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備名義上是帝室之胄(實際上沒人知道他的血統),但是這并不能改變他貧困的事實,沒有本錢拉一竿子人創業,就算他是秦始皇的后代都沒用。劉備與現在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相差無幾,前途很渺茫,更顯得很無奈。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劉備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在古漢語中,“少”指的是未成年,還沒有達到加冠(二十歲加冠)的年齡。在《張飛傳》中也有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這說明劉備、關羽、張飛認識時,都還是十多歲的毛頭小伙子。劉備窮得吃不上飯,少年犯關羽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憑啥張飛就頗有家資呢?陳壽和羅貫中也都沒說張飛繼承了遺產嘛!
既然張飛不是殺豬匠,也并非頗有家資,那就沒有張飛在大街上厲聲斥責劉備,更沒有關羽在客棧里巧遇劉備和張飛了。不過
然而真相是這樣的,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來往于中山、涿郡,以販馬累積家資千金,覺得劉備是一個成就大事的人,贈送資金給劉備招募鄉勇,而不是張飛的資助。劉備能在涿縣拉起一竿子人,也挺不容易,不是說有了張世平和蘇雙的資助,他就能帶動這支部隊,關鍵還得他能服眾望,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o:p>
英雄小時候基本都有相同的特征,曹操小時候飛鷹走狗,不喜歡讀書,不注意德行,性格放蕩不羈,劉備也對狗馬、音樂、漂亮衣服感興趣。一個平凡的草鞋匠,怎么可能接觸到狗馬、音樂這些東西呢?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劉備和士人有過接觸。劉備從涿縣創業發家,正史上有記載的追隨者,除了關羽和張飛之外,還有一個叫簡雍的人。
簡雍,字憲和,劉備的同鄉兼部下?!度龂尽ず営簜鳌酚涊d,“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這可以看出劉備接觸的士人,應該就是簡雍。當然可能不只是簡雍一個人,比如說公孫瓚,他對狗馬、音樂、衣服也必定有研究。簡雍和關羽、張飛一樣,屬于劉備帳下的元老人物,劉備占領西川,封簡雍為昭德將軍,地位待遇僅次于糜竺(劉備大舅哥),和孫乾同等。
簡雍性格比較隨意,做事不拘小節,儀態大方。劉備宴會群臣時,諸葛亮以下的人只有簡雍獨占一榻,經常睡著跟別人說話,完全一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的姿態。當然劉備很了解簡雍,他們有總角之好,也可能因為這層關系,劉備也不怪罪于簡雍。
簡雍是一個怪人,不僅限于他的形象,更在于他說話方式。有一年,四川大旱,劉備下令禁酒,而釀酒的人也算有罪。按照常識來說,釀酒就需要糧食,禁酒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糧食的供應,要禁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禁止釀酒,緩解糧食緊張。
不巧的是,官吏從老百姓家中搜到了釀酒器具,按令要論罪。然而有釀酒器具不代表違令,萬一在頒發禁酒令之前就有釀酒器具,怎么能算有罪呢?這是法律上的漏洞,官員圍在一起討論,為了起到有令必行的效果,最后還是要和釀酒的人一樣論罪。如果這樣定罪的話,就有點草菅人命了,所以簡雍不太同意這個判決。
有一次,簡雍陪同劉備微服私訪,看到一男一女路過,靈機一動,就對劉備說:“那兩個人想要行淫,主公為什么不把他們抓起來呢?”劉備很奇怪呀,對簡雍說:“你是怎么知道呢?”簡雍饒有風趣的說:“他們都有行淫的器具,跟那個藏有釀酒器具的百姓一樣嘛!”劉備聽完哈哈大笑,這個簡雍說得很對嘛,立馬下令放了那個藏有釀酒器具的人。
