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十翼
《周易》這部書的成書,《漢書·藝文志》上有“人更三圣”的說法,說明《周易》這部書的創作,除了伏羲和周文王之外,還有一位圣人的參與,這位圣人就是孔子。他鉆研伏羲八卦的卦象和文王所寫的卦辭,認為意境高深,只是文字艱澀難懂,于是對《易經》作出了自己的闡釋,以輔助后來的學者。孔子的闡釋共有十篇,叫做《易傳》或者“十翼”。后來,這些文字就和研究占卜的《易經》一起,組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周易》。
孔子晚年時,最投入的就是《易經》,“韋編三絕”的成語就是出自孔子讀易的故事,說孔子喜歡讀易,竟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他的熱衷程度。他研究和學習《易經》所得出的結論,被他的弟子們記錄下來,成為了后來的“十翼”,因此,有“孔子贊十翼”的說法。《易經》經文就像鳥的身子,這十篇文章像翅膀一樣護著它,所以叫十翼。十翼據主要有《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辭》上、《系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十篇。孔子“述而不做,形而好古”,十翼可能是其弟子或者是再傳弟子所為。但是孔子肯定是很認真的讀過和研究過《易經》的,他說"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讀易老而忘憂",韋編為之三絕可為佐證。
1973年,馬王堆帛書《易傳》出土,馬王堆帛書《易傳》上講得非常清楚,說‘夫子老而好易,行則在囊,臥則在席。’說明老年孔子《易經》不離身,而且在帛書《易傳》上,孔子學《易經》的心得體會,內容寫得非常地深刻,一些話直到現在,都是非常深的哲學道理,證明孔子學易,愛易,習易,研易過程的真實。孔子非常喜歡占,而且對他占過的卦里,做了概率統計。他講我百占而七十當,還不如周梁山之占,說明孔子對占還是非常地感興趣。
孔子把禍和福,把占卦和人的道德修養結合起來,這是孔子對《易經》的最重要的貢獻。孔子說:‘我也占,我也信占,但是我不通過占來求吉求福,我通過德來求福,通過仁來求吉,通過我個人的德行的修養來求福,通過我人做事的道德規范行善事,按照仁義的標準來求吉。’《既濟》卦里面九五爻辭說:“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注釋都說東鄰是指紂王,西鄰是指西伯候,就是文王,東鄰殺一只大牛去祭天,不如西鄰拿幾片菜葉子,非常簡單地一祭,得到天的保護。道理是什么呢?因為文王有德得福報,紂王多行不義必自斃。“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易》是替君子想辦法的,不會去替小人想辦法,因為小人想干壞事違天道,所以《易》永遠都不會算準。
在《易經》的成書之初,人們只是利用它來和上天鬼神進行溝通,而孔子卻將占卦的吉兇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教育世人要依靠自己道德的修養來趨吉避兇。如此高屋建瓴的重新闡釋,不僅讓人們脫離了對鬼神崇拜的愚昧時期,更是讓這部占卜之書從此充滿了道德正義感,上升到了哲學與智慧的高度。
孔子在歷史上把《周易》從一部算卦的書,變成一部哲學書,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給予它一些哲學道理,叫“微言大意”,看著好像很普通的一些話,實際上意思非常地深。孔子把《易經》神道社教的卜筮之書,變成了一部人文化成的倫理之書,就是通過《易經》,告訴你怎么做人。
如果你能夠把《易》學的這種精神,和自己的做人結合在一塊,那么你在生活中,就會減去好多煩惱。而且身體也會要好得多,就是不去想一些事情,至少能做到適應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至少能做到不和自己治氣。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易經》的卦辭爻辭中發現了深刻的哲學道理,并對他們作了比較全面的闡發和解釋,更重要的是,在闡釋之外,孔子還廣泛地加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論述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大義,使《周易》成為了孔門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學著作,也進入了儒學的核心。到了西漢,儒家的地位備受推崇。特別到了漢武帝時,儒家已處于獨尊的地位,而作為圣人的孔子,既然都為《周易》作注,由此想來,《周易》的學術地位,也就是隨著儒家地位的提升而更高了。于是一部占筮之書,也由此平步青云,凌駕于《詩》《書》《禮》《樂》《春秋》之上,成為“六經之首”。
