提過一個“四縱三橫”的理論,“四縱”是指,互聯網用戶需求的發展方向,獲取信息、溝通互動、娛樂和商務;“三橫”是指,搜索、社會化網絡、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技術變革的方向,請看下圖。那么依據這個理論,王興之所以創建美團,其實是想吃掉“web1.0之后的商務,主要是本地服務”這塊市場。
圖源: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6/343617.shtml
我們現在已經是web3.0mobile時代了,讓我們從后往前推,“商務:商品和服務”是阿里京東和美團點評;“娛樂”,如果主要指游戲的話,目前主要是騰訊和網易,“交流”,很顯然是騰訊微信 QQ。那么”資訊“是誰呢?百度微博肯定還在這個賽道里,但其實頭條才是那個最mobile的玩家,而且很有機會成為頭號玩家。那么我個人對頭條的看法其實也比較清晰了。
即頭條是在移動時代做”信息如何與人連接“這件事的公司。
頭條為什么要瘋狂的做視頻
我之前跟@逸修1 有過一個爭論,就是對短視頻這件事的看法,我當時認為微博是比短視頻更大的一件事情,視頻只是信息富媒體化的一種形式。目前看,我要再次打臉...短視頻其實才是一件更大的事情。
為什么?因為mobile 4G其實就主要是指“視頻”這一件事情,這是信息媒介上的一次變革。
圖源:http://www.woshipm.com/evaluating/917541.html
目前短視頻的月活用戶數已經接近5億規模,而且還在往上走,大家要知道,微信的月活也不過才10億。
(短)視頻才是移動時代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形態,所以頭條必然要在視頻這件事情上瘋狂投入。而目前的發展態勢也呈現出了頭條在這件事的決心與能量,頭條系視頻產品:抖音 西瓜 火山 musiclly 日活很可能已不低于兩億,占據半壁江山。
頭條的對手都會有誰
快手,首先受到正面沖擊。快手在17年之前是短視頻賽道的頭號玩家,把美拍打趴之后,幾乎找不到競爭對手,直到頭條開始發力。快手目前的活躍用戶數已經被抖音超過,目前用戶增長也幾近停滯,在整個行業還在往上走的時候,出現這種態勢其實是蠻可怕的。但我不認為抖音會吃掉快手,因為兩個產品目前的用戶人群還是有相當的不同。快手面臨的是如何吸納上浮人群的問題,抖音/頭條面臨的是如何平臺化的問題。快手犯得最大的錯誤在于,沒能在抖音將要崛起時候就及時跟進。
微博百度,這兩個信息賽道的公司同樣會面臨頭條的沖擊,尤其是百度。因為微博在社交媒體這塊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但會被吃掉頭條一部分時長。而百度之前是做信息與人連接這家事起家并立命的公司,是之前的第一入口。但現在這個入口已然要攥在頭條手里。
騰訊,騰訊之所以忌憚頭條,主要在于三點。
第一,抖音切入社交的可能性。雖然這個可能性我認為也很小,但并非是0,只要不是0,騰訊就會高度警覺。目前抖音在年輕人群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了,單就在人群密度上,做社交其實已經夠了,就看后續產品如何演化了,社交產品有個特點是:剛出來,誰都看不明白,不看好,覺得形態很奇怪,比如Snapchat,但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第二,流量之爭。互聯網生意的本質是流量生意,騰訊、阿里都是手里有海量自生流量的公司,其中騰訊又是最強的,這也是騰訊去開辟游戲娛樂這些領域時重要競爭元素。當騰訊看到,抖音通過微信QQ瘋狂導量,并有可能成為新的年輕人流量入口的時候,讓馬化騰坐視不管是不科學的。
第三,娛樂之爭。以前我們看門戶,主要解決兩個需求,別人都在關心什么(大新聞),我自己關心什么(興趣領域的內容,梅西昨天進了幾個)。但到了移動時代,除了前兩個,原來頭條還能解決我“這會好無聊,干啥好呢”時的需求。從需求層面上,雖然方式不同,但玩王者榮耀跟刷抖音是一樣的,這當中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有一天頭條也出了自制劇或游戲,大家一定不要奇怪。
頭條為何如此優秀
首先,其實頭條一直都很優秀,只是之前大家看不懂看不上,但這家公司真正讓外界意識到驚人的能量,其實是在孵化出抖音之后。頭條的能力我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戰略能力,眼光與決心。知道自己身處什么賽道,未來大機會在哪,公司要往哪些方向去演化去投入,而且是瘋狂投入。我們現在只是看到了抖音的成功,但抖音這類產品要做起來,其實是非常需要資源與資金量投入的,抖音ios霸榜這么久,每天買量需要多少錢,大家可以毛估估。頭條內部高管也曾私下透露,當時規劃的時候,投入的資源就是奔著兩億日活的產品規模去的,這不是靠幾個產品或運營人員就能生生運作出來的。我相信不少公司也看到了短視頻的機會,但要么是決心不夠,要么是投入不夠。
第二,組織的進化能力,總能用對人,給到足夠資源,孵化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張一鳴這個人最牛逼的不在于做出了頭條抖音這兩個產品,而在于創建并培育一家自身進化能力非常強的公司,這個公司就是他最好的產品。公司大了,就會安于現狀,運行速度就會變慢,這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但頭條目前看起來依然像一家生猛的初創公司。具體是怎么做到的,其實我也很好奇,非常希望能聽到知情人的觀點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