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秘方(6首)
1,清金止衄湯 俞軍,《中國醫藥學報》
組成:桑白皮,黃芩、山梔炭、白茅根、茜草、側柏葉、紫草、當歸、旱蓮草,懷牛膝。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清肺泄熱,涼血止血。主治鼻衄。
2,清熱止衄湯
王永欽,《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石膏,桑白皮、梔子、黃芩,白茅根、藕節,大薊、小薊、懷牛膝,赤芍、丹皮,生地,甘草(小兒劑量酌減)。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主治鼻衄。
3,安血飲
冉瑞金,《上海中醫藥雜志》組成:白茅根,龍骨、牡蠣,生三七粉(沖服),白芨粉,生大黃。藕節炭(或藕汁)。【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煮沸20分鐘。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隨藥汁送吞。涼血止血,平肝潛陽。主治鼻衄。
4,荊牡藕節湯
徐小圃,《上海中醫藥雜志》
組成:黑荊芥,薄荷炭,靈磁石(先煎)、生牡蠣(先煎),炒白術、綠豆衣,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藕節。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4次。
清肺健脾,平肝潛陽,涼血止血。主治鼻衄。
5,健脾止血湯
葉明,《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茯苓、白術、山藥、生地、牛膝、藕節炭、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白茅根,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健脾益氣,補血攝血。主治鼻出血。
6,鼻衄靈
呂敬仁,《上海中醫藥雜志》
組成:生石決明(先煎)、代赭石(先煎)、懷牛膝,生地、生白芍,粉丹皮,茜草,玄參,炒地榆、川楝子。
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者一晝夜煎服一劑半。兒童及老人劑量酌減。
平肝降逆,涼血止血。主治鼻衄。
治過敏性鼻炎秘方(4首)
1,固表通竅湯
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
組成:五爪龍,木賊,菊花,玄參、白芍,白蒺藜,桔梗,甘草,辛夷花,太子參,大棗。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益氣固表,疏風通竅。主治過敏性鼻炎(鼻鼽)。
本方名為筆者擬加。方中五爪龍如缺,可用黃芪。
2,抗敏護衛湯
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生黃芪、炙黃芪,黨參、北遼參、龍牡粉,當歸、白芍、焦白術、炙甘草、茯苓、熟附片,桂枝,生姜,大棗。
上藥用開水浸泡10分鐘,用小火熬2小時,每日1劑,日服3次??蛇B服5~10劑。
益氣固表,助陽護衛。主治過敏性鼻炎。
3,溫陽止鼽湯
申斌,《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桂枝、白芍、防風,黃芪,炙甘草、蟬衣,藿香、烏梅、訶子肉、茜草、徐長卿、干地龍。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益氣溫陽,扶正止鼽。主治鼻鼽。
4,辛蒲湯
谷志平,《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黃芪,白術、防風、當歸、辛夷花、五味子、石菖蒲各,白芍,細辛,蟬蛻、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益氣固表,開竅通絡。主治過敏性鼻炎。
治鼻竇炎秘方(10首)
1,辛前甘橘湯
張贊臣,《中醫雜志》
組成:辛夷花、青防風,嫩前胡,天花粉,薏苡仁,白桔梗,生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散風宣肺,開泄通竅。主治鼻淵。證見鼻中常流濁涕,久則但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
2,加味辛夷散
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辛夷花、藁本、黃芪、菊花、苦丁茶、防風、川芎、羌活、獨活、白僵蠶、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荊芥,蒼耳子、蔓荊子,細辛。
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每取10克,在臨睡前用沸開水沖泡、取汁服,藥渣于次日臨睡前再沖泡服1次。
祛風瀉火,托里敗毒。主治鼻淵(鼻竇炎)。
3,通鼻湯
王友至,《四川中醫》