《系辭》是孔子在研習《易》時,噓吸《易》經文獻的精髓,指導弟子加深對《易》的理解所述。因《系辭》是孔子所述,所以后人學《易》時必先學《系辭》。《系辭》畢竟是解《易》的體會,故而有摯舉無神之感。特別是對于初學《易》的人來說,由于沒有必須的知識儲備,學習《系辭》難解程度,有些章節都超過《易》的原文。出現這種狀況自然有歷史環境的影響,也有當代人們對現實認識的深化。對大部分深于《易》理學者,讀《系辭》就能知道所表達的內容。但對于初涉《易》的人,由于基本《易》理不精,理解吸收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翻找歷代習《易》注釋,就出現愈讀歷代的《易》注釋,學《易》就愈不得《易》的要領的現象。這是因為漢時注釋皆以《易》象,宋代注釋皆以《易》理,然而卦辭有明指卦象而論述,離開卦象而演空《易》理,論述則難免有錯誤。這就是為何有的《易》家不看卦象,泛言《易》理總不得要詣的原因。所以求解《易》理,則必需深判卦象,仔細研讀《易》的原文,要有博覽群書的精神進行知識儲備,爾后再讀“十翼”,就會有豁然開朗的快感,就必然能從學《易》中悟出的真諦。
“彖”傳申述彖意故而稱“彖曰”,“大象”申述卦義“小象”申述爻義,故而稱“象曰”。綜合卦爻辭總述卦義,依文而言其理,注釋《乾》和《坤》卦的爻辭稱之為“文言曰”,文言詞語華麗而樸實,論述精辟而辭意深邃,是綜觀古今華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 “乾”、“坤”兩卦為《周易》的門戶,所以古代的先賢用優美文字加以“文飾”。精美絕倫地文飾“乾”、“坤”兩卦,使博大精深的《周易》以其華貴的外表,深藏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乾”“坤”兩卦是《周易》的門卦,因此只有“乾”、“坤”卦有文言注釋,其余六十二卦皆未有文言注釋。所述“乾”、“坤”門卦的言辭,稱為《文言》。
《乾》卦文言
【原文】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今譯】
“元”為善長,足以體現“仁”,“仁”主春生為東方木。
“亨”為嘉會,足以合乎“禮”,“禮”主夏養為南方火。
“利”為物宜,足以和乎“義”,“義”主秋成為西方金。
“貞”為事乾,足以配于“智”,“智”主冬藏為北方水。
“元”,是眾善的首長;“亨”,是嘉美的會合;“利”,是事物得體而中和;“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全現仁足以治理人。嘉美會合足以合乎禮,裁成事物足以合乎義。能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業。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說:“乾、元、亨、利、貞。”
【品讀】
文言的此段論述最為透徹,《周易》真諦就囊括在此八句中,為最古的《易》學論述。元、亨、利、貞的祥解,在《左傳·襄公九年》有記載: “穆姜薨于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于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魯宣公的妻子,魯成公的母親,她與大夫叔孫僑如通奸,淫亂無德。在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與穆姜陰謀推翻魯成公,結果失敗,穆姜因此被遷東宮。這時,她用《周易》占了一卦,問自己的前途,得《艮》之八。史官說,“是謂《艮》之《隨》”,史官說,《隨》卦有外出之義,必須速速離開這里!穆姜不同意史官的分析,說《周易》中《隨》卦卦辭說“元亨利貞,無咎”,接著講解了“元亨利貞”四字的易解:“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 。
穆姜認為:自己是一個婦人,而以淫亂禍國,是身在下位而行不仁之事,這不能叫“元”,使國家不得安寧,這不能叫“亨”,作亂害了自己,不能叫“利”,放棄自己尊貴的位置,與臣子做姣媚之態,這不能叫“貞”。有此“四德”的人,方可《隨》而“無咎”。我這四條一條不占,怎么能稱《隨》呢?自己取來的災禍,能夠“無咎”嗎?必定是死在這里,不能出去了。
《國語·晉語》筮例,司空季子說:“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故曰‘亨’。”
《左傳·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解卦時,也說:“元,善之長也”。
可見其解“元”“亨”二字的解辭,與穆姜大同小異,由此考椐,卦辭“元亨利貞”四字,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成為“四德”,并有了統一的解釋。穆姜無非在此只是引述其解,可見卦辭“元亨利貞”四字的解,在襄公九年前已經成為定解,有其深遠的影響并廣為普及。
【原文】
【初九曰:“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今譯】
