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的六個法門
自人類誕生以來,一直都在為追求幸福而努力著,關于如何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從古及今無數的智者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雖說法無定法,但是幸福就在人的內心的說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其實雖說從內心尋求幸福已成為一條勢在必行的途徑,但是只有內外兼顧的追求才是不失偏頗的。我認為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中為我們指出的追求人生幸福的六個法門確是人類追求幸福的圣經寶典,他是這樣說的: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心靈合一,能不離開嗎?聚合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嗎?洗除雜念靜心內觀,能沒有瑕疵嗎?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能自然無為嗎?天門動靜開合,能保持致虛安靜嗎?明白事理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生萬物養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己能,長養萬物而不視己為主宰。這就叫玄德。
老子的這段話不但為指導人生獲得真正的幸福提供了法門,還為人類修養玄德指明了方向。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不外乎向內和向外兩個方向,向外主要是從追尋對物質和空間的拓展上來滿足欲望,向內主要是從對精神和智慧的發掘上獲得對幸福的感悟。其實人類只有在這兩個方面都進行恰如其分的發展,才能修成大德,從而創造真正的幸福。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老子所教的六個法門。
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在指導我們:只有保持身心靈合一才能真正獲得幸福的法門。
在幸福人生的追求中,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和安寧的靈魂這三者和諧圓滿的發展是我們生活的主要目的。在這三者當中,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它們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彼此息息相關,它們中的每一方都應該得到充分的滿足。如果我們一味地去追求靈魂的安寧而忽視身體的健康和心智的發展,那無異于岌岌可危的空中樓閣;如果我們僅僅關注心智的發展而忽視身體或靈魂的滋養也是極為錯誤的;而最為危險的一點,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肉體感官的享樂而忽視心智和靈魂的健全發展,這將會產生更壞的結果。因此,真正美好富足的生活意味著人的身體、心智、靈魂三者能夠得到和諧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要運用好老子教給我們的這個法門,關鍵要把握三點:一是為保障身體康健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二是為充實心靈澆灌完美的文化乳汁;三是為靈魂的安逸創造愛的花園。只有在這三方面都得到充盈和滿足,才能讓身、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合一,從而獲得人生的真正快樂和幸福。
有一句話說:“要讓靈魂跟上身體的步伐。”這也正是要達到老子所說的“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可以說“載營魄抱一而無離”是指導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最重要法門。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是指導我們自然柔和,精氣專一的法門,是獲得健康體魄的基礎保障。
我們可以觀察嬰兒的生息,嬰兒在睡眠時總是呼吸得深、細、勻、緩,使身體真氣充盈。嬰兒一旦醒來,不是哭鬧,就是呀呀學語,總是咿咿呀呀地叫個不停,但是不管嬰兒如何哭喊,永不會見到他們的噪子沙啞,這都是因為嬰兒自然柔和,精氣專一的結果,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學到像嬰兒一樣地專氣致柔正是保障健康的一個良好法門。
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是指導我們滌除雜念,專心致志,保證心靈純潔的法門。
在接觸紛紜世界的人生實踐中,我們天天都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亂七八糟的事物,有的對人生有利,有的對人生有害,我們一定要滌除一切有害的因素,只保留對身心健康有利的部分來凈化我們的人生。這就要求我們要掃除心中的一切私心雜念,達到心靈純潔、清靜如一的境界。“滌除玄覽”就是讓我們在純潔中悟道,體悟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能無疵乎?”是說我們在體悟了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后,就能消除一切不合乎道的觀念和行為。
四、“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這是指導我們正確地處理一切世間事務的法門。不論是治身治國、還是處事為民都要拋開自我之智,依道而行,才能取得無所不為的成果。
有不少的執政者為了謀取政治資本,不惜勞民傷財去搞自己的“形象工程”,這是一種“妄為”的行為,真正的“無為而治”要從以考慮民生的實際出發,只做對民有利的事情,要真正地去不為“政績”,專為“民生”。
這里的“無為”還有一種含義就是要拋棄個人崇拜、以博采眾長的方法去做好各項事業,完成愛民治國的宏基偉業。真正是天生睿知的人,決不只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然后有所取裁,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許多先哲們之所以能夠涉世而成不朽的功業,正是因為他們能善于運用眾智而成其大智。就像歷史上被人喜愛的第一個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那樣,從表面看來,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當他統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后,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這正是老子的“愛民治國,能無知乎”的一個很好的寫照。
五、“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這是指導人們虛位以受,包容天下的法門。
從氣功的角度上講,當功夫修煉到一定境界,就會打開天門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這時就要恪守柔道,虛位以受。而開與闔,是指個人修煉既可出世,又可入世。出世是為了更好的修煉,只有出世修煉成大道,才能更好地入世,否則,憑什么濟世安民?“為雌”是指安身立命要循規律、守法治。只有恪守正道,才能永立于不敗之地。
大海以處低位而容納了百川,人生以虛懷若谷而贏得天下,這就是“天門開闔,能為雌乎?”給我們的最好啟示。
六、“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是在告訴我們要永遠順道而行的法門。
當人生修煉到一定程度,就會徹悟大道,窺破天機,這時依然要不自我炫耀,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順道而行就是不管到了什么境界都要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決不做有違于客觀規律的事情。
總括老子教給我們的六個法門,就是讓我們獲得以下的境界:
一是精神與形體合一不離,則身能長存。
二是呼吸如嬰兒一樣的和氣柔和,則氣能不耗。
三是息心靜慮,返觀內照,則心能無瑕。
四是愛民治國,無知無為,則民能淳樸。
五是虛位以受,守雌包容,則聚能不失。
六是事理通達,大智若愚,則能無為,無為則能無不為。這就是我們修煉的“玄德”。
最后老子又進一步地說明了什么是玄德。他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也就是指順其自然地生養萬物是修道育德的方法和過程。“生而不有”,是無私;“為而不恃”,是無爭;“長而不宰”,是無為。無私,無爭,無為,正是大道之性,這種合乎道的思想、行為就是玄德。玄德表明自我之德與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具備了玄德,也就具備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了這種致高致遠的境界,就必然獲得人生的真正幸福。
《道德經》真不愧為一部智慧寶庫,無論是歌頌水的“七善”,還是這里所敘的“六個法門”,無不都是指導人生幸福的圣經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