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白芷,辛夷,魚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黃芪,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祛風除濕,托里通竅。主治慢性鼻竇炎(鼻淵)。
4,蒲黃敗醬湯
陳超,《四川中醫》(3)1988年
組成:蒲公英,生黃芪、夏枯草,敗醬草、辛夷花、蒼耳子、沒藥、丹皮,魚腥草,皂角刺,生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膿。主治小兒慢性鼻竇炎(鼻淵)。
5,清熱消腫湯
譚慧珍,《中醫雜志》
組成:蒲公英,野菊花,黃芩、魚腥草、敗醬草、辛夷花、白芷,板藍根、蒼耳子、蔓荊子、赤芍、桔梗,川芎、藁本,炙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飯后1小時服。
疏風清熱,活血消腫。主治慢性鼻竇炎(鼻淵)。
6,通竅湯
陳仁華,《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金銀花、蒼耳子,大薊,辛夷、菊花、黃芩,白芷、甘草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8~10劑為1療程。一般需1~2療程,最多3療程。
芳香通竅,祛風清熱。主治鼻淵。
7,群芳煎
王建孚,《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金銀花、夏枯花,野菊花、苦參,辛夷花、黃芩、蒼耳子、白蒺藜,玉簪花。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輕清上透、芳香宣竅。主治鼻淵。
8,鼻腦方
向芳世,《新中藥》
組成:法半夏、云茯苓、蒼術、石菖蒲、炙黃芪、當歸、郁金、丹參、陳皮、板藍根、黃芩、葛根,升麻、砂仁。
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5劑為1療程,可連服1~5療程,療程間隔3日。同時配用開水泡中藥方(辛夷、蒼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飲,可服3~5劑鞏固療效。
燥濕化痰、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控腦砂(鼻淵兼腦痛),證見鼻流臭穢濁涕,不聞香臭,頭昏悶重脹痛、嗜睡乏力,惡心欲嘔等癥。本病包括現代醫學之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額竇炎以上頜竇炎等病。
9,鼻淵散
程爵棠,《四川中醫》
組成:芙蓉葉、香白芷、辛夷花,細辛,冰片。
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臨證用藥前,先用藥棉棒將鼻腔涕液拭干凈后,再取本散適量(約0.15克)用吹藥器吹入患側鼻腔內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疏風泄熱,宣肺通竅。鼻淵(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及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癥見單鼻或雙鼻鼻塞,時流膿濁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頭脹痛或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本方為程氏祖傳秘方。
10,通治鼻淵方
周執中,《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辛夷,葛根、升麻,黃芩、生石膏,知母、苦丁茶,山梔,羚羊角(研沖)。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辛涼清熱,開上宣郁。主治鼻淵。
額竇炎秘方(2首)
1,額竇炎丸
張運亭,《千家妙方·下》
組成:黃柏、黃芩、白芷,蒼耳子,西瓜秧(未結西瓜)。
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重。一日3次,每次服1丸。急性額竇炎可用羌活,細辛,石膏,辛夷,煎水送服,每日1劑;慢性額竇炎可用川芎,黃芪,黃精,杞果煎水送服,每日1劑。
急性除風清熱;慢性益氣升陽、養血益陰。主治額竇炎。
2,川芎二白湯
譚敬書,《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蒼耳子、白芷,川芎,大蜈蚣、皂角刺、桃仁,制草烏,白芍,生甘草,黃芩,魚腥草,木通。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逐瘀開痰,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主治急性額竇炎,眉棱骨痛等病癥。
急慢性鼻炎秘方(6首)
1,鼻炎湯
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組成:蒼耳子,荊芥穗、防風,菊花、蔓荊子,白茅根、金銀花各,桑白皮、蟬衣、僵蠶、桔梗、鉤藤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祛風散寒,宣肺泄熱。