初九爻辭說:“潛伏之龍,不可妄動。”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人有龍德而隱居,其志不為世俗所變,不急于成就功名,隱退世外而不煩悶。其言行不被世人贊同亦無煩悶,君子對所樂的事去做,所憂的事則不去做,堅強而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
【品讀】
文中“易”的意思是治。初爻潛在下與世無涉,故稱為“不易世不成名”,“遁世無悶”甘于隱遁。“不見是而無悶”,“人不知亦不慍”就泛指此意。“樂則行”憂則否,緊決自守,利祿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稱謂“確乎其不可拔”。
【原文】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今譯】
九二爻辭說:“龍出現在田野,適合見大人。”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人有龍德而居正得中,很平常的言論亦當誠實,平凡的舉動亦當謹慎。防止邪惡而保持誠信,善行很大但不自夸,德性廣博而化育人。《周易》說:‘龍出現田野,利見大人’。這是君主之德”。
【品讀】
二爻居下卦之中,故曰正中。“庸言”、“庸行”者為中,中則言必信行必謹。閑邪使不入則中不亂,存“誠”使不出則中可守。“善世”而為中。善世而伐則偏而不中,如果不伐若己無所與,則此時必中。人如果能做到,則其“德博而化”必廣。二爻雖然未能升五為君,然而“君德”已經具備,待時機成熟時必升五爻位。
【原文】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
【今譯】
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勤奮不息,夜間戒惕似有危厲,則無咎災。”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君子為增進德性而修治學業。為人忠誠信實所以增進德性。修飾言辭以樹立誠意,所以成就學業。知道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努力爭取。可與其討論幾微之事。知道終結而善于終止,可與其保存事物發展適宜狀態。所以居上位而不驕傲,在下位而不憂悉。所以勤奮進取因其時而戒懼,雖有危厲而無咎。”
【品讀】
修辭是立言,誠實是法則,故稱為“修辭立其誠”。“居”的字意是蓄是積,事業是以蓄積而高大。爻至三而為下卦之極,其境至高。識其高而必達其境,故稱為“可與”言“幾”,“幾”是指微小的變化。系辭上說:“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爻至三而下卦終其道已窮,識其窮而必赴之,故稱謂“可與存義”。“義”的意思是宜時。
【原文】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
【今譯】
九四爻辭說:“龍在淵中惑于躍而未躍,無咎。”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或上或下,無一定常規,并非為了邪欲,或進或退,不是恒久不變的,并非脫離人群。君子增長德性,修治學業,想及時完成,故無咎” 。
【品讀】
欲想及時用其學以濟天下,故不能避其嫌。四爻與初爻相上下,初潛四躍,初退四進。
【原文】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
【今譯】
九五爻辭說:“龍飛于天上,適合見大人。”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相同的聲音相互感應,相同的氣息相互追求,水往濕處流,火往干處燃,云從龍生,風由虎出。圣人興起而萬物清明可見。受氣于天的親附上,受氣于地的親附下,則各歸從自己的類別” 。
【品讀】
《乾》的初爻用《復》解,下卦“震”占人事為‘鼓動噪’ 為鼓為“聲”;《坤》的初爻用《姤》解,下卦“巽” 占人事為‘鼓舞’為鼓為“聲”,故稱為“同聲相應”。
《乾》的上爻用《剝》解,《剝》上卦“艮”占人物為‘少男’;《坤》的上爻用《夬》解,《夬》上卦“兌”占人物為‘少女’;故稱謂“同氣相求”。
《乾》的二爻居下中用《同人》解,下卦“離”占靜物為“火”,五爻居上中用《大有》解,上卦“離”占地理為‘剛燥絕地’為燥;《坤》的二爻居下中用《師》解,下卦“坎” 占天時為“水”;五爻居上中用《比》解;上卦為“坎” 占天時為‘卑濕之地’為“濕”,因此稱為“水流濕,火就燥”。
《大有》的三至五爻互“兌”,占天時為雨澤為“云”, 《同人》二至四爻互“巽”為“風”; 《比》的三至五爻互“艮”,占動物為“虎”,《師》二至四爻互“震”, 占動物為“龍”;所以稱謂“云從龍,風從虎”。
在《先天八卦方位圖》上,“坤”原居北方,北方涸陰冱寒故稱謂“濕”;因“乾”自南往北交“坤”成“坎”,故曰“流濕”。“乾”原居南方,南方炎熇焦灼故稱謂“燥”;因“坤”自北往南交“乾”成“離”,故稱謂“就燥”。通過陰陽交合由 “乾”南“坤”北的《先天八卦》,變為 “離”南“坎”北的《后天八卦》。
