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菇體潔白如玉、圓正漂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植物肉”美稱,且具有奇特的食療保健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贊賞,現在已經廣泛在世界各地栽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雙孢菇的栽培方法吧……
種植時間
一般為春夏栽培,4月堆制培養料,5月播種,6月中下旬開始出菇,至10月底清棚。雙孢菇的菌絲適宜生長溫度在18-25℃左右,出菇溫度在8-23℃左右。因為各地氣候不太一樣,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在比較適宜發菌溫度的季節,提前一個月進行原料發酵就可以了。
大棚搭建
大棚應選擇無漬水、水源近、水質衛生、取土方便的高榜田建菇棚,同時,菇棚離家禽較遠。菇棚要坐北朝南,且空氣流通性強無直射陽光。根據設施特點和栽培實踐,在永昌雙孢菇反季節生產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設施:
(A)西北型節能日光溫室一面坡簡易棚。
(B)半地下式一面坡簡易溫棚:跨度7米、后墻高3米、墻厚1.5米、無后屋面,其它建造參數與日光溫室相同。
(C)半地下式地槽:地面下挖0.5米、后墻高2.7米、其他建造參數與一面坡簡易棚相同。
(D)半地下式簡易溫室:地面下挖1米、跨度7米、后墻高1.8米、厚1.5米,前墻0.8米、厚0.6米、屋面為琴弦結構、在前墻處每隔5米挖一0.3米×0.3米的通風口,后墻離地面1.3米高每隔5米與前墻錯開挖一0.3米×0.3米的通風口。
菌種選擇
我國現在栽培的品種有AS2796、AS3303、浙農一號等。
備料
雙孢菇是一種腐生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配料時,在作物秸稈(麥秸草、稻草、玉米芯)中加入適量的干糞(如牛、羊、馬、豬、雞等)還需加入適量的氮、磷、鉀、鈣、硫等無機養分。
培養料的堆制
1、配方(以每平方米為例)
麥草牛糞培養料
干麥草17.5公斤、干牛糞17.5公斤(或用其它干糞代替)、過磷酸鈣0.35公斤、石膏粉0.35公斤、石灰0.6公斤、尿素0.17公斤、豆餅1.4公斤水適量。
2、預堆
先用清水將稻草充分浸濕,堆成一個寬2米-2.5米、高1.3米-1.5米、長度不限的大堆,預堆2-3天。同時將干糞碾碎、加水調半濕后堆起。
3、 建堆
在堆料場地用石灰粉畫出寬2.3米的堆基。先鋪一層草料,厚約30厘米,然后在上面鋪一層糞,以蓋沒草層為宜,糞層上面再鋪30厘米厚的草,草上再鋪一層糞,如此一層草一層糞逐層向上堆積至高1.5米左右,輔料按“下層不加,中層少、上層多”的原則分層撒鋪于各草層,其中尿素盡可能多加,石膏、過磷酸鈣各添加總量的1/3,水份缺乏時可酌情加入。建堆時注意堆形四邊垂直,整齊,料堆頂部做成龜背形,并用牛糞覆蓋,增加上層壓力,發酵效果好,雨天注意蓋薄膜防雨,雨后及時揭膜,以利通風發酵。
4、第一次翻堆
翻堆的目的就是通過對糞草的多次翻動,把外部干燥冷卻層與內部好氣發酵層和底部厭氣發酵層的糞草互換位置,以促進微生物的分解活動,進行物質轉化。在建堆后的4-5天內,堆溫可上升到70-80℃,6天后,堆溫開始下降,此時開始第一次翻堆,將尿素和石膏粉、過磷酸鈣分層均勻添加于草料層,同時適當添加水分,料堆四周可有少量水分溢出。翻堆時,將上部及外部的草料翻至中間,中間和下層的翻到外部,然后堆基寬2-2.3米,高1.5米。
5、第二次翻堆
在第一次翻堆后5-6天,堆溫下降時,又需要第二翻堆,這次堆基寬度為2米,堆高1.4-1.5米,將剩下的石膏粉、過磷酸鈣、未加完的尿素分層加入。水分干燥時,可均勻噴灑水分調節濕度,切不可過量,以用手緊握一把料指間出水2-3滴為宜,翻料時,應盡量抖松糞草。
每當料堆濕度開始下降時,就應及時進行第三、四、五次翻堆,一般翻堆的間隔時間為4-5天,從第二次翻堆時開始由少到多添加石灰粉調整酸堿度至7.5左右。同時,結合翻堆時噴施“菇友康寧”和“菇管家II代”可殺死堆料中的殘存的病害及蟲害。
6、溫度控制
在整個發酵期間,料堆溫度的高低標志著發酵的好與壞,在前三次翻堆時間內溫度都應達到70℃-80℃之間,第三次翻堆以后,溫度不應低于50℃-55℃。
大棚消毒
菇棚在進料前可用“優氯凈消毒粉”點燃進行空間徹底消毒。“防蟲靈”兌水稀釋1000倍,“菇管家Ⅱ代”兌水稀釋1000倍進行場地噴施,噴施后將大棚密封好,連續3天以上高溫悶棚,可起到提前殺蟲、殺菌的效果。
上料
培養料進房后直接鋪地,注意鋪的時候中間厚邊緣薄。待料溫穩定降至28℃以下時方可播種。
播種
