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師說
相信很多初中生劊這樣的疑問:
我什么時候才能成績蹭蹭長(逆襲)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來聽聽學霸的經驗了。
編輯丨于老師
文 | 羅茂輝
來源 | 初中生i學習
我們尊重原創,如有問題,請聯系;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節選自清華大學建筑技術科學系博士生羅茂輝在母校湖南省醴陵四中為中學階段的師弟師妹所作的演講。
他坦誠而率真地回顧了自己從一個農村放牛娃到同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再到清華大學、美國伯克利大學的奮斗歷程,讓人感動的不只是他自身的不懈努力,還有不斷延展的認知,放大的格局。
本文節選了他在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方法,尤其是他的成績從初中入學時的墊底,一下子躍升到年級第三,再到后來年級第一的歷程,或許會讓我們初中生和家長從中獲取一些啟示。
-1-
我在初中的努力,只為爭一口氣
其實,我在初中階段的努力,最開始完全只是因為小家子氣,說得好聽一點是為了爭一口氣。因為那個時候,在我爺爺的帶領下,我們家里先后建了兩個鞭炮場(思源花炮廠、富昌花炮廠),而我爸爸呢,有七個兄弟姐妹,因此圍繞財產分配、管理職位方面的問題,出現過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而我又是整個家族里第一個進城上初中的孩子,所以多多少少有些風涼話傳到我耳朵里。
而我就是因為聽不慣這些風言風語,才開始發奮學習,完全是一種賭氣的行為,并不是說知識給我帶來了多大的快樂,或者我從小就有多么宏偉的目標。反正我就是傻乎乎地坐在那里死記硬背,課本翻了一遍又一遍,習題做了一次又一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吧,憑著這樣一股一坐到底的“坐禪功”,我的成績從入學時的墊底,一下子躍升到年級第三,再到后來的年級第一,從此之后,我印象中好像成績沒有出過前三。
我記得有一次臨近期末考試的假日,我的班主任王華老師來學校陪我們幾位住宿沒回家的孩子在學校自習。她對其它同學的要求是看歷史書、政治書,卻建議我看課外書,因為她覺得我應該擴展知識面,但是年幼的我很不理解,覺得知識面是什么東西?不如排名第一來得重要,拿個年級第一多爽快啊。于是我就偷偷地在課外書下面放著歷史書,一邊偷瞄一邊默記。
如果你問我那個時候快樂嗎?我當然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并不是來自知識給我帶來的快樂,而是因為我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第一,讓我感覺很出氣、很過癮。
-2-
慢慢發現,學習還有很多趣味性
然而有意思的是,學習本身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最開始只是為了給我爸爸媽媽出口氣而努力學習,但慢慢地發現學習還有很多趣味性,并且讓我的小腦瓜開始胡思亂想起來。
例如,我有一次去找歷史老師胡慶老師,跟他探討為啥大陸目前不能成功收復臺灣,胡老師根據他的經歷旁征博引,結果不但沒能回答我的臺灣問題,還讓我思考起了中日問題、中美問題;
還有一次,我跑去找我的物理老師陳金南老師,說“阿基米德講大話了,即使給他一根桿桿,他也不能撬動整個地球!因為他跟地球的質量比相差太大了,運用桿桿定理,即是地球動一厘米,他就要動上千萬米,他一輩子也走不了那么遠”,結果陳老師輕松地跟我說,“用不著那么復雜的計算,他根本找不到那個桿桿的支點”,這個簡單的回答其實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忽然覺得,“咦,原理面對相同的一個問題,我和老師看問題的角度可以截然不同”;
更有意思的是,我當時還會去琢磨,人人都說醴陵一中好于醴陵四中,但是原因是什么呢?就這樣,我從最開始的為我爸爸媽媽爭氣,變成了后來的為四中爭氣,甚至為這個民族、為這個國家爭氣,骨子里面是一個不認輸的人,并且開始對學習知識有了一些好感。
-3-
我堅持留在了四中
等到我初中畢業,面臨去一中還是去四中念高中的時候,我居然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很瘋狂、很冒險的實驗:破天荒地放棄了去一中的機會,選擇留在醴陵四中,并且還說服了全家人支持。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農村,一個家庭里能有一位上一中的孩子,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而我當時為什么這么意氣用事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易木軍老師的影響。
