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有著明確的目的性,那么自然而然地,人類行為規則的特點也應當含有這種目的性。
2.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與否,并不是僅憑人的直覺可以判斷的,它必須要一種一般的法則,并將這種法則應用于各個案例和特殊的事務中。
3.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為道德基礎的信條認為,判斷某種行為的對錯,其標準和這種行為在幸福中所起到的影響好壞成正比。
4.功利主義學者其實更看重心靈的快樂,因為與肉體快樂不同,心靈的快樂不僅具有獲取代價小,并且更加穩定恒久的外在優越性,但是這些只是代表其外在的優勢而不屬于內在本質。
5.功利主義作為人類行為準則所孕育的幸福是全體人類整體的最大幸福,而不是某一個行為的個人的最大幸福,因此,是否接受這點并不是接受這一準則的必要條件。一個人道德高尚,但他并不一定會永遠因此而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幸福,但他的高尚一定會增加別人的幸福感,會增加人群整體的幸福感,整個社會會因此而收益頗多。
6.人們如果對生活總感到不滿,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是太過于自私自利,其二就是缺乏心靈的陶冶。
7.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人文關懷與科技進步等方式,將那些影響人類幸福的很多苦難的根源消解,有些甚至可以完全根除。
8.按照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宗旨,培養良好的品德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幸福,但是除了極少部分有能力大范圍地增加民眾幸福的個體,需要從公眾的利益去考慮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還是以個人的利益為優先考慮。
9.良好的品德所帶來的并非都是值得贊美的結果,對的行為也可能并不得益于良好的品德,在功利主義者的眼中,當這樣的反差出現在特定的場合中的時候,所改變的只會是對行為者本身的評判,而不是對這個行為本質的判斷。
10.功利的原則如果適合于用來評價任何行為,那么它也必定適合于評價那些彼此矛盾的功利,適合于區分各種功利間的輕重緩急。
11.任何設定的道德標準,都應有它對于人類行為的約束力或人們遵循它的義務與動機,否則它便是一個只存在于理論高塔中無法實現的傀儡。
12.當社會公眾都以幸福為倫理標準的時候,這種強有力的感情基礎就能為功利主義道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穩固的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
13.每個人都明白個體是社會整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個體在情感和行為上與整體中的其他個體保持一致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14.沒有人會將自己的生活完全置于自私的前提下,只有毫無道德感的人才會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中除自身利益需要之外就對其他人的存在熟視無睹。
15.在功利主義學說中,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幸福,而且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
16.每個人的幸福對其自身來說都是一種美好,深層次上的公眾幸福就是對整體中的所有個體而言的美好。幸福有資格成為行為的目的之一,同樣有資格成為道德標準之一。
17.幸福才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不管其他任何我們所追尋的東西,其本質上要么是作為人們為達到追尋幸福的目的而選擇的必要手段,要么根本就是以幸福的一部分來存在的。
18.信念是不同于欲望的主觀性的存在,信念是建立在對欲望追求與感受的基礎之上的主觀能動性的存在。
19.正義,即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法定合法權利,而非正義即是侵害和損害到人們的法定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