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浩茫
·人,由動物而來。“食”(生存)與“性”(延續生存),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界兩大最基本的法則。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兩大最基礎的欲望猶如兩只看不見的手,控制著人類社會的基本走向。
· 由“飲食男女”衍生的各種欲望,構成了人的個人利益。
·滿足個人利益,有兩種基本途徑:1、損人利己,如掠奪,如獨裁或壟斷;2、利人利己,如互助,如社會分工。由于人的高智商,既可以惡如魔鬼,又可以善如天使。
·國家的產生,其實是一種不圓滿的折中:滿足小部分人的利益,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
·國家產生的消極成果是:矛盾從生,且不斷激化,階級斗爭代代不息;國家產生的積極成果是:繁榮了藝術、哲學、倫理道德、乃至科學技術。
·高智商的惡性競爭,使人類成為生命進化史上最血腥的物種。
·真正的文明正是從矛盾叢生中產生的,它試圖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最根本的利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切倫理道德的起源。于是,人之異于禽獸者,終于確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利人利己”的反向論證,它的正向展開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些最完美的道德準則始終沒有得到最完美的實現,但至今仍是最完美的道德準則。
·社會主義者說:實現這一偉大理想就要鏟除私有制,“大公無私”。實踐這一信念的最偉大的動作就是上世紀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我們現在看來,這一偉大動作的偉大失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必然性。
·資本主義者說:“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果然,“市場經濟”遍行于現代世界。但“私有制”的痼疾決定了“利己”總是難以“利人”,而難以“利人”的社會,又必然是害己的。資本是頭怪獸。資本的本性決定我們必然要一次次重復“經濟危機”的折磨。
·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必然私欲橫流。我們看到,“食”與“性”展開了我們的世界,也可能毀滅我們的世界。
·出于對毀滅的恐怖,我們必須回到道德的起源,反芻我們祖先的智慧。
·“人之異與禽獸者幾希”。幾千年來先賢們喋喋不休的爭論,也就是要找出一點比禽獸高貴的東西來。
·“人性”之爭幾千年不息之所以難下定論,是因為“人性”尚在形成之中。
·“人性”是一個不斷塑造的過程,或者說:“人”,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概念,今天的人,還仍舊是不夠完善之人。
·如果有一天“衣冠禽獸”們全都消亡了,即便魯迅先生再世,也難以從“仁義道德”的字縫中挑出“吃人”二字來了。
·最富有同情心的善人們(如佛教徒)早就連異類的肉體都不吃了,惶論“吃人”?盡管這個世界物欲橫流,由異于禽獸之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綿延而來的善舉仍在發展,愛心已經惠及可憐的動物們了,對于同類的弱勢群體,焉有不關愛之理?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構建和諧的內心。爭取做一個“純粹的人”,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肌膚,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斯人”,這里解讀為“人類”。
·進化中的人類,只是生命進化史上的一個個環節,而不是最終的目的。人類的使命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新世界。
·欲望,只是啟動歷史的密碼,而不是歷史的本意。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靈魂的升華。
·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應當具有儒者的襟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