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2012年面積達4351平方公里。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約 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
江西鄱陽湖
江西鄱陽湖,是世界上七個重要濕地之一和我國最大的吞吐性淡水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洪水的調蓄和長江水資源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
江西鄱陽湖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
湖南洞庭湖
湖南洞庭湖,位于荊江南岸,湖南省的北部,界湘鄂兩省之間,面積遼闊,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原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現已退居第二。湖水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
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為許多大小湖泊。洞庭湖像一個巨大的水庫,容納湖南四水的水量并起著吞吐長江洪水的作用。
江蘇太湖古稱震澤
江蘇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蘇省境內,湖水南部與浙江省相連。是華東最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國著名的環太湖風景名勝區。
古代太湖有“一湖跨三州”之說,即東吳(蘇州)、中吳(常州)、西吳(湖州)這三個地方,事實上就是一個環太湖城市群。面積2445平方公里。
內蒙古呼倫湖
內蒙古呼倫湖,也稱呼倫池、達賚湖,當湖面海拔在545.6米時,湖水面積為2339平方公里。
內蒙古呼倫湖平均水深為5.7米,最大水深8米左右,蓄水量為138.5億立方米,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也是內蒙古第一大湖。
湖長93公里,最大寬度為41公里,平均寬度為32公里,周長為447公里。呼倫湖還以“大、活、肥、潔”著稱全國。“大”是湖的面積2339平方公里,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湖,相當于呼倫貝爾盟1988年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呼倫湖湖水的范圍變化非常大,在《山海經》、《唐書》這些古書中都有記載。呼倫湖以前叫大澤,在漢語文獻里面叫很大的湖泊,有時候可能達幾千平方公里,但有的時候又很小,比如說在清末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它干涸了,就剩下幾個小水泡和大量的濕地。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及20世紀60一80年代,這個湖又都有一個擴大的過程。
江蘇洪澤湖
江蘇洪澤湖,位于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洼地,后潴水成許多小湖。
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五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
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西藏納木錯
西藏納木錯,位于西藏當雄縣與班戈縣之間,湖面海拔4718米,湖的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1920平方千米。
湖水最大深度33米,蓄水量768億立方米,湖的南部岸邊為念青唐古拉山東段的北側山麓,而湖的西北側及北側為高原上的低山丘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納木措還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藏歷羊年是藏傳佛教傳統的朝拜納木措,到納木措轉湖的年頭。
西藏色林錯
西藏色林錯,是西藏第二大湖泊及中國第三大咸水湖,位于岡底斯山北麓班戈縣和申扎縣境內。
色林錯是青藏高原形成過程中產生一個構造湖,亦為大型深水湖。湖體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約22.8公里,東部最寬處達40公里。湖面面積1640平方公里,在西藏僅次于納木錯湖。湖面海拔4530米,最深處超過33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扎加藏布、扎根藏布、波曲藏布等。
據科學家考證,色林錯面積曾達到1萬平方公里,后因氣候變化,湖泊退縮,從中分離出格仁錯、錯鄂、雅個冬錯、班戈錯、吳如錯、恰規錯、孜桂錯、越恰錯。
山東南四湖
山東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四個相連湖的總稱,但由于微山湖面積比其它三湖較大,習慣上統稱微山湖,位于山東省南部微山縣,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全湖面積126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 6.00米,平均深度1.5米,容積 63.7億立方立米。
1953年設置山東省微山縣管轄全部湖區水域,是華北第一大湖,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泊。
新疆博斯滕湖
新疆博斯滕湖。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于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
博斯騰淖爾,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于湖中而得名。博斯騰湖距博湖縣城14公里,距焉耆縣城24公里,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博湖縣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東南部,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122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處1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