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tǒng)一
(1)背景
1)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數民族來犯,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春秋時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
3)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始對本國的政治、軍事等進行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并戰(zhàn)爭來統(tǒng)一天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
(2)過程
公元前221年,秦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tǒng)一全國。
(3)意義
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混戰(zhàn)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例1】
毛澤東曾做詩盛贊秦始皇:祖龍(指秦始皇)魂死秦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指《封建論》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詩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是指____。
A. 郡縣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嫡長子繼承制
D. 中央集權制
解:秦朝確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繼承與發(fā)展。故本題應排除A、B兩項,D選擇項;C項開始于西周時期,與題目中的信息“秦政”不符。
故選D。
2、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1)皇帝制度
1)建立
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
2)特征
皇帝獨尊: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皇帝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
皇權至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fā)給。
(2)三公九卿制
1)三公: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2)九卿: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特點: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例2】
有學者認為,“君主握有對一切政務的最后決定權和否決權,但一般不直接統(tǒng)領百官,處理政務;宰相……原則上只是‘助理萬機’”。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____。
A. 秦朝設左右丞相
B. 西漢分設中外朝
C. 隋唐實行三省制
D. 北宋設參知政事
解:秦朝設左右丞相的職責是: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其他的不符合“對一切政務的最后決定權和否決權,但一般不直接統(tǒng)領百官”。
故選A。
3、郡縣制
(1)建立
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設鄉(xiāng)、里基層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圖解歷史: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例3】
“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qū)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____。
A. 分封制
B. 郡縣制
C. 宗法制
D. 三省六部制
解:西周時實行分封制,分封了齊國、楚國、魯國等。但是到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分封制被徹底打破,郡縣逐漸代替了諸侯王國,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故選B。
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聯系,以便后續(xù)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