【主治】鼻窒。證見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黃、重者鼻塞不通、伴有頭昏頭脹,咽部不適等癥。
2,慢性鼻炎湯
蘇宗周,《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蒼耳子,白芷,葛根、黃芩,麥冬,藁本、薄荷。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祛風清熱、通利鼻竅。主治慢性單純性鼻炎。
3,蒼辛魚芷湯
朱沛冉,《云南中醫雜志》
組成:蒼耳子、白芷、防風、川芎、甘草,辛夷,魚腥草,桔梗。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忌食發物。
疏風通竅。主治慢性鼻炎。
4,加味蒼耳子散
李樂園,《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炒蒼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炒山梔、黃芩,金銀花,連翹,炒杏仁、桔梗、野菊花,蔥白(帶須)。
每日1劑,水煎服,口服3次。
清肺、消炎、通竅。主治急、慢性鼻炎。
5,苡仁防風湯
劉教,《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苡仁,防風,木瓜,桔梗,細辛、薄荷(后下),金銀花、魚腥草、紫花地丁、赤芍,蒲公英,川芎。
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祛風清熱,宣肺通竅。主治慢性鼻炎。
6,加減辛夷湯
李子質,《名醫名方錄》第三輯
組成:辛夷、白芷、川芎、藁本、菊花、綠茶,升麻、細辛、木通、防風、甘草、黃芩,蒲公英。
每日1劑,水煎服,日早晚各服1次。
升清降濁,瀉熱解毒。主治慢性鼻炎。
鼻息肉秘方(3首)
1,息肉消化散
程爵棠,《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狗頭骨灰,烏梅肉炭,人指甲炭,硼砂。
先將狗頭骨(去凈肉、不見生水)晾干后,放在備制的一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蓋住,置炭火中(文火為宜)焙煅,待骨頭呈灰白色時連瓦取出放在地面上以祛火毒;烏梅(去核、取肉),人指甲(先洗凈晾干)用同一方法,分別焙煅成炭(烏梅肉呈黑炭樣,人指甲呈焦黃色)后取出。以上3味藥分別研為極細末,稱準,和勻后入硼砂同研細末、瓶裝密封備用,勿泄氣。用時取本散少許(約0.15克,雙鼻加倍)均勻吹于鼻息肉上。每2小時吹1次,每日至少要吹6次。10天為1療程。一療程后,停藥1天后再繼續用藥,直至痊愈。若為鼻腔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蘸藥末均勻點在息肉上;或用藥棉蘸藥末塞入患側鼻息肉上,每次塞30~60分鐘后,取出,每日6次??傊?,無論何種上藥方法,藥要接觸息肉。若病程長,息肉大者可加用本散內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用辛夷花,薄荷,或蒼耳子,蟬衣,細辛煎水沖服,則奏效尤捷。
消積毒、化息肉。
主治各型鼻息肉或術后復發。癥見單鼻或雙鼻腔內生1枚或數枚息肉,不紅不痛或微痛,形如圓柱,小如綠豆,大如黃豆樣大小不等。息肉生長緩慢,待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即自行停止?;蛐g后復發。多伴有鼻塞,不聞香臭,時流清涕或濁涕,呼吸不暢,甚至呼吸困難,頭痛頭脹,食欲欠佳,易感冒,感冒后鼻塞頭痛加劇,時流黃濁涕,舌質淡紅,苔白膩或微黃,脈沉遲或浮數無力。
2,息肉霧化湯
干祖望,《遼寧中醫雜志》
組成:蒼術,白芷,烏梅,五味子。
水煎。蒸氣吸入法:即先用厚紙做成一個漏斗樣物,然后將上藥加水煎煮,沸后將紙漏斗的大口罩在煎藥器的上口,使不漏氣,漏斗小口(直徑約4厘米)靠近鼻孔部,閉口用鼻呼吸,使蒸汽從鼻孔(腔)吸入,每次熏吸30分鐘。每劑可熏吸3~4次。每日1~2次,連續用藥1~2個月。
燥濕收斂,芳香通竅。主治鼻息肉、鼻息肉手術后、中鼻甲息肉變,下鼻甲肥大、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和肥大性慢性鼻炎。
3,藕節散
程爵棠,《中醫雜志》
組成:生藕節炭(連須),烏梅肉炭,白礬,麝香(或以冰片,僵蠶代之)。
共研細末。先將生藕節曬干,烏梅肉放在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蓋住并置于炭火上(文火)焙焦成黑炭樣、研末、稱準、合勻,入白礬、麝香(或冰片、僵蠶)同研極細末,合勻,貯瓶備用,勿泄氣。用時,每取少許(約0.1~0.15克)吹在鼻息肉上,每日吹6~8次。10天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停藥1天,再繼續用藥,至痊愈為止。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點藥?;蛴盟幟拚核幦?,每日3次。
逐瘀消積、散結通竅。主治鼻息肉或術后復發。
提醒:文中處方僅供學習參考,不作為用藥依據,切忌盲目照搬, 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