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傷星行者武松無疑是水滸中最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之一,同時他也是作者施耐庵著力刻畫的人物,是民間廣大百姓敬仰的英雄。他的故事流傳很廣,其中的許多經典片段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傳奇,如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等,街談巷議,婦孺皆知,人們耳熟能詳。
《水滸傳》中,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終老,葬于杭州。現址武松墓位于西泠橋畔,修于1924年,《西湖新志》編纂時(20世紀20年代)已明確西泠橋邊有宋義士武松墓。該墓于1955年被毀。2004年,為充分挖掘西湖的歷代傳統文化,在廣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專家學者的論證基礎上,決定在原址恢復武松墓。該墓高
但是,廣大讀者也會心生疑問:武松為何會葬身西湖邊?施耐庵是處于何種考慮而做此安排呢?
先看《水滸》中有關武松的事跡。武松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稱武二郎,清河縣人。景陽岡借著酒勁打死老虎,威震天下,做了陽谷縣步兵都頭。哥哥武大郎被奸夫淫婦潘金蓮、西門慶殺害。武松殺了奸夫、淫婦,投案自首,被發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營,結識了金眼彪施恩。為替施恩奪回店鋪,武松大鬧快活林,醉打蔣門神。后被蔣門神勾結張團練所陷害。在飛云浦武松殺死公差,回鴛鴦樓殺死張團練、蔣門神,在十字坡張青酒店改扮成行者,在二龍山落草,后來投奔梁山泊。成為梁山第十四條好漢,步軍第二名頭領。攻打方臘時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沖,后出家為僧,至八十歲圓寂。
有關于他最后的結局,小說中是這樣交代的:大惠禪師下了火已了,眾僧誦經懺悔,焚化龕子,在六和塔山后,收取骨殖,葬入塔院。所有魯智深隨身多余衣盜,及朝廷賞賜金銀,并各官布施,盡都納入六和寺里,常住公用。渾鐵禪杖,并皂布直裰,亦留于寺中供養。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愿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終,這是后話。
由此看來,作者是不忍心讓自己喜愛的英雄武松不得善終,所以讓他在風景絕佳的西湖邊安享天年。可是,問題肯定沒那么簡單,為什么一定是西湖呢?天下風景絕佳的養人之所又不止一處?帶著這個疑問,結合查閱史料,我發現其中曲折如下:
行者武松的傳說最早見于宋元之際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宋江三十六贊”,《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于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于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后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
那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后慘遭重刑死于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橋畔”,后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旁邊不遠處就是錢塘名妓蘇小小之墓。
由此看來,施耐庵讓武松葬身在西湖邊不是隨意之筆,而是將文學藝術與生活故事相結合的結果,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呼聲。想想杭州人民有幸,實在是無愧于這片風景,他們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于是,西湖邊有忠臣岳飛之墓,有多情名妓蘇小小之墓,還有義士武松之墓。因為,在百姓心目中,他們都是可敬而又可愛的!清風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