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殺害晁蓋的兇手
梁山有一百單八將,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事,但在這一百單八將中,卻沒有晁蓋的名字,許多人感到不平,畢竟晁蓋曾經的梁山之主,怎么會沒有他的一席之地?要說是因為晁蓋在排座位之前就已經不在了,是他的運氣不濟,但在征討方臘之前,無論其他梁山好漢經歷怎么樣的磨難,都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石秀和盧俊義在大名府中坐了梁中書那么長時間的牢房,最后都能安然出獄,為什么不輕易下山的作戰的晁蓋,好不容易爭到一次打曾頭市的機會,卻死在了史文恭的毒箭之下,作者這樣安排,是不是對晁蓋太不公平了?
從梁山好漢后來所走的路線來看,作者這樣的安排是有苦衷的,也是迫于無奈。也可以說讓晁蓋死在曾頭市,是給他一個最好的結局,否則晁蓋的下場就會和王倫一樣死在火并之中,因為宋江容不下他,有他存在,宋江就會處處受限制,他以后的招安大計也會難以實現,所以說要想讓梁山招安,就必須安排晁蓋死亡,這是他所處的地位決定的。雖然李逵武松也反對招安,但他們畢竟只是一名頭領,最多發發牢騷,掀不起大浪。假如是晁蓋反對招安那就不一樣了,那一定會在梁山內部形成兩股勢力,到那時不用高俅童貫來征討,梁山自己就會打個頭破血流。
對于安排晁蓋的死,作者也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的,可以說從晁蓋一出場,作者就在為他的后事做準備。晁蓋一出場就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智取生辰綱,可以說這件事做得相當漂亮,不傷一人、不露痕跡,就把活做完了。要不是白勝拿著珠寶顯擺,這件事可能就是一件無頭案了,正是因為白勝的暴露,讓宋江逮住一個讓自己揚名江湖的機會,那就是給晁蓋通風報信,讓他成為了梁山上的大恩人,這就使得晁蓋在道義上先輸了一籌。因為在義氣里面,救命之恩是要用命來還的!后來宋江上梁山,晁蓋就情愿讓出頭把交椅讓宋江來坐,這樣的做法在眾頭領的認識中,也覺得是應該的!這是為晁蓋之死埋下的第一個伏筆。
《水滸》中的宋江是一個復雜的人物,身在官場時和綠林中人勾勾搭搭,深陷綠林又想著招安朝廷,不想深陷綠林卻把眾多的好漢送上梁山入伙。花榮、秦明、王英、燕順、呂方、郭盛是他為梁山招募的第一批人馬;在江州劫法場后,他由帶來了李逵李俊等二十幾位好漢,梁山儼然就成了他的天下,特別是李逵,眼里只有宋江,總頭領晁蓋倒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其實不只是李逵,宋江為梁山帶去的那些頭領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情緒?這是為晁蓋之死埋下了第二個伏筆。從宋江一上山,就在人數上占有了優勢,晁蓋的貼心兄弟也只剩下了三阮、劉唐幾個人,林沖、杜遷、宋萬、朱貴是王倫留下的舊人,可以加入晁蓋幫,也可以加入宋江幫。林沖暫且別論,因為他當初受到了王倫的排擠,杜遷、宋萬、朱貴是一定對晁蓋有怨言的,因為他們畢竟和王倫兄弟一場,對王倫間接死于晁蓋之手,會心生芥蒂,加入宋江幫的可能性大。偏偏宋江得到的無字天書只有吳用可以共享,這無意中又把晁蓋最重要的智囊拉到了宋江這一邊,公孫勝算得上是晁蓋的人,卻又暫時離山,就更減弱了晁蓋勢力。所以宋江初始上梁山,就已經把晁蓋架空了,此時的晁蓋就已經敗局已定。
穩超勝卷的宋江并不急于奪權,而是繼續走對圍堵晁蓋的第三步,就是每有戰事,自己去打前鋒,不讓晁蓋下山立功。這樣做的好處有三個,第一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威信;第二可以加深同眾頭領的感情,因為在戰場上建立起來的戰友情,比在酒桌上建立起來的“酒肉情”深厚得多;第三個,在戰斗中爭取過來的新頭領,會認同宋江,而不會去認同晁蓋,宋江的人脈關系將越來越勝過晁蓋。這三條對宋江的有利,就是對晁蓋的三條不利。
也許是晁蓋沒有心機,也許是宋江偽裝得太好,從書中可以看出,開始之時晁蓋并沒有對宋江采取防范措施,等他感到自身的危險時,便開始采取補救,就是拒絕宋江打曾頭市的請求,而是自己帶隊下山。但此時已經人心向宋,曾經最貼心的吳學究,都沒有隨晁蓋出征,別的頭領更有應付公事的嫌疑。晁蓋在作戰中急于想表明自己的能力,才犯下了急躁的兵家大忌,最終死在了史文恭之手。
晁蓋的戰死雖然是不幸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考慮,卻又是值得慶幸的,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對整個梁山泊來說,晁蓋的戰死都是一件好事!因為宋江是堅定要走招安路線的,而晁蓋是反對招安的,假如晁蓋不戰死,他們倆的矛盾早晚會公開化,到那時等待晁蓋的命運,不會比王倫好到哪里去,那時梁山也會分成兩個派系,付出的代價會更大,三阮和劉唐說不定也會搭進去。與其死在自相殘殺中,還不如戰死沙場更好,既能得到眾弟兄的祭奠,還能保全梁山的完整性。
晁蓋的戰死雖然有點慶幸,但這樣的慶幸畢竟有點凄慘,造成這個凄慘的人就是宋江,是他 的處心積慮推動了晁蓋的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