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描寫,缺乏挖掘。有些作者滿足于事物的表面描寫,不愿意對事物的內蘊做深入挖掘。挖掘要出精力和苦力的,愿意或者不愿意挖掘是一個態度問題。再一種情況,就是作者沒有挖掘的能力,缺乏眼光,也就是說,即使是金山放在眼前,也是看不見的,為何?有“世界觀”的問題,有無個性的問題,讀書和思考的力度問題,真善美的修煉問題……這些“問題”是根,根的問題解決了,才會長出健康的苗,乃至參天大樹。
2、未經思索,下筆倉促。很多作者滿足于看到一點就寫,好像不寫,就會忘記了,殊不知,真正深入心靈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好散文不是想到哪,寫哪,而是要“過腦子”,甚至要想“我為什么寫這篇散文?這篇散文對于我對別人有什么意義。”這樣去寫,會員或者會感到這樣寫散文太累,好散文寫作就是累的過程,累在前面,欣慰在后面。也會有會員說,那些偉大作家寫的散文,從筆風看,也是很隨意的嘛。謬也,偉大作家總是善于把不隨意蘊藏在隨意之中,乍看隨意,稍微想想,就會感到深入人心、深入人性的東西。
3、日記之體,不善組材。對于寫作來說,不管是大作家,還是小作家,乃至剛入門者,都有一個如何組織素材的問題。素材是一堆雜亂的木材,只有經過作者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梳理,才可以建造出漂亮乃至圣潔的房屋。很多會員不善于做這個工作,素材到手,馬下下筆,東一榔頭,西一杠子,先把自己弄得如癡如醉,但是讀者不知所云。再者,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拿來做散文建筑材料的。腐朽的、發霉的木材,更不能拿來做材料,有了發霉的東西,一塊壞肉會壞了滿鍋湯。散文以寫自身經歷為主,小說以寫他人經歷為主。寫自身的經歷,也是要經過選擇,決不是所有自己經歷過的,都可以雜糅進散文的,尤其是嚴忌把散文寫成沒有精神凝聚的日記。
4、缺乏發現,雞毛蒜皮。好的散文,哪怕再短(例如千字文)也是要力爭有自己的獨到發現。至少做到有個性,有角度,有與別人相異的聲音。有的會員會說,有了互聯網后,中國每年的散文上百萬,上千萬,每一篇都有個人獨到的東西,不重復別人,太難了。難,是難了一些,要求一個作家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發現,確實很難,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至少要做到不把生活里的那些泡沫拿進散文。有的會員寫散文不惜余力地拉過程,過程拉得長長的,考驗著讀者的耐心,讀者好不容易讀到了結果了,“結果”顯得很無聊。有的會員會說,生活就是由雞毛蒜皮組成的,不寫它,寫啥子?答,不寫它,也會有東西可寫。
5、個人自傳,不思讀者。剛才已經說過了,許多作者滿足拉過程,寫散文,動不動從自己兩歲開始寫,一直寫到當下,雞毛蒜皮,全寫了進去。個人自傳可以寫,但是散文絕不是自傳。散文的寫作,要選擇個人的生活和其他人生活交匯的一個界面,通過這個界面去呈現令人思考的東西。有的會員寫作的時候,不考慮讀者的感受,自己抒情就抒情個痛快,也不考慮讀者跟進了沒有。你痛苦的時候,讀者有沒有這樣的痛苦;你幸福的時候,讀者有沒有這樣的幸福;你幸運的時候,讀者有沒有這樣的幸運?總之,一個人寫作的時候不考慮讀者,讀者就會自然選擇不去讀你的作品,更談不上對你的作品有感受。(王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