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企業再創新和維護穩定之間往往會有矛盾會有沖突。一方面要鼓勵創新,但鼓勵創新的結果有可能就使得企業原有秩序被打亂;另外一方面,一旦把它給規范化制度化,形成條文的東西,又難免會遏制住市場的活力或企業自身的活力。
【疏敏鉤沉】
眾所周知科舉制創建于隋唐時期,剛開也是挺不靠譜的。之前大家可能有誤解,認為科舉不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嗎?還真不是。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考試是輔助的,主要是靠政府官員的推薦。隋唐時期以寫詩歌為榮,很多人到長安先會把自己寫的詩歌交給當時的主考官看一看,讓主考官留個印象,等到考試的時候,主考官便會力薦此人:他的詩歌寫得很好,就算卷子答得不是很好,也能加個印象分。所以那時候的考試真是一點兒都不嚴格,甚至有一點兒戲。隋唐時期由于科舉制本身的缺陷性,所以當時很多人并不以考科舉為榮。比李白就不愿意參加科舉,一心想做諸葛亮式的人物,承望君王如劉備三顧茅廬一樣看重我,做到禮賢下士。
當時隋唐很多知識分子都是這種心態。當時甚至還有一些知識分子類似浪蕩子弟,專門組織考試作弊當作風流雅士之舉。唐朝有一個著名的詞人叫溫庭筠,他就經常幫人家代考,而且每回都能考中,可以想象當時唐朝的科舉制是多么不嚴肅,雖然如此,但可以看到唐朝有才華的文人輩出,很多人才都是通過科舉走出來的,所以倒也不能說它一無是處。后來到了宋朝,科舉制越來越嚴格,特別防范了類似唐朝的作弊。宋朝實施了兩項政策,第一個是采用了“糊名法”,就是把試卷上考生的名字用紙糊住,可以有效地防止事先考生與考官暗中串通作弊。
再比如當時還增加了一個考試級別,叫殿試,就是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殿試錄取人才是皇帝的職權而不是臣子的職權,防止臣子與考生之間建立起師生關系,將來形成割據,造成黨爭。從而形成考生從源頭上都是天子的門生,將來只能效忠于皇帝。等到了明清兩朝的時候,出現了八股取士,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是迫害知識分子。但客觀地講,八股取士確立之初它也是有邏輯線索的,不是簡單的愚民政策導致的。
任何一個政策出臺必有前因后果,通常是一個歷史逐漸演變的過程。比如為什么八股取士的考試范圍只能是四書五經?如果國家不規定一個統一的教材標準,那么考生的答案出來以何為正確呢?其實單單對于四書五經的理解還有偏差呢!所以明清兩朝規定只能考四書五經,注解只能是朱熹的注解。其二,八股取士的時候要求文章一定得是八股,是很限制考生的創造性思維吧?但創造性思維的另一個角度可以考量文章的寫法多樣,你很難給出評判。每位考官在執行的時候也很難拿捏尺度。比如高考中不允許寫詩歌,因為考官很難判斷詩歌的好壞,所以高考早幾年的作文題會明確只能是議論文或者是散文。當年八股取士最初也是為了規范文體,而且字必須是標準楷書,也叫“館閣體”。寫草書行書都不被允許,也是為了防止作弊,因為不同字體容易事先識別。所以有些看似不好的東西,實際上它的淵源自有因由。
隨著明清兩朝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的束縛,考試題材只允許四書五經只能用朱熹的注解,結果是科舉制越來越窒息,科舉制的負面影響加速了它滅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最初非常創新的事物后期沒有規范,越往后便越不規范,導致科舉制如同戴上桎梏逐漸僵化,逐漸走向了衰落。
作為一個企業再創新和維護穩定之間往往會有矛盾會有沖突,在創新和制度穩定之間,作為企業家該如何兼顧?既讓一個企業充滿活力,又有規矩可循,有制度可以作為保障,這個臨界點在什么位置上?這是我們企業家去經營企業窮其一生所要探索的一個關鍵的節點。
《疏敏鉤沉》
第一財經廣播推出的創新欄目,本欄目根據歷史故事、典故或古典文學經典人物片段等來剖析現今經濟生活和現代企業管理中涌現的新現象、新問題,以史鑒今。(更多第一財經廣播的音頻產品,您可在阿基米德中收聽。)
17:50~18:00(重播)
主講人:趙疏敏,滬上著名講師,精通歷史、金融、經濟法學,同時受聘于全國各地企業教授公司管理和金融理財等課程。
往期《疏敏鉤沉》精選作品:
作者:趙疏敏 財經講師
編輯: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