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是之前曾寫過的一篇梳理五胡十六國的文字,接下來,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脈絡。
兩晉南北朝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西晉——東晉與十六國——南北朝
1、西晉結束三國紛爭
節(jié)點一——西晉一統(tǒng)天下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晉武帝,在此的兩年前,公元263年,司馬昭已派鐘會、鄧艾攻滅蜀漢。
公元280年,司馬炎令杜預、王睿南下滅吳,至此三國歸一,天下重新一統(tǒng)。
司馬炎并非昏君,作為一個開國之君還是合格的,其推行占田法和課田法提高農(nóng)民的積極性,開創(chuàng)了“太康之治”,但司馬炎自身的奢靡之風為晉朝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節(jié)點二——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
西晉自公元265年建立,至公元316年滅亡,凡51年,其作為一個大一統(tǒng)朝代的時間其實也僅僅在司馬炎生前,司馬炎在公元290年去世后,傻兒子惠帝司馬衷即位,帝國馬上開始風雨飄搖。
八王之亂,起于公元291年,終于公元306年,本質(zhì)上就是因為司馬衷魯鈍,皇后賈南風弄權,引起了司馬家族的內(nèi)訌,參與者其實不止八王,因《晉書》將參與的八個諸侯王聯(lián)合作傳,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勝利而結束,但更大的混亂馬上就到來了。
公元304年,八王之亂尚未結束之時,南匈奴劉淵便在太原起兵了。
公元311年,劉淵之子劉聰攻破洛陽,公元316年,劉聰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由于此事件均發(fā)生在晉懷帝永嘉年間,故史稱“永嘉之亂”。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結果,便是五胡亂華和晉室衣冠南渡。
2、東晉和十六國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王導的輔佐下在南京稱帝,這便是東晉。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真正的門閥士族當權的朝代,王氏、庾氏、謝氏、桓氏四大世家依次掌控東晉103年的朝政。
東晉的政治相對比較穩(wěn)定,我們的目光可以集中在北方的五胡十六國。
節(jié)點一——后趙滅前趙,一統(tǒng)北方
公元318年,劉淵的養(yǎng)子劉曜即位,國號“趙”,史稱前趙。
公元319年,劉淵的大將石勒在河北即位,國號也是“趙”,史稱后趙。
前趙位于關中,后趙位于河北,兩個政權在北方東西對立。
后趙統(tǒng)一北方
公元329年,石勒滅前趙,一統(tǒng)北方。
節(jié)點二——前秦滅前燕,一統(tǒng)北方。
公元333年,石勒死后,其侄石虎即位,北方大亂。
公元350年,石虎養(yǎng)孫冉閔滅后趙自立,這便是冉魏。
與此同時,關中被氐族人的前秦占據(jù),鮮卑人的前燕從遼東入關,進入中原。
公元352年,前燕慕容恪生擒冉閔,斬于遏陘山,此后前燕與前秦取代了前趙與后趙在北方東西并立。
前秦統(tǒng)一北方
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派王猛滅前燕,一統(tǒng)北方。
節(jié)點三——淝水之戰(zhàn),秦敗晉勝。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80余萬軍隊南征東晉。
與后來鮮卑人在北方重建正統(tǒng)不同,苻堅選擇的是滅東晉,奪正統(tǒng),這也是苻堅不聽王猛臨終勸告,執(zhí)意南征的根本原因。
有的人說,假如此時的前秦滅了東晉,那么華夏文明也將隨之滅亡,其實歷史遠沒有那么悲觀,前秦成為第二個大秦帝國也說不定。
但無論如何,事實是前秦敗了,苻堅北逃,天下大亂。
節(jié)點四——慕容垂復國
慕容垂本位前燕名將,因屢被猜忌投奔前秦,苻堅兵敗后,慕容垂選擇了北上復國。
公元384年,慕容垂在河北復國,史稱“后燕”。
后秦與后燕
同年,羌人姚萇在關中叛亂,次年斬殺苻堅,自立為帝,這便是“后秦”。
后秦和后燕,一如此前的前秦和前燕一樣在北方東西并立。
節(jié)點五——拓跋燾和劉裕崛起
東晉和北方十六國對立的局面,最終被鮮卑族拓跋燾和劉裕的崛起而改變,拓跋燾的北魏統(tǒng)一北方成為北朝,劉裕代晉,自立為帝,史稱“劉宋”,從此南朝開始。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5年,拓跋珪在參合陂之戰(zhàn)擊敗后燕,后燕被一分為二,北部為北燕,南部為南燕。
公元410年,東晉的劉裕北伐,滅南燕
公元417年,劉裕的北伐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家投降,后秦亡。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建立宋朝。
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燕。
公元439年,拓跋燾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至此,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
北魏與后趙、前秦的短暫統(tǒng)一不同,它使北方重新有了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局面。
3、南朝和北朝
南北朝時期,歷史發(fā)展的主動權依然在北不在南,華夏能否重新一統(tǒng),在于北方何時能夠完成鮮卑和華夏的融合。
簡單來說,北方的政權沿革是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滅北齊,一統(tǒng)北方。
南方的政權沿革則相對簡單:宋~齊~梁~陳,四朝禪讓。
但我們觀南北朝的節(jié)點可以不完全依照政權沿革。
節(jié)點一——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為由,從平城遷都洛陽。
拓跋宏遷都洛陽,其目的便是為了重建華夏正統(tǒng),從此鮮卑族改漢姓,著漢服,說漢語,寫漢字,開始了民族的大融合。
但對于北魏政權本身而言,此舉加劇了北魏內(nèi)部的漢化與反漢化的分裂。
節(jié)點二——六鎮(zhèn)之亂
拓跋宏遷都洛陽之后,北魏在北方六鎮(zhèn)的鮮卑貴族由于待遇不如洛陽貴族,二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公元523年,六鎮(zhèn)拓跋貴族發(fā)生叛亂,史稱“六鎮(zhèn)之亂”,這一事件導致了北魏的最終分裂。
北魏亂局,最終爾朱榮擊敗六鎮(zhèn)亂軍,掌控朝政。
節(jié)點三——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fā)生在六鎮(zhèn)之亂中,之所以單獨列出來,是因此此事件直接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公元528年,胡靈太后擅權秉政,鴆殺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爾朱榮假托孝明帝旨意,攻占洛陽。之后,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使爾朱榮從平定叛亂的功臣成為亂臣賊子,高歡和宇文泰分別在河北和關中擁立北魏皇室為帝,從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節(jié)點四——侯景之亂
侯景本為東魏高歡部將,但與其子高澄不睦,高歡死后,侯景反叛,被南朝梁武帝收留。
之后,南梁與東魏交好,侯景恐懼,公元548年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次年占領南京。
至公元552年,陳霸先收復南京,侯景出逃被部將殺死,亂平。
侯景之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此亂使南朝的核心地區(qū)江南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從此南方被統(tǒng)一只剩下時間問題。
節(jié)點五——北周滅北齊
北周(西魏)與北齊(東魏),從實力來說北齊原本更強,但北周自宇文泰創(chuàng)立八柱國、府兵制后,迅速強大起來,后來的關隴集團奠定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統(tǒng)治基礎。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可惜宇文邕與后來的柴榮一樣,英年早逝,否則一統(tǒng)天下的人便不會是楊堅。
公元578年,宇文邕病死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時年35歲。
三年后,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楊堅滅南陳,一統(tǒng)華夏,南北朝就此結束,華夏文明迎來了第二個大一統(tǒng)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