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華文化中的馬太效應
中華文化對“馬太效應”早有闡述,中華古籍《周易》、《道德經》和《論語》都有對該效應的解釋,周易早有類似馬太效應思想,老子更是提出比馬太效應更全面的“天之道與人之道”,道德經提出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即所謂的馬太效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即消除馬太效應帶來不利影響。
論語則補充該效應的社會影響。但是遺憾的是周易和道德經雖然都比圣經要早,卻并沒歸納總結出該效應。這也是中國崛起和中國夢實現在“文化方面”要需做的努力,一定要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
(一)《周易》中較早馬太效應的思想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周易》
《象辭》說:外卦為坤為地,內卦為艮為山,地中有山,內高外卑,居高不傲,這是謙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以謙讓為懷,裁取多余,增益缺乏,衡量多寡而公平施予。
象(又稱《象傳》)卦象取法自然之象,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現的容貌、形態,如日月星辰所呈現的象稱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現的象叫地象。
《周易》中的象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過卦表現出來的。通過闡釋卦象、爻象所蘊涵的道理,告知人們如何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
如上,《周易》觀察到“山”內高外卑,居高不傲的自然之象,告知人要謙虛。并且根據事物的多少,而公平施予,裁取多余,增益缺乏。
相反在《圣經》中的馬太效應是“裁取缺乏,增益多余”,讓擁有的擁有的更多,讓貧困的人更加貧困。
貧窮是有差別且很難消滅的,就像山峰的山頂和山腳的關系,這是客觀的。而沒有“山腳”何來“山頂”,道家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所以貧富相襯,沒有貧困的襯托,似乎不會有富裕?如果百萬富翁面對千萬甚至億萬富翁,好像是‘窮’了點。
而貧富真的這么重要嗎?
滄海桑田,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何況是人間的貧富呢?這樣的想法和觀點可能很“道系和佛系”,但現實世界無恒強、無恒弱!
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從山腳登上山頂。且如果登上山頂后,不要忘記山“內高外卑,居高不傲”。山既然雄偉厚重、高深博大。就該謙虛不傲,志存高遠!
(二)老子《道德經》中全面的馬太效應
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
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以上是老子對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完整且辯證的論述,下面著重分析老子的天道人道:
老子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余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余。
解讀:老子的不僅提出馬太效應的“人道”,而且也提出了消除馬太效應的消極影響的“天道”。
老子的天道人道是更加全面的馬太效應,不僅表明效應結果,還隱含著馬太效應的形成過程(通過損益產生差距),以及應對馬太效應的方法即講天道(通過損有余而補不足以追求公平)
損益而成強弱之別,也就是西方的馬太效應:
弱者易損,損之而弱,弱者越弱;
強者越益,益之而強,強者越強。
損益既是強弱之因,也是解決馬太效應之法:損裁有余,增益缺乏!
馬太效應是相對現實的,是人道,是個體差異所形成的差異發展。我們所講和所追求的公平公正是相對理想的,是天道,是為了彌補個體差異而推動個體共同發展進步。
為什么要推崇天道,而反對馬太效應的社會法則?
世界處于發展變化的,無恒強無恒弱。有些人年少成名,有的人大器晚成。難道澆花就該先澆先開花的,后開花的就讓他枯死嗎?
網友看過“馬太效應”文章回復作者問道:那弱者的生命有何意義?弱者的意義何在,這是在反思馬太效應的影響。如果這有世間,只有上帝和神仙才好,因為他們才是無所不能的強者!人類生如螻蟻,又何必掙扎!
所以引用古希臘《伊索寓言·馬和驢》的寓意就是“強者幫助弱者,他們才能共存。”
富人應該幫助窮人,這樣富人和窮人都會變得更富裕;
強者應該幫助弱者,這樣強者和弱者都會變得更強大。
人類,只有互助互愛,才能面對強大的自然和宇宙!
(三)孔子論語中的馬太效應的影響
1、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
意思: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解讀: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于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不論是治國還是管家,不是憂慮物質的匱乏而是憂慮物質財富的分配不公,不是憂慮社會的貧窮而應憂慮社會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沒有貧窮,社會和諧了就沒有匱乏,安定了就不會垮臺。
2、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解讀:當前影響社會安定與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定程度上存在“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要讓貧者無怨的確很難,消除怨恨不能靠封堵言論。根本的,一是做大蛋糕,增加社會總財富。二是盡量“均”,爭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樣讓貧困的人變得富裕點,也就沒有了怨恨。
(四)中華典故:盈我成百
《金樓子》:“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嘗訪邑里故人,其鄰人貧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則牧數足矣。’鄰者與之。
楚國有一富人,他家放牧的羊有九十九只,而他非常想湊滿一百只羊。
他有一個很窮的鄰居,家中僅飼養了一只羊。
他去鄰居乞討說:“我家已喂養了九十九只羊,
今天你若把你家的一只羊送給我,
我的羊群就湊足了一百只了。
感悟:盈我成百的笑話來自對財富物質的過度追求,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傷害別人的利益,而自己也不見能得到多大的益處。這樣損人利己的事情,難道不覺的很愚蠢嗎?
老子說“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也就是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富人有九十九卻與窮人借一而成百,為富不仁貪得無厭,沒有比這個更可恥的了。相反,如果能夠減少多余且不該得的,以補給其他不足且應該得到的,這樣便公平公正又合理。
比如資本家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而形成財富積累,即便再多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而如果資本家剝削所得除去合理利潤,價值剩余部分分配給價值真正創造者。這便做到合理,而合理的事情才會長久。
(五)總結與思考
人文社科領域經常提到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是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借用《圣經》典故歸納總結的,也不是《圣經》原本就有的。
《周易》提出‘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的觀點;
《道德經》中天道和人道比《圣經》中‘馬太效應’更全面,老子不僅提出類似馬太效應的人道,還提出并倡導天道;
《論語》提出類似‘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實,以‘均無貧,安無傾’作用和影響。
同樣或更完善的觀點,難道我國幾大先哲的思想加起來還比不上西方的馬太效應嗎?
我們只是不太相信自己雜糅了千年的文化,并且缺乏總結歸納和創新。
難道美國學者能從西方經典《圣經》從總結出理論,而我國的學者難道就不能在《周易》、《道德經》和《論語》等經典中總結出理論嗎?況且國學還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可遠不止“四書五經”!
所以:
中國理論當自信,中華文化當自信!并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這樣中華文化才能獨領風騷,中華民族才能永?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