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伍尚為盡孝而與父親一同赴死,伍子胥卻準備逃走,伺機報仇,費無極布下天羅地網,一心要斬草除根。
在這種情形之下,往哪逃,成為了擺在伍子胥心頭的一道難題。他的敵人是楚王,堂堂一國之君,而他要報仇首先面對的就是楚師。楚平王雖然昏庸,但楚國作為競爭春秋霸主的種子選手,底蘊深厚,軍事力量強大,絕非尋常小國可比。爛船還有三斤釘,更何況楚國這艘大船現在還不爛。就當時的國力而言,能與楚相抗者也只有秦、晉二國。但秦國方與楚國聯姻,赴秦,不亞于自投羅網,而晉國此時君權旁落,六卿坐大,晉傾公已經失去了決策權,貿然前去,恐于事無補。
春秋中期各國分布圖
經過一番分析之后,他把眼光放到吳國身上。吳國國力雖然較之楚國偏弱,但也相差不大,非常具有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由于吳楚是鄰居,常有邊境糾紛,自己前去,定受重用。但此時的伍子胥身在楚國北方,吳國卻在楚國正東方向,路途十分遙遠,再說現在自己是被通緝的要犯,行走非常不便,于是作罷。
正在躊躇之際,卻聽聞太子建逃到了宋國。原來楚王密令邊關太守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卻故意把太子建放跑了,并且對楚王說,太子未有謀反跡象,殺之無名,他是你的兒子,當初你對我說,侍奉他就要像侍奉你一樣,所以即便為他而死,也是一件幸事!一番話說得楚王十分慚愧,竟也動了惻隱之心,并沒有追究奮揚的責任。就這樣,太子建帶上齊女和所生的兒子連夜出逃。
伍子胥得知這個消息之后,就決定前去投靠,雖然太子建此時已是一個落魄世子,但影響力還是有的,再說兩個人有著共同的敵人,而前往宋國也確實比較方便。但在赴宋途中,卻遇到了出使他國回鄉的好友申包胥。在伍子胥將父兄被害一事傾訴之后,又表達了自己必定滅楚的復仇計劃。
申包胥同情之余勸道,楚王雖然昏庸,但他畢竟是君,伍家世受恩惠,畢竟是臣,臣子怎么能向國君報仇呢?雖然申包胥此言乍聽之下頗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意,但在古代的忠君思想之下,這是必然的,如果國君枉殺一人,都要報仇,就亂了套了,國將不國,君權何在?
但身負國恨家仇的伍子胥又豈會因區區片言碎語而喪失斗志?在他看來,遑論君臣,殺其父兄者,便是仇人!此仇不報,誓不為人!人若阻我,我便殺人!國若阻我,我便滅國!雖千軍萬馬吾亦往!所以后世有人說,伍子胥因報私仇而致使生靈涂炭,小人也!殊不知,父兄之仇,尚且不報,忍氣吞聲之下茍延殘喘,與螻蟻何異!子胥此舉,才不失為熱血男兒!
見勸阻無效,申包胥只得說,作為臣子,我如果幫你報仇,那就是不忠,作為朋友,我如果阻攔你,那就是不義,你自己加油吧。但如果你真能滅楚,那我一定會存楚!
兩人就此別過,卻不知今日之話,已成誓言,在不久的將來,得以一一實現!當然這是后話。
子胥到了宋國之后,得見太子建,二人抱頭痛哭。作為同樣死里逃生的兩位當事人,沒有人比他們彼此之間的感受更為強烈。一個死了父親,另一個的父親卻雖生猶死。
同是楚國逃亡人,相逢正好還相識;相識所因同樣事,不需神交已相知!這兩個有著相同目標的人,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我們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