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的能力:(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3)自我激勵的能力;(4)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5)管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我把這5個能力簡單歸納成: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激勵自己、認識別人、管理別人。
初版序 亞里士多德的挑戰
情緒智力的重要性體現在感情、性格和道德本能的聯系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活中最本質的道德立場來源于基礎的情緒能力。對個體來說,沖動是情緒的媒介,所有沖動都起源于最終表現為外在行動的情感爆發。容易沖動的人缺乏自制力,在道德上是不完整的。控制沖動的能力是意志和性格的基礎。
人類基因遺傳賦予每個個體一系列的情緒設定值,從而決定了個體的性格氣質。不過人腦的神經回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性格不是先天決定的。
第一部分 情緒大腦
從情緒的功能和潛能角度分析,舍己為女的故事表明了無私奉獻的愛以及各種情緒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情緒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
情緒指導我們迎接困境或重任的挑戰——這些挑戰和任務往往過于重大,無法交由理智單獨處理,比如危險、痛苦的損失、百折不撓堅持目標、建立人際關系、組建家庭等。
每一種情緒相當于一種獨特的行動準備,指導我們按照過去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處理人類生活中反復出現的挑戰。
情緒就像一個根植于人類神經系統的指令體系,成為人類心靈固有、自動的反應傾向,對人類生存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們根據經驗知道,在進行決策和行動時,感覺的作用等于甚至常常超過思維的作用。我們過于強調以智商為衡量標準的純粹理性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不管怎樣,當情緒占據支配地位時,智力可能毫無意義。
所有的情緒在本質上都是某種行動的驅動力,即進化過程賦予人類處理各種狀況的即時計劃。
每一種情緒都隱含著某種行動的傾向。情緒導致行動,這在動物或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研究者在每種情緒導致不同類型反應的驅動機制方面發現了更多的生理學證據。
人在生氣的時候,血液會流到手部,以方便抓起武器或攻擊敵人,同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激增,為強有力的行動提供充沛的能量驅動。
人在恐懼的時候,血液會流到大塊的骨骼肌,比如雙腿,以方便逃跑,而且面部會由于血液的流失而發白(因此會有血“變涼”的感覺)。
大腦情緒中樞的回路釋放出大量使身體保持警覺的激素,人的感覺變得敏銳,為行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集中精力分析當前的威脅,更有效地評估即將采取的行動。
人在快樂的時候,主要的生理變化是負責抑制負面感覺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腦中樞活躍度增強,而產生憂慮情緒的大腦中樞趨于平靜。
人在墜入愛河的時候,會喚起溫柔的感覺和性滿足,同時還會喚起副交感神經——這和人在恐懼或生氣時“戰斗或者逃跑”的行動生理模式截然相反。
人在吃驚的時候,眉毛會往上挑,使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允許更多的光線射向視網膜。
人在厭惡的時候,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而且傳遞的是同樣的信息:吃到或者聞到讓人很難受的東西,或者類似這樣的經歷。
悲傷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個體適應重大的損失,比如親人的死亡或者極大的失望。悲傷會降低生命活動的能量和熱情,尤其是娛樂活動或者享樂。
實際上我們有兩種心理,一種用來思考,一種用來感覺。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我們的心理生活。理性心理是我們通常能夠意識到的理解模式,具有清醒的意識,會思索,能夠進行思考和反思。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認知系統:沖動、有力,有時沒有邏輯可言,即情緒心理。
理性和感性對心理的主導比例是一個平穩的梯度,感覺越強烈,情緒對心理的主導作用就越強,理性的作用就越弱。
情緒和理性這兩種心理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和諧共處,它們不同的認知方式相輔相成,為人類在世界上生存提供指引。情緒和理性心理通常處于某種平衡狀況,情緒襲來,要求理性心理采取行動,理性心理則斟酌、有時甚至否定情緒的指令。
大腦的高級中樞發源于邊緣系統,或者說擴展了邊緣系統的功能范圍,情緒腦在神經結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情緒中樞對包括思考中樞在內的大腦其他部分的運作具有強有力的影響。
