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老子【道德經】
(一)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字伯陽,然“老子”是當時人們對他的尊稱。“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約在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據考證,老子的幾代祖先都是貴族,曾任過各國的史官。獨特的家庭文化使老子從小受到熏陶。在公元前521年前老子一直在苦縣隱居修學并逐漸成為一位非與一般智者。
公元前521年,老子做了東周王室的藏書史官,由于工作之便,老子得以遍觀當時的各種文獻典籍,產生了深邃睿智的思想。但由于他只注重研究關于道德的學問,所以一直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又經過多年鉆研,老子成為當時一位精通周禮理論與制度的大學者。公元前499年老子見周王室哀微,無心再做官,便辭官而去,回到苦縣老家歸隱,開始著書立說,寫下洋洋5000字的皇皇巨著【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老子5000文】,是中國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面代表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全書共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37章為【道經】,講的是世界觀問題,下篇44章為【德經】,講的是人生觀問題。全書文辭簡奧,哲理深闊,且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涉及宇宙、社會、人生、軍事、政治、醫學等各個方面。
其中【道】的觀念,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它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本原它“無聲無形、恍恍惚惚”難以用感官去把握,但又【其中有象】,它無知無欲、自然無為,卻決定和支配著天地萬物的生存變化。老子首創以【道】為最高范疇的哲學思想,反對上帝有知、天道有為,針鋒相對地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這種對天上神權的大膽質疑,是人類思維史上一次重大的發展與飛躍。
萬物玄變化,長生久視之,神游天界外,道從意中來。
(二)
【道德經】包容著極大的智慧,在中國哲學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著作不僅影響先秦諸子各家各派,而且對整個哲學史中的重大哲學派別都有極大的影響。當然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限制,老子的自然辯正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徼。”這段含意博大精深、快之上口箴言,就是道教的基本經典----【道德經】中的開篇之作,這段話的意思是“道”是不能稱說的,永恒不變,也沒有名稱,然當有名稱可以傳述的時候,道已經在化生萬物了,萬物生而即滅它們的名字不能永恒長久。沒有名稱就是天地的本始,有了名稱就是萬物的源頭。所以斬斷一切情感欲望,抱元守一,就是可以觀察到的奧妙變化。
【道德經】全文言簡意賅,博大精深。作者以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詩韻的語言,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治理、身心的修養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理念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幾千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乃至普通百姓,從【道德經】吸取養素和智慧。【道德經】對中國古今的政治、軍事、哲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思想領域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飽學博識的老子,在哲學中最推崇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他認為柔弱的事物比剛強的事物更具生命力,“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軼聞,;老子高壽博得眾多人的羨慕。一天有位學者向他討教如何長壽的秘訣良方。老子張開嘴,指著自己口腔,向那個學者問道:你看我的牙還在嗎?那人答曰:不在了。老子又問道: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那人迷惑的答曰:在呀。老子笑曰:牙齒比舌頭堅固得多,可是堅固的牙齒沒有了,柔軟的舌頭依然還在啊。你懂了嗎?那位學者聞之,恍然大悟。
道可道來非常道,名可名源本無名,萬物即生又即滅,玄變之中無永恒。
(三)
老子,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造就的偉大哲學之先人,他的道德修養,達到了一般人無法比擬的高度。這種高度來源于得道。【道德經】洋洋五千言講盡了天下事,哲學事理無所不包,文著中表達的傲骨清風和寧靜致遠的內容,是老子對事物本源的認知,文著闡述倡公抑私的思想觀點,始終被歷代與時變化的社會繼承和發展,是任何社會能達清靜和諧昌盛發展的支撐點。強調倡導人們以無私奉獻予他人和社會,陶冶和蘊造民族強大的寧聚力。是巍巍中華歷經滄桑幾千年,發展之脊髓。
學用【道德經】。穿越從有私-----少私-----無私,是靈魂不斷凈化的過程,是人性不斷攀登文明高峰不斷升華的過程。其過程雖艱難而漫長,卻使人類不斷從文庸走向文明。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思想世界觀,才能正確認識萬般事物,駕馭事物。才能明辯哲理,醒悟人生。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人。
【道德經】著文,有概念、有判斷、有推理、均依法則而行。其考查歷史正于古事,稽考民情針對現實,于實有用驗效有果。所以能成就真理之永恒。著文以“道”字統首尾,一脈貫連、謀篇布局、有物有序、綱領紹暢,內容豐富而不散漫。恢宏而精達。
道者:為人之本也。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古介,而不責于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一文突出強調“和為貴”“恒與善仁”的主導思想。然于當今我們生活的社會里更需倡導施之“和為貴”主動和解矛盾,遇爭與善,化解事端,克解紛爭,并持以恒。借天地之本性無私,顯然是談天喻人之意,要人們效法天地對誰都沒有私心偏愛的精神品貌,永遠與人為善,處理解決好周圍一切事物和人際關系。因此“天道無親”,針對人人有親情,其親情間營私舞弊行為而言的。偏愛,啟始于私心雜念:沒有偏愛,源于沒有私心雜念。著文強調和提醒人們,借天道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用以解決人與世上的各種紛爭矛盾,永遠是唯一可行的途經,乃為萬事成功之母。與人為善,其善易見。與一人一事為善處善,較容易做到,若能做到永遠與人為善,其善不易。然而僅一時一事的為善,在“善”的廣義性來講,并沒有完全徹底的脫離私欲性的范疇,只是屬于低層次、比較狹義的善。只有做到與人為善的同時,做到與天、與地、與人相關一切事物,比如宇宙自然界動植物,凡都能與之為善。才是高層次的善才是人類自然生存所必需的全方位的善,當今人類現在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日愈窘狀,生態環境日愈窘狀,即將面臨自然的報復,且這種報復將越來越大,最終將危及人類生存空間。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之真正意義也。
【道德經】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主義宿命論。堅持宇宙自然的物質第一性。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唯心主義業已久存,宿命論也十分猖獗。統治者為了統治的延續存在,散論他們是真龍下凡、宿星降世等欺世之說,實以為長久維持他們的腐朽統治。老子直言:天地非血肉之軀,沒有感官思維,所以對任何人都沒有私心偏愛謂之“天道無親”的理論,就是對唯心主義宿命論的堅決抵制和無情的批判。所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教化眾民百姓明白,世上沒有什么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存在,人的命運完全靠自己去把持掌握。那種祈禱上蒼保佑的愿望,僅是傳統思想意識領域中的企盼,實際上是不可能靈驗和實現的。于之更加彰顯了【道德經】文著唯物論的思想觀點。老子思想觀點歷經幾千年沉勇傳承,推進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使之現在百姓安康,國家昌盛,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俸讀老子學用道天道無私余孽消與人為善重在恒和諧發展論風騷。
天道無私偏愛心唯物闡述論理真正確把持人生命社會文明壯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