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縣蘇東坡舊居,有“三蘇祠”三個黑匾鍍金大字,是清人何紹基所書,門兩邊是張鵬翮的題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而這一門父子說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能夠獨占三席,不由令人贊嘆。縱觀千余年,中國古代文藝界的十大“親友團”,為后世留下了一段有一段千古佳話。
1、三班(班彪、班固、班昭)
三班指漢朝的三位歷史學家:父親班彪,兒子班固,和幼女班昭。此外,出使匈奴的名將班超,是班彪幼子,班固之弟,班昭之兄。班彪幼年從兄班嗣一同游學,結交很廣,班彪的歷史思想和史學思想,對班固和《漢書》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檢閱班固《漢書》述論西漢盛衰興亡及撰寫儒林、游俠、貨殖等的旨趣,就可了然。班固憑借一部《漢書》,奠定了自己繼司馬遷之后最偉大史學家的地位,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轉》、《幽通賦》等。班昭家學淵源,尤擅文采,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jīng)史,宮中尊之為師。
2、二蔡(蔡邕、蔡琰)
二蔡指的是三國時期蔡邕和蔡琰父女兩人。郭沫若曾寫過一部歷史劇叫《蔡文姬》,講的就是蔡琰的故事。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jīng)史,蔡邕還善辭賦等文學樣式,書法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曾開創(chuàng)“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蔡琰曾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后,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擅長文學、音樂、書法。《蔡文姬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指的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三人。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后人合稱之為“三曹”。在文學成就方面,曹操的四言詩冠絕古今,曹丕是七言詩的鼻祖,而曹植的五言詩更是“骨氣奇高”,謝靈運直呼: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曹氏父子在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三張(張載、張協(xié)、張亢)
“三張”是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弟張協(xié)、張亢的合稱。三人中名氣最大的是張載,性格閑雅,博學多聞,但是當時因為貌丑受到歧視。西晉末年世亂,張載托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xié)、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張載、張協(xié)文學才情相近,而張亢則略遜一籌。劉勰的《文心雕龍》里面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所以還有一種說法:“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xié)二人,張亢不在其中。
5、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二王指的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因為兩人在中國書法上的突出貢獻,后世將二人并稱為“二王”。王羲之出身于書法世家,七歲時拜女書法家衛(wèi)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被稱為“書圣”,而他的《蘭亭集序》則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獻之在父親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下,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于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6、二陸(陸機、陸云)
二陸指西晉文學家陸機和陸云。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5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chuàng)了駢文的先河。其實陸機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陸運相比哥哥,成就要遜色一些,所作詩頗重藻飾,以短篇見長。為文,清省自然,旨意深雅,語言清新,感情真摯。他主張“文章當貴經(jīng)綺”,實開六朝文學的先聲。
7、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最高,超過蘇洵和蘇轍。南宋大詩人陸游評價蘇軾: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xié)。晁以道謂:紹圣初,與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8、二晏(晏殊、晏幾道)
北宋詞人晏殊與其子晏幾道,以其相映生輝的藝術成就影響了一代詞風,被詞話家們并稱為“二晏”, 是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著名的父子文學家。晏殊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xiàn)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千古傳誦。晏幾道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其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為千古佳句。
9、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指的是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稱,而此三人中,又以袁宏道名聲最盛,是為公安派領袖,他有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袁宗道鉆研學術,以禪宗思想研究儒學,因欽慕白居易、蘇軾,所以將書齋取名為“白蘇齋”。袁中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diào)的主張。創(chuàng)作以散文為佳,游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
10、三馮(馮夢龍、馮夢桂、馮夢熊)
明代的馮夢龍與其兄馮夢桂、其弟馮夢熊,合稱“吳下三馮”。馮夢龍是明代通俗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詞奴等。長洲(今江蘇蘇州)吳縣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馮夢桂,善畫。弟馮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并稱”吳下三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