在神經失控時,邊緣腦的神經中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召集大腦的其他部分服從其緊急調度。神經失控發生在頃刻之間,激發立即的行動反應,這時掌管思考的新皮層根本來不及全面觀察當前的形勢,更無從判斷行動的正確性。神經失控的特征是在失控過去之后,失控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杏仁核不僅與情感有關,所有的激情也都取決于杏仁核。杏仁核被切除或受到傷害的動物,不會感到恐懼和憤怒,失去了競爭或合作的緊迫感,對于自身在社會秩序中所處的位置也不再有任何認知,也就是說,感覺變得遲鈍或消失了。
從眼睛或耳朵輸入的感覺信號首先到達大腦的丘腦,然后通過一個單獨的突觸傳到杏仁核;丘腦發出的第二個信號則傳到新皮層,即思考腦。信號的分叉使杏仁核能先于新皮層做出反應,而新皮層在通過多個層次的大腦回路對信息進行充分分析之后,才能全面掌握情況,并最終做出更加精準的反應。
情緒系統可以不依賴于新皮層自動做出反應。有些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可以在完全沒有任何意識和認知參與的情況下形成。
人腦通過一種簡單而精妙的方式使情緒記憶產生一種特殊的潛能:機體的神經化學警報系統能在生命面臨威脅的緊急關頭,主導身體做出“戰斗或逃跑”的反應,同時還會把這一時刻深深刻入記憶。
“前認知情緒”(precognitive emotion),即個體沒有對感覺信息進行全面的分類整理,將其整合成可以辨認的對象,而是基于感覺信息的片段和神經的細枝末節做出反應。
杏仁核檢測到感覺模式的輸入,就會立刻得出結論,在得到全面的證據確認(或者任何形式的確認)之前就引發行動。
杏仁核能主導個體首先做出焦急、沖動的反應,而情緒腦的其他部分可以糾正這種反應,使其更為恰當。
大腦調節杏仁核激蕩的開關位于通往新皮層主要神經通道的另一端,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里。
以大腦意義上的時間單位來衡量,由于新皮層涉及更多的神經回路,其反應速度要慢于情緒失控機制。
情緒失控大體涉及兩種機制:一是杏仁核的觸動,二是保持情緒反應平穩的新皮層無法激活,或者新皮層動員起來應對情緒的緊急狀況。
情緒對理性有著重要意義。在感覺與思維共舞時,情緒無時無刻不在引導我們進行決策,與理性腦通力合作,令思維本身有效或者失效。反過來,思考腦在情緒中扮演執行官的角色,當然情緒失控或者情緒腦蔓延的時刻除外。
第二部分 情商的本質
學業智力與情緒生活關系不大。我們當中最聰明的人可能會由于肆無忌憚的激情和不加克制的沖動而在陰溝里翻船,高智商人士的私生活很可能一團糟。
如果將群體作為一個整體考察的話,智商和生活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智商非常低的人往往從事低下的工作,而高智商的人通常會獲得高薪,不過這并不是絕對的。
情緒智力。這些能力包括自我激勵、百折不撓;控制沖動和延遲滿足;自我調節情緒和防止困擾情緒影響思維能力;以及富有同理心和充滿希望。
情緒潛能(aptitude)是一種元能力(meta-ability),它決定著個體包括純粹智力在內的其他技能的發揮程度。
不善于控制情緒的人,常常會經歷內心的斗爭,從而損害其專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教育對兒童發展最重要的一項貢獻是引導他們找到最能發揮所長的領域,使其在該領域獲得滿足感和競爭力。
人生成功的關鍵不是取決于某一種獨占性的智能,而是取決于范圍更加廣泛、包含7種關鍵變量的多元智能。
人際智能細分為4種獨特的能力:領導力、培養人際關系和維持友誼的能力、解決沖突的能力
社會分析能力。
人際智能的核心包括“準確識別及回應他人情緒、氣質、動機和欲望的能力”,而自我認識的關鍵內省智能還包括“正視及辨識自身感受,并以此引導行為的能力”。
智商和情商這兩種競爭力因素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獨立、相輔相成的。
第二部分 情商的本質
情緒的意識是情緒競爭力的基礎,諸如情緒自控等其他競爭力因素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覺察到不快情緒就意味著要擺脫這種情緒。但是覺察情緒與努力避免沖動行事并不是一回事。
個體如果意識到“我感到憤怒”,就會獲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不僅可以選擇停止行動,而且增加了不同的選擇,即努力放下情緒的包袱。
自我意識。在情緒發生的時候有所意識,這種人通常比較善于處理自身的情緒生活。
吞沒。這種人的情緒主宰了一切,他們常常感到被情緒吞沒,無力逃離。
接受。這種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也往往接受這些感受,因此不會試圖做出改變。
自柏拉圖時代以來,自制克己,面對命運之神的打擊,安然經受住情緒的風暴,避免淪為“激情的奴隸”,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美德。
節制的目的是平衡,而不是壓抑情緒,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價值和意義。
我們需要的是恰當的情緒,對環境恰如其分的感知。情緒過于模糊,就會產生乏味和隔離;情緒失去控制,過于極端、持續時間過長,就會變成一種病態,比如常態性抑郁、過度焦慮和憤怒,以及躁狂癥等。
控制我們的困擾情緒是保持情緒健康的關鍵。情緒過于極端——過于強烈或持續時間過長——會破壞情緒的穩定性。
