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家分晉事件標志著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始。一代史學大師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為什么要把三家分晉作為開篇之作呢?其實有著很深的政治寓意。
講這個政治寓意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什么是三家分晉。所謂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晉國有三個大夫趙魏韓,三家謀反廢掉晉國國王后便把晉國國土瓜分自立為王的事,這三國史稱三晉,地理區域是如今山西,河北,河南和陜西的東部地區。
他們的篡位行為本應是違法的,但當時的周天子周威烈王不但沒有否定三家分晉的合法性,而且還下詔書昭告天下承認了三家諸侯國的合法性,正式冊封這三家為諸侯國。自此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而自諸侯出。
作為周天子慫恿自己小弟造反,這行為無疑造成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為自毀長城埋下伏筆。結果作為其他諸侯小弟,齊國楚國秦國自此會怎么看周天子?你能慫恿小弟篡位,那我們就能效法篡你的位。諸侯各國自此紛紛欺辱周王室,周天子失去實力、地位以至最后一點尊嚴都保不住。承認三家分晉的篡位行為遺患無窮,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前前后后19年,開篇是三家分晉以五代十國結束。他希望這本史書對當朝皇帝治國有所幫助,以資于治道,所以叫《資治通鑒》。三家分晉作為開篇實際上就是勸誡宋朝皇帝謹記杜絕“上梁不正下梁歪”,君在其位謀其政。有劉先祖才有諸葛亮,有周文王才有姜太公。
做企業也好做人也罷,很多時候人們容易不自覺地“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如很多家長期望孩子好好讀書,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那怎么能指望孩子做得好呢?身教重于言教。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優秀家族人才輩出:比如三蘇、三曹,蘇軾蘇洵蘇轍,一門詞客三父子,天下文章一大家。當年蘇洵為父親從小酷愛讀書,兒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始發憤,讀書籍。做企業同樣,老板是什么樣的人終究會影響到員工成為什么樣的人。歷朝歷代都會上演三家分晉的故事。
作者:趙疏敏 財經講師
編輯:林泉
監制: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