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胡子”的“紅”字前面講過了,接下來,再講一講這個“胡”字,這里,“胡”字的含義很重要。“胡”原本是秦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自稱。參見《漢書·匈奴傳》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后來成為漢人對中國北方和西方(主要為蒙古高原和新疆中亞等地)外族或外國人的泛稱。“胡人”的說法出現很早,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戰國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一定是胡人了。西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說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漢室作對的其他少數民族,胡人成氣候,是在十六國時期。彼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紛紛建立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習慣上又被稱作“五胡十六國”。漢語中由胡產生了一大批詞語如胡蘿卜、胡椒、胡瓜、胡豆、胡桃、胡床以及胡琴、二胡等,古代禁止胡漢通婚。
西胡是中國古代對西域各族的泛稱。因在匈奴西而得名。西漢時僅指蔥嶺以東,東漢起亦兼指蔥嶺西各族。其中較著名的城國、游牧部落和民族有鄯善(原名樓蘭)、車師(原名姑師)、龜茲、于闐、焉耆(亦作烏夷、烏耆、阿耆尼等)、疏勒(唐稱去沙、伽師祗離)、姑墨、大宛、蒲類、狐胡(亦作孤胡)、烏孫、大、小月支等。以從事游牧為主。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轄,加強了漢族西域各族經濟文化的聯系。秦漢以來,對來自這些地區的物產多加以“胡”字,如胡桃、胡椒等。《后漢書·西域傳贊》:“逷矣西胡,天之外區。土物琛麗,人性淫虛。不率華禮,莫有典書。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李賢注:“逷,遠也。”明陶宗儀《輟耕錄·事物異名》:“毳布也罽也。《說文》曰:'西胡毳布。’”唐人稱印度為梵,此外西域諸國,包括波斯、大秦在內,皆稱為胡。中原與西域的交通以漢、唐兩代為盛,而就政治聯系的密切,人民往來的殷繁,以及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看來,唐代達到全盛時期。當時西域諸族每遣子侄為質于唐,入充侍衛,因而久居長安,有的更入唐籍為民。昭武九姓胡自漢代以來即以長于經商聞名,東西方貿易為所壟斷。唐時更聚居或散居中原許多地區,稱為興胡或商胡。唐代在民風物俗方面因襲隋朝的舊習,通常不問華夷,兼收并蓄。7世紀以來的長安幾乎成為東西人才薈萃的都會,胡服、胡帳、胡樂、胡舞到處可見,賣酒為生的賈胡稱為酒家胡,侍酒的胡女稱為胡姬。胡食在魏晉時期已行于中原,至唐而轉盛,有畢羅(即抓飯)、燒餅、胡餅等名目。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游牧民族,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后為燕將秦開所破,遷于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筑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后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實際上東胡一名最早見于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古東胡族曾是活動在灤河中上游及其東北部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它包括了許多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樣,同屬北方游牧民族。東胡,并非東胡族人自命之名,因《逸周書》記載了從周文王至東周周景王時期的事情,故成書時間最早是在東周。東周時期匈奴人自稱胡 ,當時中原人把活動在匈奴(胡)之東的部族,皆稱為'東胡',因此《逸周書》的作者把當時人們對東胡的稱呼寫進書中順理成章。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東胡從有史記載以來,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 和中原的燕國和趙國的接觸比較頻繁。東胡曾打敗過燕國,燕國的東北從上谷(河北懷來縣一帶)至遼東一帶,經常遭受東胡的侵擾。東胡和趙國也是戰事頻繁。 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國曾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后退卻一千余里。燕國便從今河北懷來直到遼寧的遼陽一帶修筑了長城,以防東胡。并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御東胡的南下。趙國的大將李牧在擊敗匈奴的同時,又一次戰敗東胡。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匈奴剛剛興起時,也受東胡的敲詐勒索。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采用麻痹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當然,東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來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和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就是東胡主要的部落集團。
東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非常多:如東胡、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發、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話說滿洲入關的時候,滿族人口區區300萬,所以,他們擔心征服不了中原人,就留了后手,尋思著,如果在中原站不住腳,還是回到東北自己的老家。滿清就控制,不讓漢人進入東北,用柳條邊將東北封鎖起來,其后果,我在下一篇中再說。
前面說了,歷史上管東北土著居民叫東胡,而東胡是游牧民族,經常侵擾中原地帶,跟土匪有許多類似之處,因此,就有很多人管東北的土匪叫胡子。北方的土匪多聚集在深山老林里,防止被官府武裝清剿,隔一段時間就出來干打家劫舍的勾當,然后就回到自己的老巢里去揮霍,時間一長,臉上的胡子長長了,也沒有時間打理,一個人都長著亂蓬蓬的大胡子,當地人一看這種大胡子的人就知道是土匪,都要趕快跑掉,這樣,時間長了,“胡子”就成了這些土匪的別稱了。既是后來各路土匪都知道了這一點,開始打理自己的胡須,不在是亂蓬蓬的樣子了,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免被認出,但為時已晚,“胡子”的名稱已經深入人心,被一直延續下來。
我們要了解東北的近代歷史,就繞不開曾經活躍在白山黑水中各色不同的“胡子”。“胡子”貫穿了整個東北近百年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東北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