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受到的教育是人性是美好的、社會是充滿愛的、位居高位者都是品德
如果我們拿這個問題采訪一名古羅馬人,一定會讓他滿頭霧水。古羅馬人頭腦中沒有人性善惡的區別,在他們看來人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盡管在我們看來古羅馬人本性邪惡、貪婪、好斗??追蜃咏虒覀冋f君子要遠庖廚,可是在古羅馬連最文雅的人都樂意觀看角斗士捉對廝殺的血腥場面。
人性善惡雖然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但卻很難說清。有的人說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做而不說,有的人說而不做,當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怎么說就怎么做,他們要么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要么就是招人喜歡的性情英雄。最苦惱的莫過于那些離開象牙塔,剛剛走進社會競技場的青年朋友,難免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儒家所倡導的君子是統治階級政治上的需要,同時也代表了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而現實生活中并非如此。抽象地、形而上地討論人性的善惡或許沒有意義。這本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解答,一個人能夠證明人性多么善,另一個人就能證明出人性多么惡。雖然人們對人性善惡存有爭論,但對人性可塑卻少有質疑。所以相比于舊《三字經》開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覺得新《三字經》開頭“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更貼切,前者的語氣先驗而獨斷。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時代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獨具魅力。在這個大洗牌的時期,不但變換了游戲的主角,連游戲規則都同時發生了改變。原先是周王朝統治下的一系列諸侯國,他們以分封建制為基礎,以周禮為最高政治準則。經過時代的洗禮,各諸侯國嬗變之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其內涵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周禮作為老朽的游戲規則在春秋時期或許還有遮羞布的作用,到了戰國,連這個作用也喪失了,一切都變得赤裸裸、直截了當。從此再沒有任何規則來限制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自然規則——它出自天然,帶著遠古的問候,絲毫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我們稱之為叢林法則。
說到叢林法則,誰都能想到那是一種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方式,一切都以戰勝對手、獲取利益為導向,當然另一面就是防止被對手打敗、避免損失。其實,用中國人經常說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來形容叢林法則并不準確,叢林法則之下沒有道德家什么事,沒有道德家當然也就不會有“王”、“寇”的道德標簽。這里只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沒有高尚者和卑鄙者;這里不以善惡論圣賢,只以輸贏論英雄。
叢林法則體現在國與國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人與人之間,其中的例子太多太多,數不勝數,讓我們發現了叢林法則之下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而這一發現只能算做回歸,因為在億萬年前人類本來就是這種生存狀態,而且一到亂世,這種狀態就重新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在現代商業社會之前,每逢亂世,人性中惡的本性會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在太平時期,由于統治階級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以及人們的良好愿望,提倡以德治國,人性中惡的本性會有所收斂。自現代商業社會出現之后,就是在太平時期,由于現代商業社會提倡依法治國,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土壤中,人性中邪惡、貪婪的本性也會極度發酵。我國這一領域的形成則更晚,大概也就三十多年的歷史,以前誰敢明目張膽地響應“經濟人”的概念?大家都必須是“政治人”,但現在不同了,這一觀點已經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實際上也確實如此。而“經濟人”是趨利的,一切活動均已經濟利益為杠桿。
歷史總是有其相似性?,F在,我們又好像回到了戰國時代的大洗牌時期,只不過這次是經濟的戰國時代。在經濟的戰國時代,市場經濟法則成為至高無上的支配者,道德和意識形態處于次要或被忽略的尷尬地位,這種情況下,任何的道德說教,不是空喊也是收效甚微。大多數人更傾向于趨利避害,不會無償做好事。我也是俗人,也會親兄弟明算賬,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我是多么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