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我也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說過這件事,但我至今記得有一次我和他聊到教育資源問題的時候,他說“一個城市的教育資源,百花齊放遠比一支獨秀更重要!”這讓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對整個教育體系的危害,再加上我又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于是就有了這么一個冒險的實驗方案。
當時方勇校長把原本堅決反對我留四中的爺爺叫到了校長辦公室,當著我爺爺的面問我愿不愿意留在四中,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我的回答,我說“大家都認為四中不如一中,但我是四中人,我愿意為母校爭這口氣,證明咱們也不差。”
就這樣,我義無反顧地開始人生中的第一個實驗(估計這為我博士階段的實驗研究,打了非常好的基礎)。 讓我感到慶幸的是,在四中的各位良師益友的幫助下,尤其是在陳鑫老師、文家學老師、劉醴湘老師的指點下,我想說這個實驗沒有失敗,因為它給我深深地烙上了四中的印記,成為我日后不斷拼搏的動力源泉。
進入在高中階段后,雖然我成績很好,但我仍然把自己歸為“不那么聰明的”那一類人,繼續堅持“苦學苦練”的做法,名列前茅地撐過了高中三年,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說個小秘密,高考結束后,我心里是很不滿意的,因為沒能考上清華北大,讓我覺得自己對不起醴陵四中,沒給咱們的母校掙夠臉面。
-4-
我想告訴大家的三點內容
以上就是上大學前,那個天真、偏執、但又特別努力的我。為什么我要花這么長的篇幅給大家來講這段初中和高中的經歷呢?其實我是想說明三點內容∶
第一,一個人的命運在起步階段,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
當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如果抓住了,可能就改變了你的一生;你若沒抓住,那么抱歉,等下次吧,但問題是誰知道下次機會要等到什么時候呢?所以,當在座的各位面臨高考這個機會的時候,請記得,千萬要“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等你們再長大一些,真正貨比三家之后,你會發現高考絕對是你一生中為數不多的一次機會。
第二,在上大學以前,我的學習方法,歸根結底只有一招,那就是苦學苦練,但是這個笨方法確實讓我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今天回過頭來看,把視野放寬一點,你會發現初中高中所學的內容,95%以上是屬于基礎知識,也就是說,是幾千年下來,人類認識世界的經驗積累,很多內容都是好幾個世紀以前的。
例如,語文里面需要背誦的古詩詞、英語中的語法記憶、幾何數學、牛頓定理、元素周期表等(老掉牙了)。這些基礎知識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記住它,不管是英語語法規則還是數學解題思路,更多的是考驗你的記憶能力,而與你的智力水平關系并不是那么密切。
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告訴我們,哪怕你們沒有任何其他的聰明才智,只需要通過“死記硬背”就足以掌握70%左右的高中知識。
同學們,70%意味著什么,高考750分,你可以拿525分左右,我想有了525的成績,應該可以上二本以上的大學了吧?(然后,你再靈泛點幾,稍微活學活用一下幾,或者說運氣幾好,蒙對幾道題),拿個550分到600分之間的成績并不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
所以我說,各位學弟學妹們要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然后付出200%的努力,把那些課本知識分門別類地記清楚了、把那些基本題型給練熟練了,只要做到這一點,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
第三,我在上大學前的整個心態乃至我的人生觀是有失偏頗的。不是為了給這個人爭氣就是給那個人爭氣,心胸格局過于狹隘,戾氣太重。
以至于上大學以后,我花了很長時間去調整我的學習方法,去消磨我身上的戾氣,去重新構建腦子里的價值觀。如果套用今天的演講主題,可以說,上大學之前的我,過多地強調自強不息,以至于喜歡爭強好勝的地步,這并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狀態。
自白書
于老師,初中語文賬號運營者,致力于為廣大初中生打造一個長期高效語文學習的平臺,每天都會有干貨放送給各位小伙伴,讓初中語文學習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