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分開長達45年的西德和東德,兩兄弟終于又擁抱在一起。那么,原來強大的德國是怎么分出西德和東德的呢?
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個壞家伙,在二戰后期敗局已定。另一邊的美國、蘇聯、英國,以及到處蹭勝利的法國,開始為戰后的世界格局劃分做準備了。
但是,四國也是各懷鬼胎,都想在戰后的德國撈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說:戰后的德國,重工業的魯爾區和薩爾交給“國際”共管,剩余土地成立五個國家。
所謂共管,實際上就是美國控制,其他幾家也不傻。英國說五個國家太多,三個國家就足夠了。而這三個國家,將分別由英國控制的德國西北部,包括魯爾工業區,美國控制的德國西南部,蘇聯控制的東部組成。
按英國的劃分,蘇聯得利最大,所占地盤占了德國地盤的40%。美國早就意識到二戰后,蘇聯將成為美國最大的敵人。蘇聯占德國東部,顯然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想阻止蘇軍進入德國東部,蘇聯早料到美國會有這一招,蘇軍不斷向德國的東線邊界殺過去。而此舉,在美國人看來,更加印證了自己的判斷:蘇聯不但要德國東部,甚至想吞掉整個德國。
英美法認為絕不能讓蘇聯占的太多,寧可讓德國不分裂。畢竟以英美法的實力,控制一個地盤相對完整的德國還是可以的。英國和美國首先做了利益交換,然后共同對付蘇聯。
你也注意到了,德國戰后的三個占領區是沒有法國什么事的。英國出于制衡美蘇的考慮,把法國推到前臺。美國為了爭奪到英國的支持,咬牙讓出美國在地圖上已劃好的一部分地盤給法國,英國也讓出一部分。當然,還是以英美為主,法國就是個拉人頭湊數的。
無論怎么劃分,德國首都,也是最大城市的柏林,將落入蘇聯之手。這對英美法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蘇聯最多只能占柏林的一部分。在最早提出要瓜分德國時,美國就說柏林要一分為三,英美蘇各占一部分。后來法國擠進來,就變成了四個國家瓜分柏林。
經過多輪扯皮,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各方基本確認了各自的利益劃分。其實他們都想獨吞德國,美其名曰保持德國完整,然后由自己單獨控制。可都是江湖大佬,在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誰也別想吞并,最多也只是多占一點便宜。
蘇聯占的便宜并不小,蘇聯卻認為自己吃了大虧。論面積,美國、英國、法國各自控制的地區都不如蘇聯控制區的大。如果英美法的占領區各自成立德國的話,那么西方的陣營將出現三個德國。蘇聯在蘇占區也成立一個傀儡德國的話,西方控制的三個德國,在與蘇控德國的較量中是占不到上風的。
所以,對西方來說,英美法的控制區合并,才能與蘇聯抗衡。
1948年6月,英國、美國、法國各自控制的占領區合并,這就是西德的前身。1949年的5月23日,英美法控制的西德(含三國控制的西柏林)成立。
這是美國的意思。在名義上,英美法三國控制西德,可英國和法國在二戰時被打得元氣大傷,只有美國發了戰爭財。美國在西方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英國都要靠邊站,更不用說法國了。
圖-德國街頭
再說蘇聯。 蘇聯(沙俄)有強烈的土地占有欲望,但他們控制的德國東部,顯然不能并入蘇聯。對比英美法(在西德的)的做法,蘇聯也不能將德國東部強行并為蘇聯地盤,這在政治上等于自殺。
蘇聯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跟著英美法學,在德國東部也成立一個國家,反正由蘇聯控制。1949年10月7日,蘇聯在德國東部成立了東德。
從此,兩個德國在各自老大的支持下,分庭抗禮,有點類似南北朝的東魏和西魏。
圖-柏林墻
兩個德國并存的幾十年間,并非是有些人想象中一邊倒的西(德)強、東(德)弱局面。東德的工業建設成就相當傲人,被蘇聯稱為“櫥窗”。在與西德的抗衡中,東德并不落下風。
說說柏林墻。都知道約有300萬東德人翻越柏林墻進入西柏林(有50萬人最終又回到東德)。實際上呢,也有100萬西德人翻越柏林墻逃到東德。即使是1989年,還有上萬名西德人進入東德。
1954年,有一戶德國人從西德來到了東德的勃蘭登堡生活。這家人有個漂亮可愛的女兒,名叫安格拉,就是現在的德國女老大。
只不過,東德受到蘇聯的影響太過致命,幾乎所有身家性命都綁在了蘇聯這邊。蘇聯這座鐵塔一晃悠,東德就跟著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