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物價、高房價、就業難等原因,加之一些年輕人自身的原因,使得我國啃老之風愈演愈烈,很多父母苦不堪言,因為啃老有的父母將自己的子女送上法庭。據統計,全國80后累計有2億多人。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年輕人將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這些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如何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減輕生活壓力,不僅是青年人的現實要求,也是全社會值得關注的大事。
據悉,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靠老年人養活。近日,寧波一名90歲的老人將自己近60歲的兒子告上法庭,因為兒子“啃老”。 早在2009年,鄭州法院判決“啃老族”第一案,“啃老族”趙某和妻子會某結婚后跟父母一起生活,稍不如意就打罵父母。最后,忍無可忍的父母只好將不孝之子和兒媳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兒子搬出房屋。經審理,法院對這起特殊案件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趙某、會某于判決生效后搬離父母的住所。實際上,我國對于“啃老族”過去只在道德方面抨擊,鄭州法院卻是通過法律對“啃老族”動了真格。有專家表示,此案讓那些“啃老族”明白,他們的“啃老”行為不是沒有辦法“醫治”的,法律同樣可以對他們說“不”。
有人總結出六類常見的“啃老族”,筆者深以為然。一類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輕人。二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于挑剔。三類是雖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惡勞不愿就業。四類是“創業幻想型”的青年人,缺乏真才實學。五類是家庭條件優越的“少爺公主”,待在家里“享受生活”。六類是因為要買房子供房子,或是“提高生活質量”等種種原因,而向父母不斷伸手要錢的。出現我國“啃老族”越來越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面提到的高房價、高物價、就業難等原因外,這些體質健全的中青年人心理素質差、安于現狀、缺乏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才是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的父母疼愛子女之心可見一斑,他們把為兒女做飯、購衣、掙錢、買房,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當子女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時,父母會自我安慰般地解釋:“沒有工作是小事,只要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不到外面學壞就行了。”于是,父母不僅承擔了子女吃、穿、用以及教育、醫療,娛樂、時尚等生活消費需求,還要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結婚住房等等。一言以蔽之,父母的過于溺愛和子女的過于依賴,使我國啃老一族成為慣性的自然化傾向。有網友認為,不管怎么說,啃老的雙方都一定是有問題的,沒有一方的妥協沒有另一方的依賴就不會出現“啃老”這樣的結果。雖然講,社會中各種壓力很大,但是沒有庇護的流浪毛狗都可以生活,何況是人。作為“啃老族”的那些人,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一開始其實就進了一個錯誤的胡同。防止子女成為“啃老族”只不過是個很簡答的怎么做的問題,可以愛但總不該一直都是“溺愛”!
出現我國啃老之風愈演愈烈的現象,與當代社會大環境有極大的關系,當然,父母對孩子從小就百依百順的溺愛以及對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獨立意識差,社會責任感不強也不無關系。解決啃老族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要提高年輕人的獨立意識,形成艱苦奮斗的個人理念,腳踏實地的做事,克服好高騖遠的心理。其次,社會要為年輕人創造公平競爭的平臺,避免社會結構的板結化,提高社會流動性,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苛責。再次,對那些不學無術也不想改變現狀,單純覺得靠父母就行的“啃老族,父母要有法律意識,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把子女養大成人已經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職責,沒有必要負擔兒女的衣食住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