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晉朝不得不說的就是司馬懿,雖然司馬懿不是帝王,但卻是晉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司馬懿一生善忍,沒有過早的暴露野心,才使得有了后來的晉朝。
晉朝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晉朝開國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馬炎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祖父。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279年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后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后,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由于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鑒;同時于268年頒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司馬炎在統一之后,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但是司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經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亡孫吳之后又將孫皓后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后宮,于是司馬炎的后宮便有萬人規模。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后宮內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且邊境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引發少數民族與漢人的沖突,郭欽、江統等人相繼以徙戎論,勸晉武帝用武力將內遷的少數民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但晉武帝不用。290年晉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陽陵。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與無法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原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