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新聞媒體,曾作過一次問卷調查:“假如有一顆小行星,將在一天后撞上地球,在那個世界末日里,你將做些什么?”
結果,54%的人回答,他( 她) 們將與自己的親人在一起,及與不在身邊的友人通電話;13%的人選擇端起一杯香檳,等待末日來臨;9%的人選擇最后一次性愛狂歡;3%的人選擇宗教祈禱;2%的人選擇大吃一頓最后的晚餐;另有2%的人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雖然只有一天的生命了,他們決定出去大肆洗劫。
將上述選擇作歸類分析,可得出人性的最初始與最終極的欲望和需求,無非是“情欲”二字: “情”集中體現為“親情”、“友情”、“愛情”; “欲”主要表現為“食欲”、“性欲”、“貪欲”。從此案例中可以發現,人生之“欲”與“情”相關,更為“心”所決定及主導,尤以“貪欲”最為典型。貪欲源于貪心而異于本能。
本能是動物性、生物性、生理性的,其特征是有限性: 滿足即止。如野獸在吃飽后,就會對眼前的獵物,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但人類卻不同,會由于“貪心”而出現“肚飽”卻“嘴饞”更“眼紅”且“手癢”的所謂“人性”對“獸性”超越! 好聽的稱“永不滿足”; 難聽的叫“貪得無厭”。
因此,欲望源自本能又強于本能,就像人類來自動物更強于動物。而“隨心所欲”這一成語,則形象貼切地反映了人類欲望由心理及情感所掌控的特征。它既是對人性的張揚,但同時又是人性的盲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必如此; “己之所欲,應施于人”,值得商榷。“自己不想要的,不強加給別人”,必要; “自己想要的,也給予別人”,未必。因為價值觀的差異,你想要的,我不一定想要; 我想要的,你不一定想要。所以,“己之所欲,則施于人”——曾經的“輸出革命”、而今的“普世價值”、等等,都值得反省檢討。
理想的行為上限,應是“人之所欲,則施于人”,可謂“雪中送碳”; 現實的行為下限,該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謂“釜底抽薪”。
在此問題上,千萬不能“隨( 己) 心所欲”,而必須“順( 人) 心所向”。否則,“隨心所欲“必”強人所難”,紛爭便在所難免——古今中外“宗教戰爭”、“制度之爭”、“文明沖突”,等等等,其根源蓋在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