“乾”若不在南如何流北,坤若不在北如何就南。故而學易之人如方位不明,春夏不分秋冬未辨,則勢必易本立失,解易時必然會茫然而不知所措。
【原文】
【上九曰:“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今譯】
上九爻辭說“龍飛過高有悔。”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尊貴而沒有具體職位,高高在上而與民眾脫離,賢明之士處下位而無人來輔助,所以只要一行動就產生悔恨。”
【品讀】
上九爻位在君爻之上,故自以為“貴”。因不居中失正故稱“無位”,失位故“無民”,因此稱為“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乾”占人物為‘大人’故為“賢人”,在卦中既非九五之位則屬下位。三爻與上爻無應,故稱為“無輔”,所以稱謂“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因為上九爻有“無位”、 “無民” 和“在下位而無輔”三個原因,故而稱謂“動而有侮”。
【原文】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中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今譯】
“潛伏之龍,不要輕舉妄動”,因潛龍地位卑下的原故;“龍出現在田野”,因不得時而可能被舍棄;“終日勤奮不息”,開始申時度勢有所行動;“龍在淵中或躍而未躍”將由自己判斷“躍”的時機;“龍飛上天”,居上位而治理天下;“龍飛過高而有悔”,是由于爻位窮極而造成的災害;《乾》卦開始用九數,以變化天下,天下必然得以大治。
【品讀】
“舍”的意思是發,而不是當舍棄講。“自試”是自試其可否。“上治”是居上治民。“天下治”是申述用九的原故,用九時剛爻變為柔爻。是稱謂天下未治,天下若治之則以剛。若天下已治,則當濟以柔。因天下已治,此“治”字與上“治治”字相呼應,用“九”真諦是老陽為變爻,說明用其爻變的功能來斷占。
【原文】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現天則。】
【今譯】
“潛伏之龍,不要輕舉妄動”,陽氣潛藏于地下;“龍出現在田野”,天下萬物呈現光明;“終日勤奮不息”,隨從天時的變化而行動;“龍在淵中惑于躍(而未躍)”,乾之道即將出現變革;“龍飛上天”,已位居于天德;“龍飛過高而有悔”,隨天時變化而達到終極;《乾》卦始用九數,天道法則顯現。
【品讀】
此章全以天氣說明卦象。彖傳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即是論述“乾”乘六陽的時序而定位。初爻乘子時,在“十二辟卦”里為《復》卦,陽氣雖生而未出,故稱為“潛藏”。二爻乘寅時當為《臨》卦,陽出地上百物思奮,故稱謂“文明”。三爻乘辰時當為《泰》卦,百果草木長養興起,故稱謂“與時偕行”。四爻乘卯時當為《大壯》卦,下卦陽盈上卦起用事,為代有終故謂“乾道乃革”。五爻乘辰時當為《夬》卦,百果草木繁衍生息,乾德乃見故稱為“位乎天德”。上爻乘巳時當為《乾》卦,陽氣盡足故稱謂“與時偕極”。陽至極而反陰,陰至極而反陽,是天道的自然規律,故而稱謂“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則” 的意思就是表示法,是必須遵守的世間萬物的運行定理,這個運行定理,就是宇宙的運行規律。
【原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今譯】
乾“元”,開始而亨通;“利貞”,是物之性情。乾一開始能以化育的美與利以利天下萬物,卻不言利物之功,可見乾陽之偉岸而盛大,剛勁強健而中正不偏,可謂純粹精微。六爻變動,普遍通達于情理,因時掌握六爻的變化,以駕御天道,云氣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
【品讀】
《乾》“元”起始而“亨”通,“利”、“貞”是稱謂性情。“乾”始能以美“利”而廣“利”天下,但不言其所“利”的功勞,可見乾陽的偉大胸襟。有剛健中正而純陽的精粹,加以六爻發揮而觸類旁通的卦情,所以稱謂“時乘六龍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
因為陽爻見陰則喜,陰爻見陽則喜,異性相吸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故而本其天性所喜。以陽求陰,以陰承陽而和合,則由性而入于情,情為欲為感。利貞就是講述性情,即所謂陰之凝陽變化和合,是世間萬物天地固有的性情,可見“感”所包含極大而純正的范圍。不雜稱為“純”,不變謂之“粹”,專一稱為“精”,“極”是形容“乾”德的博大廣瀚。發揮是指爻變,是稱謂六爻遇老陽“九”則變為少陰“八”,老陰“六”變為少陽“七”,六爻遇“老”即變動的易理。通是“感”是“應”,陰陽相感故而相通。而其所以能旁通的原因,則是陰陽相求相感固有易理。故稱謂“旁通之情”。