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學習的民族。“孔子學而不厭”、“顏回以學為樂”、“孟子隨母三遷而學”……的故事千古傳頌。然而,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在各種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紛繁變幻的背景下,讀書,早已被很多人拋到九霄云外,不少時間被“吃喝玩樂”所占有,難道讀書不重要嗎?讀書真的無用嗎?
一、愛讀書,閃爍你智慧的光芒。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的好處很多,可以獲取信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可以陶冶性情、培養和提升思維能力等等。讀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很重要,對于一個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提高自身素質、做好本職工作尤為重要。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養性,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翻開書本,我們就能領略到金字塔的輝煌,埃菲爾鐵塔的壯觀,長城的雄偉,桂林山水的清秀;翻開書本,我們可以遨游在遠古的文明中,沉浸在現代的科技進步中,暢想于人類美好的未來中,體會到人生美好的哲理……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古今中外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現象: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
如果我們不加強學習,如何去提高思想素質、提升思想境界?如果我們不抓緊學習,如何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轉變思想觀念?如果我們不重視學習,如何去錘煉自己的道德操守、領悟人生真諦……?可見,我們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知識才不會老化、思想才不會僵化、能力不會退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與其浪費自己的時間,還不如多讀些書來充實自己,來豐富自己。
二、讀好書,塑造你高尚的人格。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據有關學者研究,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可見,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我們深知,在不到1秒鐘的時間里可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29卷全部內容從地球的一端傳到另一端的信息時代,一個發育的大腦,一份學習的熱情以及把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來知識時代的關鍵。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所以,我們要勇于讀書,用心去讀書。因為好書賜給你充盈的腦瓜、高尚的人格。讀書是境界的超脫,是書讓你樂此不疲。
朋友們,行動吧。丟下煩瑣的武俠小說,捧起精彩的四大名著,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探索人生之道;丟下索然無味的黃色小說,捧起巴金的《繁星》,去領略其中的美感,感受美好的情懷;丟下無聊的動漫小說,捧起白居易的《憶江南》,去領略其中的豪情,彰顯智慧的風采。
老師們,去實踐吧。品讀《論語》,告訴你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才能為人師。翻閱《快樂人生》,讓你懂得真正的煩惱來源于自己,調節好心態,才能永遠快樂。深究《細節決定成敗》,教你樹立“學校無小事,處處皆教育”的理念……
我們要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
我們只有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教書育人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才能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只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本職工作、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各種知識,多讀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新規則的書,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管理精英。
三、善讀書,實現你的自我超越。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筆者認為,我們讀書學習也應該有這三種境界:要有“望盡天涯路”那志存高遠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要刻苦鉆研,舍得付出,下真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勇于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這三種境界告訴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堅定的信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素質、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人生的導航,可以避免人生道路上不必要的錯誤,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在“商品經濟發展,知識就是力量”的今天,讀書已成為了生活的絕對補給。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因此,我們要帶著問題讀書,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力求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的、孤立的東西變為相互聯系的、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的、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的。我們只有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樹立新觀念,才能提高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實際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最后取得驚人收獲的讀書經歷。據有關資料介紹:一個人每天閱讀一小時,三年之后可以變成某一問題的專家。由此可知,我們要善讀書,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時間,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要反復讀、仔細品,甚至把相關書籍和背景材料找來對照讀、比較讀,徹底琢磨清楚。我們要堅持不懈讀書,年輕的朋友,應抓緊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中年朋友,應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朋友,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里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讀書永遠彰顯智慧,修身立德。你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讓我們領略了面對失敗應該昂頭奮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告訴我們民族興盛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人因讀書而美麗、人因讀書而矍鑠、人因讀書而堅強、人因讀書而富有。書改變著人們的思想,書改變著這個紛繁世界。所以,我們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在讀書中鑄就智慧人生,以實際行動,為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