簡雍被劉備封為昭德將軍,駐軍在牛鞞縣,也就是今天的簡陽市。簡雍在牛鞞縣的政績相當不錯,士民都對他很信賴,就把簡雍駐軍的山叫做賴簡山,山下有一池叫賴簡池,簡雍的墳墓也在簡陽。雖然這都是地理縣志的記載,我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簡雍在簡陽留下的故事也肯定不是空穴來風。
劉備在涿縣起兵,正史中記載的僅有關羽、張飛、簡雍三人,這三個人至始至終的追隨劉備,這樣的精神是非常難得的。劉備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愛說話,但很沉穩,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有很多就說了,一看劉備就很難讓人接觸,不像曹操那樣愛哭愛笑,完全沒有溝通障礙嘛!如果劉備也能像曹操那樣,有一個做太尉的老爸,不愁吃不愁喝,還經常打勝仗,他還不得樂瘋了。
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劉備沒錢沒勢,又不太愛和人交流,誰愿意和他結交啊?其實不能這么說,每個人身邊都會圍繞著不同性格的朋友。曹操結交的是袁紹、袁術、張邈、許攸這類人,基本上屬于官二代,而劉備結交的是公孫瓚、劉德然、關羽、張飛、簡雍等,典型的草根人物,只有公孫瓚稍微有點高富帥,那還是劉備跟盧植學習時才認識的。
有了創業團隊,又有了創業資本,就該好好的干一番事業了。劉備帶著部隊跟隨鄒靖討伐黃巾,因功封被朝廷為安喜縣尉。講到這里,我有一個小插曲,
那劉備是哪“十姓家奴”呢?第一,跟隨鄒靖討伐黃巾;第二,經平原劉子平介紹隨青州從事;第三,投奔大將軍何進的都尉毌丘毅;第四,投奔公孫瓚;第五,受公孫瓚的青州刺史田楷節制;第六,徐州刺史陶謙;第七,兵敗投奔呂布;第八,徐州投曹操;第九,北奔袁紹;第十,南下投劉表。這還不算江東孫權,甚至在赤壁的時候,劉備還受過周瑜的節制,更有后來西川的劉璋,如此細算,劉備豈止“十姓家奴”?
為了達到搞臭劉備的效果,很多“曹操黨”不遺余力啊,全然不顧合理性。我并非詆毀曹操,但是身在漢末亂世領袖,這也算是反復無常的話,哪家諸侯又不是幾姓家奴呢?第一,曹操本是劉氏臣子;第二,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舉薦曹操為洛陽北都尉;第三,曹操為典軍校尉,隸屬上軍校尉蹇碩,不過曹操和袁紹都是聽何進的話;第四,何進死后,袁紹統領西園八校尉,曹操屬于袁紹管轄,后來關東諸侯聯盟討董,盟主也是袁紹;第五,董卓任曹操為驍騎校尉;第六,曹操逃出洛陽,直接投奔陳留張邈;第七,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兵犯魏郡和東郡,東郡太守王肱不能抵擋,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第八,東郡屬于兗州,當時的兗州刺史叫劉岱,曹操也是劉岱的部屬。
如此看來,曹操也是“八姓家奴”,那說劉備“十姓家奴”的人又如何看待曹操呢?其實我也能理解這些人的想法,大多數人讀《三國演義》為呂布鳴冤,憑什么劉備投靠了這么多諸侯,都沒被罵,反而要罵呂布呢?所以我認為不存在什么“三姓家奴”和“十姓家奴”之說。呂布本來姓呂,先認丁原為父,后認董卓為父,被張飛說成“三姓家奴”,但正史中沒有記載呂布認了丁原當干爹,最多也就算一個“兩姓家奴”。
無論現在還是古代,靠爹上位的人都會被口水淹死,然而呂布之所以被世人病垢,不是他認了幾個干爹,而是因為他從一家投靠另一家目的性很強。
第一,呂布覺得在丁原手下沒有出路,他想找個好工作,可以選擇自動離開丁原投靠董卓,為什么一定要干掉丁原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丁原的命很值錢,雖然正史中沒有記載呂布為什么殺丁原,卻說了董卓誘呂布殺丁原,這也說明董卓給了呂布好處。最重要的一點,丁原很信任他,如果丁原泉下有知,會不會覺得心寒呢?
第二,我們再講他殺董卓,說得好聽一點,干掉董卓是為民除害,有點大義滅親的風范。不過重點并不在呂布的覺悟有多高,而是他干掉董卓的動機。呂布在董卓手下干的是警衛工作,可以隨便進出董卓的內室,結果他和董卓府中的一個女子(正史中沒有記載此女為貂蟬)搞在了一起,想起董卓平時的作派,猛人呂布心里也是有些害怕的,這才被司徒王允借以利用,二人聯手定計干掉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