情緒無論低潮還是高潮都給人生增添了趣味,不過高低起伏需要保持平衡。在心靈的方程式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例決定了人的幸福感——至少有一項關于情緒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
改變情緒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取得小小的勝利或獲得簡單的成功,比如把堆積已久的家務活兒做完或完成其他有待解決的任務。同樣的道理,提升自我形象也能讓人快樂起來,即便是外表的改變也可以發揮作用,比如穿衣打扮或者化妝。
輕微的情緒高漲——心理學上稱之為“輕度躁狂”——似乎對作家及其他要求思路清晰、想象力豐富的創造性職業最為理想,這種狀態接近于倒U型的頂點。
如果能一直保持好心情,個體靈活思考、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就會增強,無論是智力方面還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都會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
進入“涌流”狀態是情緒智力的至高境界。涌流也許意味著情緒控制在表演和學習的目的之下達到了極致。在涌流狀態,情緒不受抑制和牽絆,而是積極的、充滿活力的,與當前任務協調一致。
在涌流狀態,人們全神貫注于所從事的活動,心無旁騖,他們的意識與行動融為一體。個體如果過于關注當前發生的事情就會阻斷涌流,比如“我干得很棒”的想法可能會破壞涌流的感覺。此時,人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關注與當前任務有關的狹窄范圍,忘掉了時間和空間。
進入涌流狀態有幾種途徑。一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于當前的任務。
如果人們發現某項任務屬于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但又稍微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在這種時候也可以進入涌流狀態。
同理心的基礎是自我意識,我們對自身的情緒越開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緒。
同理心,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人生的很多競技場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銷售和管理到談情說愛和養兒育女,再到同情關愛和政治行動。沒有同理心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比如在精神病罪犯、強奸犯和孌童犯身上就看不到同理心。
童年期缺少協調的情緒代價非常大,會對兒童的一生產生影響。
社交競爭力的一個關鍵是人們表達自身感受的能力大小。
演員是情緒表達的專家,他們的表現力在觀眾當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
人們在人際互動中感到情緒一致的程度體現為交談時雙方身體動作的協調性,這是無意識的親密的衡量指標。
情緒的同步性有助于情緒的傳遞和接收,盡管有些情緒可能是負面的。
人際智能的組成要素細分為四種單獨的能力:
組織團隊——領導者的基本技能,發動并協調群體努力開展工作。
協商解決辦法——調停的才能,防止沖突或解決突發危機。
人際聯系——同理心和聯系的能力。
社會分析——能夠體察和領悟他人的感受、動機和關切。
社會智力出色的人很容易和別人打交道,善于領會他人的反應和感受,善于領導和組織團隊以及解決人際活動中突然爆發的爭端。
第三部分 情商的運用
情緒教育的差別造就了男女不同的技能,女孩變得“善于理解語言和非言語情緒信號,善于表達和交流感受”,男孩變得善于“使與脆弱、內疚、恐懼和傷害有關的情緒最小化”。
婚姻關系的問題始于某一方的情緒持續泛濫。如果有一方對情緒攻擊或不公正待遇總是處于防衛狀態,對任何攻擊、侮辱或怨恨的跡象過于警覺,肯定會小題大做、反應過度。
情緒泛濫本身破壞了解決問題的所有嘗試,漸漸地,情緒泛濫的一方開始把婚姻中所有的問題都看得過于嚴重、無法修復。
每一種強烈的情緒從根源上來說就是一種行為的沖動,對沖動加以調節是基本的情緒智力。對于愛情關系,由于涉及切身利益,控制沖動尤為困難。
慢性焦慮、長期抑郁和悲觀、持續緊張或不滿、憤世嫉俗或多疑的人,經研究患病風險是常人的兩倍,包括哮喘、關節炎、頭痛、胃潰瘍以及心臟病(每種疾病代表主要、廣泛的疾病分類)。因此,困擾情緒是疾病的風險因素,其有害性相當于吸煙、高膽固醇對心臟病的危害,也就是說,成為健康主要的威脅。
第四部分 機會之窗
氣質可以定義為我們情緒生活的典型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每個人的情緒范圍都會有這種偏好性。氣質是與生俱有的,屬于基因博彩(genetic lottery)的一部分,會對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膽怯、大膽、樂觀和憂郁,每種氣質類型取決于大腦活動的不同模式。人的氣質可能千差萬別,每種氣質以情緒神經回路的內在區別為基礎。對于任何特定的情緒,人們在情緒觸動的難易程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強度的大小等方面表現大相徑庭。
第五部分 情緒素養
急于批判的傾向證實了攻擊性特別強的人身上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見。他們總是假定他人懷有惡意或威脅,并據此做出反應,而沒有注意到真實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