播種時,一般采取撒播法,先用70%的菌種,均勻撒在料上,用手或小耙輕抖使菌種嵌入培養料內,再將30%的菌種撒在表面,輕輕拍平料面。每平方米用(500g/瓶)菌種1.5瓶。
發菌管理
1、溫度
雙孢菇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4 -32℃,最適溫度22-25℃;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5-25℃,最適溫度14-18℃。
2、濕度
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菌絲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相對濕度85%-95%,過干過濕對菌絲體生長都不利。
播種后,前三天內,緊閉菇棚,以保濕為主,視空氣情況稍作通風,以促進菌絲萌發吃料,遇高溫(28-30℃以上)天氣,應通風降溫,夜間將通風口全部打開,防止菌絲悶熱不萌發。3天后隨著菌絲生長,逐漸加大菇房通風量,促進菌絲盡快在培養料中定值。正常情況下,播種7-10天,菌絲基本上長滿料面。此時,每天均應揭地膜通風,菇棚通風口也應經常打開,降低空氣濕度,使料面稍干,促進菌絲向濕度較大的料內生長,可縮短菌絲發菌到料底的時間,使菌絲搶先占領料層,抑制雜菌侵染滋生。菌種吃料后,如果發現生長不快,料色發黑、發粘,原因可能是料過濕,有氨氣或厭氧發酵的結果,可以在床面背面戳洞“打桿”或用小耙撬松料面,增加料層通氣性,排除有害氣體,促使菌絲向內生長,發菌18-20天左右,菌絲吃料2/3,接近料底時,應及時覆土。
覆土
1、 選取覆土及消毒殺蟲
取土要選擇未施用過任何蘑菇廢料的無污染菜園土或耕地土,先挖去表層約8厘米的表土棄用,然后挖取耕作層內40厘米的土壤作為覆土,取土地點應遠離菇場,若采用粗細土混合覆土方式,可一邊挖取土,將土塊打碎至1.5厘米左右的土粒,一邊噴灑“菇友康寧”和“菇管家Ⅱ代”(兌水稀釋1000倍,噴施在準備覆土的土壤中,用塑料密封,堆12個小時,將消毒、殺蟲后的土用于覆在菌料的表面。)
消毒殺蟲,然后堆積起來,用薄膜覆蓋備用。若采用粗細土分次覆土方式,應提前將土塊曬干,然后打碎制成粗細土,粗土制成1.5厘米左右的土粒,細土制成0.5—1.0厘米的土粒。
2、覆土方法
覆土前1-2天將料面整平,若料面較干,可噴施3%石灰水調濕,這樣覆土后,菌絲可很快返回到料面。同時向覆土層均勻噴入石灰水,調節酸堿度至7.5左右,覆土所用工具及雙手都應用“金星消毒液消毒”。覆土分兩次,第一次覆粗土或粗細混合土,厚度掌握在2.5—3.0厘米,七天左右再覆第二次細土,厚1.0厘米左右,總厚3.5厘米。太薄調水時水分易滲透到料里,太厚透氣性差,菌絲上土難,影響出菇。還應注意覆土薄厚要均勻,這樣才能出菇整齊,產量集中。
出菇管理
1、 噴結菇水
發菌2-3天后,菌絲在土層中大量生長。并且普遍開始長出土表時,就要加大通風量2-3天,同時將溫度降到20℃以下,促使絨毛狀菌絲連結成線狀菌絲,并扭結產生原基(菇蕾),此時就應及時噴結菇水,每天2-3次,達到土質能捏得扁,搓得圓。每次噴水后要進行大通風,增加菇棚和土層中的氧氣,排除二氧化碳,促進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降低菇棚濕度,抑制土層菌絲向土面生長,達到促使菌絲定位結菇的目的。
2、 噴出菇水
當子實體普遍長到黃豆大小時,需水量增多,就需噴出菇水,出菇水一定要掌握“輕噴、勤噴”的原則,噴水后逐漸減少菇棚通風量,增加空氣濕度,保持相對濕度83-90%,可使子實體生長快而結實,達到高產優質。一般小菇蕾抗力弱,噴霧加濕時,必須將噴頭向上,使霧狀水薄薄落到菇蕾上,切忌直接沖到菇蕾或噴水過多,造成菇蕾死亡。
3、出菇溫度
出菇期溫度應控制在23℃以下,溫度較低、菇堅實、圓正、品質好、溫度超過23℃,菇小,菇密易開傘,必須適時采收。
采收
雙孢菇一般在現蕾后的5-7天,菇蓋大小3-4厘米左右,菌膜未破時采收。每天根據氣溫高低,可采收多次。采收時用手捏住菇蓋,輕輕旋轉采下,勿傷害周圍小菇。叢生的密菇,用小刀小心切下合格的大菇,留下小的,不可整叢拉動,否則未長大幼菇會全部死亡。
轉潮管理
每潮菇采收結束時,應及時整理床面。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立即補覆濕潤的細土。此時噴水量要相應減少,促進土層菌絲復壯,同時加大通風量;當有菇蕾產生時,逐漸加大噴水量,適量加入'小醉豐'收對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有良好的效果,可以促使菇蕾大量產生并發育。采菇1-2潮后,有時床面會出現土層菌絲板結現象。應及時松動土層,使板結的菌絲斷裂,可促使轉潮和出菇。
摘自《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