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雖然由來甚早,但是在早期,學術發展并不成熟,史學也沒有獨立的學術地位,它的地位可以說是經學的附庸。《尚書》可以算是研究先秦史的史書,它也是夏商周三代的政府官方文獻,更是一部儒家經典。《春秋左傳》的地位也與《尚書》接近,它是史書,也是《春秋》經的“傳”,《左傳》作者說了很多話,都是《春秋》經的“解經語”,它們是解釋《春秋》那些讓人難以理解的經文含義的。
司馬遷寫《史記》
到了東漢,《漢書》的作者班固整理西漢一代的學術成就時,將西漢的所有學術書籍進行了整理與分類。班固將所有的書列成易(經)類、(尚)書類、詩類、禮類、樂類、春秋類、論語類、孝經類、小學類、諸子類、術數類、方技類等,每一類都下列許多書目。而西漢一代最著名的史學著作《史記》是列在“春秋類”下的。這說明了《春秋》帶有很明顯的史學性質,也說明了史學未獲獨立的尷尬地位。魏晉時期,史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其時人稱《史記》、《漢書》、《東觀漢紀》為“三史”。然而關于東漢歷史的《東觀漢紀》一書在唐代不幸亡佚,而《后漢書》恰好由于寫的非常精彩,于是人們就稱《史記》、《漢書》、《后漢書》為“三史”,在《隋書·經籍志》中則專列了“史部”,位于“經部”之后。唐代開始實行科舉考試,有專門提拔在史學方面有專長的人才,其科目有一史(專考《史記》)、三史(考《史記》、《漢書》、《后漢書》)的科目,加之唐代重視歷史經驗教訓,開設史館修史,故唐代史學也經歷了較大的發展,有唐一代,一共修撰了八部正史,史家稱其為“唐修八史”。
宋代為開明之世,是中國古代又一個文化巔峰期,這一時期的史學也快速發展了,宋代史學家取得的成就,是后代史家難以匹敵的。著名史家陳寅恪就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中國史學,莫盛于宋……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學識更不逮宋。”宋代的正史,有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加上“前四史”、“唐修八史”、《宋書》、《南齊書》、《魏書》,正好十七部,是為“十七史”。文天祥被元朝俘虜時,元朝宰相以歷史興衰有常,勸降文天祥,而文天祥義正辭嚴的回答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我今日非應博學宏詞科,何暇泛論!”以此拒絕元朝廷的勸降。這就是宋代終成的“十七史”。
二十四史
直到清代,加上后來修撰的《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與從永樂大典中輯佚的《舊五代史》,二十四史終于全部修定。乾隆帝修《四庫全書》,史部專列“正史”類,這些史書加起來來一共3213卷,約4000萬字,這就是我們今天都知道的“二十四史”,它給中國史學帶來了深遠影響,是直到今天都難以承繼和超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